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茜茜
摘 要:湖南卫视引进了韩国MBC电视台的《我是歌手》节目,并且根据国内受众环境做出本土化的改动,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较好的反响。本文笔者针对这类国外节目模式的引进以及在本土实践的效果,从韩流文化本身到文化符号、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我是歌手》;文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75-02
韩国《我是歌手》节目是MBC电视台2011年推出的顶级歌手真人秀,每一个来参赛的选手都是韩国乐坛的高手(出道时间最长的有34年),到现在已经推出了两季,湖南卫视的节目模式和第一季相类似。
在韩国本土,《我是歌手》在带来较好的收视率的同时也让很多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歌者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正是这种成功双赢的结果吸引国内媒体的注意。湖南卫视版本《我是歌手》从节目模式到节目形态、节目编排、拍摄手法,从我是歌手的字体颜色跟数字“7”的强调到选手与观众的选取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韩国原版节目。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受众,做出了某些方面的调整,本文针对这种国外模式引进之后在本土的实践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一、韩流文化与本土文化
随着韩流文化在大陆地区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韩国节目在中国拥有固定受众,这也为国内引进节目模式打下了一个基础。到目前为止,很多韩国热门节目都被国内电视台买了版权,比如《不朽的名曲》、《两天一夜》和《爸爸,去哪儿啊?》。《我是歌手》也是其中之一,并且较快的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了国内观众的面前,湖南卫视在2013年1月18日播出了第一期节目。本文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该节目面对这些差异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出来怎样的调整。
1.节目内容。湖南卫视的节目模式较大程度上借鉴了韩国原版第一季的模板,从一开场的问题“听到参演这个节目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到第一期的主题是演唱自己的歌曲,乍一看湖南卫视版本跟韩国原版一模一样,到主持人是参赛选手之一的设定都有类似的地方,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不仅从节目模式上都较大程度的照搬了韩国的原版,并未作出较大的改变和创新。
从节目内容来说,最大的吸引点就在于歌手的选歌,对于韩国原版来说虽然有中文字幕,但是缺少了国内观众对于歌曲本身所带来的跳出内容的共鸣,而国内版本的最大制胜点也在于此。湖南卫视版本的选手通过每一首歌曲的演绎,逐渐形成自己在这个节目中的风格,淘汰的紧张感让选手对于每一场的选曲以及演绎方式都必须不断突破,从而观众对于他们的期待感也会不断上升。
2.选手的选择。湖南卫视版本的《我是歌手》除了黄绮珊是大众不太熟悉的歌手之外,其他选手都较为被大众所熟知,从网络搜索量跟引发的话题讨论量来说,黄绮珊成功的表现让自己的关注度提升。在韩国原版里面这类声音很棒、出道较久、逐步淡出大众视线的歌手不只一两名,而在国内只有黄绮珊一个算是这类,这可以看出湖南卫视节目组的考量。《我是歌手》在国内算是很新颖的一种尝试,需要靠参与选手来提高关注度,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一些受众面较窄的选手,会降低整个节目的一开场的期待度。第一场的齐秦、羽泉、尚雯婕、沙宝亮等国内实力派选手的亮相立刻吸引了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度,事实上这样的组合最后的确给湖南卫视带来了较好的收视。
每一个选手是从大陆、香港、台湾三个不同地区来,大陆地区占绝大多数,同时会有一到两个港台歌手。这样在照顾到主流受众群体的同时,增加了港台地区对于该节目的关注,可以看出节目组想要逐步将节目打造成一个中国顶级歌手真人秀节目。有消息称,台湾的《我是歌手》也正在加紧筹备中,可以看出国内版本的好收视已经吸引了台湾地区电视台的关注。
3.跨文化传播。近些年,随着电视台韩剧播出分量的加重以及歌曲《江南style》的风靡,韩流文化越来越被国内受众所熟悉,带动了整个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韩国很多明星、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拥有了固定受众,有字幕组会定期按时更新节目,较为受欢迎的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一般在韩国本地放送结束后不到半天就有中字版本,韩流文化正在通过网络迅速渗入我们的生活,也正是这样才会将很多节目引入国内。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这样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存在于韩国跟大陆之间,国内版《我是歌手》通过努力也将自身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中国地区,台湾绿营的政治人物也说这档节目是“入岛、入户、入心”。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
数字媒介不仅增加了信息之间的交互性,也增加了传播者之间围绕着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的交互性,以及传播平台和传播系统之间的交互性[1]。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视节目,需要学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强调受众的反馈,从多个方式来吸引关注,从而提高收视率。这对于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组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不仅仅将目光放在电视节目制作上,也需要通过新媒体来创造更多的影响力。
1.微博宣传。当媒体发布信息被用户关注之后,通过用户转发给各自的关注用户,而其关注者又有大批的跟随者,如此便使得信息得到裂变式连续大范围地推送,实现短时间内的病毒式传播[2]。这种基于微博的病毒性传播对于《我是歌手》节目的推广跟宣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是歌手》节目组开设官方微博,通过官方微博来发布最新消息以及接收受众反馈,对节目感兴趣的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官方微博来即时接收最新讯息和互动交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而被传统媒体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进来,把这个平台当做自己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阵地。《我是歌手》的官方微博可以发布最新消息,给对一些内地观众不熟悉的明星通过微博先介绍了解,提升受众的期待度,在引发讨论的同时扩大影响范围。
2.进驻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在近两年比较流行,随着手机设备的不断升级,手机的功能不断加强,可以拍照、上网、看视频、查信息等等,开发手机客户端的媒体也不断增多。客户端可以直接明了地向受众呈现相关信息,比如想要订机票就点开携程客户端,想要看视频就点开优酷或者土豆客户端。虽然能够安装客户端的手机设备并不是全部,但是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运用手机上一个个客户端。《我是歌手》并没有为了一个节目做一个客户端,但这并不意味着节目组放弃了客户端这一传播形式。节目组通过优酷、奇艺等多家媒体,建立《我是歌手》专区,受众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这些视频客户端找到节目的视频跟信息。也就是手机在个体的口袋里建构起一个机构(as institution)。有了手机就可以获悉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候来自其他传播者,并以多级传播的方式传递[1]。
3.和知名网站合作宣传。除了湖南卫视的网站金鹰网开辟了《我是歌手》的独家专区以外,爱奇艺跟搜狐等多家知名网站也开辟了节目专区,让热门点击视频、人气选手、经典盘点等等都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可以从知名网站的首页看到节目专区的入口,有兴趣点进去的话就可以根据推荐来了解整个节目。
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媒体,《我是歌手》将节目在网络中形成的人气不断扩大,从而获益的就是节目本身的收视率。
三、节目衍生出的文化符号的思考
《我是歌手》节目结束之后,产生了很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着《我是歌手》节目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成为了《我是歌手》节目的一个个标签。以后湖南卫视推出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这些文化符号会成为观众的关注点以及节目的看点,引发观众的期待。
1.“黄绮珊效应”。《我是歌手》让所有参赛歌手都又火了一把,不过所有参赛选手中前后大众认知度差异最大的当属黄绮珊,很明显《我是歌手》跟黄绮珊两个名词之间已经被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并且黄绮珊已经成为节目最具有代表性的选手,正是这种认知度的前后反差,比起冠军更让人记得黄绮珊这个名字跟她的代表作品。
2.故事。每一个歌者背后都有着一段段故事,《我是歌手》选择的选手对象一般都是出道较久的、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歌手们,这些歌手们唱歌前的故事,不仅仅能让听众更好的带入音乐所构建的情景中,同时也让歌手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一个个的故事加上动人的歌曲,成为节目的一个特色,观众需要的不止一副好歌喉,更需要的是唱出来的歌曲中能流露出的情感,故事也就成为《我是歌手》的一个很重要呈现的方面。在成功的塑造歌曲的同时每一个故事也会进入听众的耳朵里,用故事来加强歌曲的记忆度跟内涵,成功拉拢听众的心。
3.观众作秀。观众作秀成为《我是歌手》节目每期都必会讨论的部分。太过于夸张的表现反而让观众脱离了歌曲本来已经完全阐述的意境,在韩国原版中捕捉的观众陶醉的镜头都没有带有特别夸张的表演成分,大多数只是闭眼、眼角泛泪、跟着附和歌词、紧紧凝望歌手等等。观众带有表演成分的作秀是为了让屏幕前的观众更好的感受到歌曲所带来的震撼,而过于夸张的那种振臂高呼、泪流不止等行为的反复出现,反而让观众带离了歌曲本身表达的意境。
四、总 结
传播日渐积累形成文化,文化则通过历史上可获得的媒介得以记录、保存与散布[1]。《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从韩国到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从韩国来到了中国,湖南卫视通过对于国内市场的正确把握,最终让国内版的《我是歌手》大获好评。这种跨文化之间的学习跟交流,对于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与此同时,电视节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注意。首先,观众的表演作秀已经成为节目的一个吐槽的点,如果说难以在歌曲的高潮很快速的在众人之中捕捉到可以将情绪感染并影响屏幕前观众的脸庞,那么找些人来“表演”这种秀也并不是一个会让人诟病的方法。问题在于,过犹不及,所以在领悟歌曲内容之后进行略带夸张式的表现较为稳妥。其次,不够创新也是节目开播以来一直被提到,一味模仿拍摄手法与节目模式,并非节目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版《我是歌手》需要加入创新的元素,比如评比方式跟表演方式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创新,让节目带有独特的一面,争取让节目跳脱出华人圈,吸引更多不同地区的受众。
参考文献:
[1] (丹麦)克劳斯·布莱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娟,谷奎亮.电视媒体微博营销之现状考察[J].科技广场,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