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视角解析“读图时代”

2014-03-07 14:57寇俊玲
出版参考 2014年3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论者海德格尔

寇俊玲

编者按:“读图时代”的口号提出已十年有余,有人说我们的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更有人说我们早已真切地处在读图时代……不论如何,“读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种现象。有关读图时代都有哪些论点?我们该如何面对所谓的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文字编辑的角色转换又是如何被认识的?本期“探讨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读图时代”。

近年来,在出版传媒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更有持此论者撰文立论,配合现代出版传媒界迎合大众文化消费出现的图像化趋势,似乎真能让人相信我们确实已经真切地处在读图时代了。然而,细读“读图时代”论者的论点,不得不说,“读图时代”一词在出版传媒界的流行,其作为“概念”的意义远大于对其进行的任何确证性的文本阐释的意义。作为一名编辑,笔者将针对“读图时代”论者的说法,结合个人的体会对“读图时代”进行解析。

论点一: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视觉和图像也是这多彩形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限度上只是体现于现代商业消费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物质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类的思维方式、哲学追求并不总是契合于“世俗”的物质享受的表象,而总是刻意地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这种因距离而产生美的情境下,人文精神从而得以发展延续,并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类不同时代共同分享的同质的核——人之为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要求。所以,断言理性主义文化形态已经转向感性主义文化形态,无疑是用对表象的认识代替了对精神实质的知性理解和追求,文化层面的意义已经付之阙如。

“读图时代”论者所谓的“感性主义形态的现代文化”,其本质是依托于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浮华,相信技术“进步”会改变一切,坚持“新”与“旧”的对立,认为新的就是好的,就是“进步”的,就是人们所需要的。但感性主义主要依靠个体或群体特定的感知和领会,具有极大的不可捉摸性,模糊了“善恶”之别、“好坏”之分、“对错”标准,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彻底的历史主义”,即彻底的虚无主义,在感性主义文化形态下,“读图时代”似乎再没有任何永恒之事,一切都转瞬即逝。这种文化无情地冲刷着人心原有的深度、厚度和浓度,导致人类生活日益平面化、稀释化和空洞化。这就是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Leo Strauss)所提出的“现代性的危机”。

而从实质意义上说,“彻底的历史主义”或者“现代性的危机”也只能是理性主义的文化形态,所谓的“读图时代”也只是这种理性的世俗表象。

论点二:读图时代流行的社会根源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时代下,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多元化还是一如既往,较低层次的如感性认识、人际交往、消遣娱乐等自我满足的需求,较高层次的如哲学思考、宗教体验、道德实践等自我实现的需求,需要不同载体的文化产品来满足这种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而现代出版传媒业则可以通过出版物发挥这一功能的独特优势。

所谓读图时代的大众文化正以图形、图像为阅读的主题内容以及“经典”文本的图本化、影视化,仅仅满足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经过图本化、影视化的“经典”已经不再是微言大义的经典文本了。大众文化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将“思”的意义放逐,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的特征,便注定了这只能实现较低层次精神需求的自我满足。真正的精神需求的自我实现不可能通过图本实现,也没有任何现代“图本”试图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既然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只是漂浮在现代消费社会的表象之上,妄言“读图时代”来临,就难免显得浅薄。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出版传媒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印刷介质、印刷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式电子媒介的涌现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视觉符号的记录方式,“以至于人们时时与图像共同生活”。幼年的人类从认识形象开始,然后才有文字,“图”启蒙了“文”,但是此后的人类历史和人文精神则主要地维系在了“文”这一载体之上。从蒙昧到文明,再到启蒙时代的人类,已经有了不同于幼年人类的由个体及群体掌握的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精神素养。有学者在其文化理论中宣称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其文化选择会趋向于对原始文化的一种回归,即使如其所言,在“文义”熏陶、启蒙、教育下,心智日趋成熟的人类也决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读图”实现这一回归。“读图时代”的图像承载不了历史的厚度和精神的深度,依靠图像实现文化的回归只能是一种呓语。处在现代科技光环之下的传媒,如果希望借助光、影、电实现所谓“现代人哲学层次上的返璞归真”,也是可笑的。

西方早期启蒙思想家相信,现代人依凭科学技术进步就足以给人类带来福祗和光明,但卢梭第一个打破了启蒙运动的这种迷梦,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人类的进步,因为科学技术同样可以造成人类的败坏。现代出版传媒业的发展并不足以使现代人有资本高尚到“返璞归真“的层次,一种甚嚣尘上的图像狂潮,伴随着对人文精神的囫囵吞枣,也许只是对人类的一种败坏也尚未可知。

论点三:有“读图时代”论者引用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系列图景”,即所谓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预言来支持自己的立论。

“读图时代”论者引用以上的言论,实际上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抑或是另一种不动脑筋的断章取义和不求甚解。我们只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其以上言论的确切涵义和精神导向。以尼采、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哲学主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现代性的批判的高潮,姑且不论这场现代性批判的最终走向是什么,但我们至少可以确知一点:海德格尔对所谓“世界图景”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根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

海德格尔对“图像”的无知、浅薄和败坏性进行的先知性的批判,竟然被“读图时代”论者用来支持自己的立论,也很是凸显了论者的无知和滑稽。

小结

“读图”在现代社会的热潮是出版传媒从业者应该注意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潮流,但不能成为“时代”。在现代出版传媒业的产业层面上可以进行“概念式”的商业运作,也没有必要赋予其太多的文化标签。

图文书以及新兴视觉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是现代较为成熟的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环境的手段等改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之一。“读图”确实形成了一种现实的流行,但它要改变人们长久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还尚需时日。处于现实的考量,出版传媒产业的从业者也应该意识到这种趋向的广泛性及其可能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契合现实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运作,就具有更大的商业成功的可能。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我们不能对这一充满生机并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前途光明的产品形态避而不谈,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去探索、去发现,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产品在社会需求、新科技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真正的与时俱进,这些才是所谓的“读图时代”对我们所具有的最大意义。

在一个具体的商业情境中鲜活而生动的概念,若放在了宏大的叙事场景下,也许就会显得内容干瘪而形象猥琐。“读图时代”就不幸是此类概念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概念”有生命力的情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而不能对其进行无谓地拔高,轻言其“是对传统的颠覆”。否则,只能是给这个概念披上了一个更加虚幻的外衣,会带来更多的狂躁和非理性,非但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毫无助益,反而会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带来伤害。

(作者单位系中国财富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论者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