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首要经济工作任务被提出后,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讨论一直在持续。食用油产品紧系民生,由于自给率低,其安全问题一直为行业内外人士普遍担忧。
遭遇“零产量”尴尬
近年来,国际食用油市场格局已发生了新变化:棕榈油自2004年起,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油种,这一变化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内的食用油市场格局演变。截至2013年,中国棕榈油消费量每年约为600万吨,占市场总量的20%,比例已超过大豆油与菜籽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棕榈油消费国。
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食用油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近20公斤,年消费总量达2500多万吨,且连续多年保持5%—6%的快速增长。其中,棕榈油广泛用于食用油、食品工业和油脂化工行业,从消费量和应用范围看,棕榈油都当之无愧“当家油”的美名。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油脂业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背景下,棕榈油——这一备受市场青睐的“万金油”,当时中国产量却是一个尴尬的“零”——因缺乏种植棕榈树的地缘优势,多年来,中国的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定价话语权。
主动“出海”,谋求“破局”之路
面对严酷的市场形势,如何重建国内棕榈油市场的格局,让世界棕榈油市场上有来自中国的声音,对中国所有粮油企业提出了一个全新挑战。而破解这一局面的起点,也是关键一步,正是聚龙集团最初的一个战略选择——“走出去”。
“如果公司不向上游产业进军,最终的结果还是企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别人击败。企业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向能够控制企业命脉的上游棕榈树种植产业进军。”聚龙集团董事长杨学犟说。
从2005年起,成长于天津的聚龙集團主动采取“走出去”战略,进军世界棕榈油最大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充分利用海外土地资源,在这一新兴食用油领域,率先突围。2006年10月,聚龙在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省,开工建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个1万公顷棕榈种植园,由此开辟出的“棕榈园聚龙模式”就成为中国争夺棕榈油市场定价权之路上的第一步。
正当聚龙埋头耕耘海外市场之际,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指出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与积极引导和推进木本粮油产业化。”
《纲要》的出台,印证了聚龙当初的选择,也鼓舞了聚龙集团进一步加大开发的信心。截止到2012年,聚龙集团已实现销售总额142亿元,国内棕榈油经营量高达136万吨,占到了全国棕榈油市场份额的20%。
从完全进口到目前中国企业自主种植、生产、经营,国外粮商从源头上垄断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局面在棕榈油这一新兴市场上实现了突破。聚龙集团也凭借10年的海外发展,成长为中国棕榈油领军企业,同时也继续在用行动践行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缓解市场供需缺口”、“争夺市场话语权”的企业社会责任。
布局全产业链 源头抓牢定价权
“走出去”是目的,也是手段。聚龙通过“走出去”成功推动了企业发展,拓展了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并依托于这些竞争优势,为中国在国际棕榈油市场上努力地争夺和强化自己的话语权。
“只有从田间地头,到生产加工,再到进出口的各个环节,做好全产业链的规划,才能从源头上把握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知名农业问题专家程国强表示。
继2006年开创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棕榈种植园的先河之后,2007年,聚龙推出了名为“假日”品牌的国内市场上第一款小包装棕榈油,填补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空白。
2013年初,聚龙集团获得《一种特级棕榈液油及其工业化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证书,将创新低熔点棕榈油分提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3年2月,聚龙品牌包装油在雅加达成功售出第一批产品,打破了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重资源,轻品牌”的旧有模式。
同年3月,聚龙印尼区种植园自产的毛棕榈油顺利进入国内生产精炼车间,改变了国内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粮食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杨学犟凭借企业10年的海外发展而成功入选,颁奖词生动地点明了聚龙10年“破局”之路的价值所在:“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投身‘走出去战略,让聚龙构建棕榈油全产业链,改写了中国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作为中国棕榈油企业“走出去”的探索者、引领者,目前聚龙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拥有13万公顷的棕榈种植用地,在东南亚的海外事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在国内,也已经形成了以研发为中心的华北事业部、以物流为中心的华东事业部。
杨学犟表示,“聚龙集团正在筹建以品牌为中心的华南行业基地和以信息平台、人才平台搭建为主要职能的上海办事机构。未来,聚龙计划在2016年完成20万公顷棕榈种植。”
届时,聚龙集团每年100万吨棕榈油的产量,将会更有效缓解我国油脂市场的供需缺口,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真正让中国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