春节将至,人们本该对回家过年充满期盼,但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却有不少人声称自己患上“春节恐惧症”。是什么让人们在回家过年面前产生纠结?“恐归族”又该如何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呢?
纠结一:“比”出来的失落感
回家的时候遇到了以前的女友,感觉她很幸福;和很久不见的朋友聚会,发现当年比自己差很多的朋友,现在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生活得很好,反而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实现价值——这种酸溜溜的心理往往会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之前的恋人、同学、同事的“幸福”都让他们不快乐,很期待回家却又有些不敢回去。另一类不快乐者则认为自己的心理刺激来自父辈,春节回到家乡,免不了要走亲访友,家人、邻居言谈之间有时热衷于比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些“短板”,这些“短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可能不会感觉到,而在春节这个时机却往往突显出来。
心理解读:
有首歌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但有的人潜意识里却认为幸福就是“只要我过得比你好”。这是幸福观出了问题,也是为什么自己的朋友过得很好,反而会让一些人在对比之下不开心。另外,人们之所以会被刺激,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只看到了对方光鲜的表面,而根本不知道对方真实的生活,也并不知道对方因为这样的生活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春节是一个举家团圆、阖家欢乐的好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品味的是团圆和亲情,体会的是相思与牵挂,与各自的身份、地位、金钱等并无太多的关系。更何况,现实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所以,即便我们暂时不够富裕,或者没有功成名就,抑或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饱受挫折,但在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完全可以换种眼光看待生活,放下包袱回家过年。正如一位母亲所说那样,“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家过年,有没有钱、有没有对象都在其次,平安就好。”
纠结二:回谁的家过年
去年春节前有一则新闻报道,两名刚刚结婚的独生子女在临近春节时,因为该到谁家过年产生矛盾而离婚。“过年,去你家还是在我家?”临近春节,身为独生子女几乎都面临这一问题。通常,丈夫的理由很简单,也很传统,“哪个做儿子的不把自己的媳妇带回家过年?”而妻子希望陪伴自己的父母欢度新春佳节也是人之常情。类似的争论,往往会破坏原本应该祥和的新春气氛。
心理解读:
此类问题在都市中屡见不鲜。只不过,这种争论的背后,都只是看重“回家”这个形式,对于回家的本来含义却忽视了。回家,是为了家人团聚,和睦相处,温馨快乐。如果只是在形式上讲究在谁的家里过年,由此产生一系列矛盾惹人不快的话,那么,回家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实际上解决之道在两个人的手中,既可以采取一人家里过一年的办法,也可以采取一人家里过几天的方式。关键的问题不是在谁家里过年,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回家看看,把对方的家人放在心上,这样,到了年节时分,也就不会有人计较什么了。
纠结三:生活在“别处”
对于考研族、打工族来讲,春节回不回家是个“难题”。一是怕来回的路费贵,二是怕耽误学习和打工的时间。看着周围的人纷纷回家过年,总会感觉好几天心神不宁——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团团圆圆过个春节,我却要走上这么孤独痛苦的一条路呢?”
心理解读:
在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都市,为了工作、学习、进修深造,过春节不回家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自愿还是无奈,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这些为了理想孤身打拼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失落感。为了排遣这种低落的情绪,有的人会在朋友的聚会中一醉方休,有的会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彻夜难眠。在旁人的欢笑声中,他们找不到归属感,甚至体验到“生活在别处”的彷徨与无助。这种不良的情绪有时会干扰他们好一阵子,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
但实际上,春节应该是“减压节”。不管回不回家,都可以在这个传统节日中让社会角色归零,卸掉角色所承载的压力,回归最为放松的“孩提时代”,尽情欢笑。春节,又应该是“感恩节”。借拜年之际,向一年来对自己有恩的人道一声感谢,整合一下人际关系,积蓄新的力量,迎接新的一年。这样对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编辑/刘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