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14-03-07 13:39刘伯超陈建新
交通企业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常州市物流

□刘伯超 陈建新

常州市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刘伯超 陈建新

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两业”联动;整合资源;物流金融;常州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区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常州作为苏南地区都市圈3个中心城市之一,位于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江基础产业带两大产业带的交汇处,其区位交通优势有利于常州市与周边地区进行分工协作,有效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和经济的共同发展。2013年,全国第一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常州市的产业定位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也为未来的常州物流产业选择廓清了方向。

虽然近年来常州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产业成熟度、投资环境等方面与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常州市物流产业发展滞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其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常州市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有效对策,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一、常州市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产业规模、效益偏低,与周边地区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与苏州、南京、无锡等相邻城市相比,常州市物流产业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各项指数上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苏州市2010年的社会物流总额就已经达到39 081亿元,无锡市2011年也达到了20 081.76亿元,都远高于常州市2013年才达到的15 849.8亿元。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江苏省及省辖市物流指数》中,常州市物流综合指数、物流增长指数、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在全省分别排在第6位(0.481)、第10位(0.0057)和第6位(0.475 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常州市在全省排在第4位(0.484 7)也只是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40 7),与苏州市(0.848 3)、无锡市(0.754 1)等相邻城市差距较大。

2.物流社会总额增长速度逐年回落,物流资源整合不到位

2013年,常州市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约13.1%左右,增速回落速度较大,大大低于2011年的17.3%、2010年的20%。从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看,缺乏从全市区域角度整体考虑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缺少相关规划的配合支持。从物流设施看,全市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之间协调配套能力较弱,缺乏系统、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模式,致使物流效率不高、成本加大。从物流市场看,各个专业物流公司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市场上存在低层次的竞争,既扰乱了物流市场运营秩序,也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

3.物流社会需求释放不足,主辅分离有待强化

长期以来,常州市传统制造业处于“中间在内(生产制造),两头在外(采购销售)”的状态。制造业物流管理上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集中表现为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企业内部物流基础设施规模比较大。在物流基础设施拥有量方面,内资企业平均水平远大于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产业园区还在按照企业自备物流审批土地,既浪费土地,也影响了园区物流效率的整体提升。

4.物流园区发展束缚较多,政策措施有待突破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强基础设施性质的物流园区也迫切需要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最新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中江苏省共有7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其中南京、苏州等市被选为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无锡、徐州、南通、泰州、连云港等市被选为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而常州市却没有入选。其主要问题是:①常州市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缺乏统一安排,落实度低。很多物流业相关规划制定后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欠缺有力配套措施和相应的保障手段,使各相关部门落实规划时有心无力,规划针对的相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规划落实力度有待强化。②物流园区用地存在障碍。由于用地指标的限制,很多园区无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进一步增加了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这也造成建设成本剧增,使物流园区很难运作物流业务。③物流园区融资渠道不足与税负过重并存。物流园区设施设备与周边交通等配套设施急需完善。

5.物流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低,物流运营能力偏低

常州市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数物流企业仍处于扩张阶段,“小、散、差、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缺乏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截止2012年,全市列入统计范围的国家重点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即符合年营业收入1 000万元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以上)共计153家。全年营业成本及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预计95.3%,企业收益利润率不足5%。物流行业生产的物流产品单一,综合性供应链配套能力偏弱,普遍缺乏供应链管理和应对意识。

6.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水平滞后,物流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虽然常州市目前各种运输方式齐全,但各种运输方式间难以无缝对接,铁路、航空及港口难以取得相互中转的资质,致使多式联运网络至今尚未建立。由于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缺少资源共享的措施与技术支持、物流信息缺乏标准化、物流信息平台对于进入企业网络平台要求较高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常州市物流信息平台。由于城市物流功能不够完善,物流企业功能单一,全市物流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常州市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寻

1.明确城市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为便于比较,采用单项污染物指数法,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中A标准进行污染分析[9].计算公式为:

要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全市物流产业的现状,了解物流产业的瓶颈和真实需求,结合常州市和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常州市的城市定位与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为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物流产业政策找准方向。

2.强化政府行业与地区协调,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常州市政府成立物流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物流产业。在长三角物流一体化进程中,常州市的物流发展也要依托上海,通过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产业快速成长的需要,促进本地区成为上海口岸重要的腹地。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常州市必须加强与无锡、苏州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合力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在物流方面,常州市已完成现代物流规划、口岸发展规划,下一步应该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与相邻各城市之间的规划交流,争取实现最大限度的一体化衔接。

3.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保障物流系统顺畅运行

要促进常州市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就明确物流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尽快建立起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对道路货运业的管制重点应放在对集装箱运输上。对区域强调时效性要求的运输企业的管制突出要求运力、业务领域和技术人员等方面。对市域配送企业的管制,应要求其必须具备配送反应速度快、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和组织网络化等特点。

4.合理进行物流空间布局,促进物流园区转型发展

(1)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功能性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在全市东、南、西、北郊的交通枢纽和主干道、大型交易市场或产业集中区附近规划、完善、新建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业态集聚、功能集成的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区,重点推进常州奔牛——罗溪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武南物流园区和东港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奔牛港、亚邦、凌家塘等现有物流园区功能的整合提升。加快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物流服务及配套物流服务,建立健全配送车辆运力调控机制,创新物流模式,发展物流增值业务,增强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5.加快实施“两业”联动发展,推进“主辅”分离

(1)加快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进程。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加快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进程,在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基础上,积极营造有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充分考虑《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建设目标中提到的产业,结合本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中积极推进“两业”联动。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制造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物流企业提高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引导“两业”信息沟通、标准对接、业务联动,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2)实施鼓励“两业”联动发展财税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制造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成立独资或者合资法人企业,或整体转让。其税收减免、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劳动关系等处理可参考《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中的相关政策。

6.加快智慧常州建设,推动物流智能变革

在智慧常州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物流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智能化,推动物流智能变革。鼓励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系统、配送需求计划(DRP)、自动分拣系统(ASS)等先进物流技术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互联网技术在物流园区、物流项目中的应用,提高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推广物联网技术,打造供应链全程可视可控的智能物流系统。

7.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做强做大物流企业

常州市物流企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业务,振兴整个物流企业群体,带动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从根本上增强常州市物流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培育区域大型物流企业。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鼓励在医药、农产品、新能源、智能装备等具有本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的块状经济区域组建贸易物流大企业。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场站、码头、机场、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兼并重组和整合利用。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与大企业规模化服务相配套,开展专业化的特色服务。

(2)推动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和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自营机构在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与母体的分离,成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营改增”政策为杠杆,“扶优汰劣”、“做大弃小”,扶持一批有基础的传统货运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向第三方物流转换。

(3)培育区域物流总部企业。引导本地大型制造商与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推进物流需求的社会化;支持本地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并购国际物流资源,建立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常州市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货物配载中心,加快常州市物流企业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

8.创新物流与金融融合模式,大力推动物流金融发展

(1)创新物流业信贷融资模式,促进物流、金融的融合互动。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大型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等的融资问题。通过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直接融资等方式支撑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立物流企业融资平台,提供专业融资服务。探索以物流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适应物流业务发展需要,主营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性“物流银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共同参股,多方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为物流行业提供专业融资平台。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新渠道。建立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形成行业“互保”、“联保”机制。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3963/j.issn.1006-8864.2014.12.004

2014年常州社科联合招标攻关课题(编号CZSKY2014-06);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常州市物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物流园区的突围之路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常州市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