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洪,黄俊廷,钟彩玲
(1.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1例临床观察
梁桂洪1,黄俊廷2,钟彩玲2
(1.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观察中药清胰汤内外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1例,并加大黄灌肠,配合西药抗炎对症处理。结果: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发热、呕吐等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血常规血小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降至正常。结论:内服中药胰清汤与外用结合可增强通腑清泄作用,迅速排出湿热之邪,使腑气得以通畅,气机恢复正常,诸病得以解除。
急性胰腺炎;中药治疗;清胰汤;灌肠
李某,男,50岁,主诉为上腹痛伴呕吐8h。患者进食后出现持续性上腹部胀满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时疼痛感轻微降低,仰卧、咳嗽或活动时疼痛感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等症状,有食物、胃液吐出,吐后腹痛未减轻。服用解痉镇痛药效果不明显,且既往有胆石症病史多年。
1.1 体格检查
查体示:T38.2℃,P103次/min,R21次/min,BP120/80mmHg;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皮肤干燥,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03次/min,律齐;腹部平坦,上腹部压痛感明显,无肌紧张,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呈阴性,肠鸣音稍弱;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血常规示:WBC22×109/L,N 86.5%,L16%,Hb120g/L,PLT110×109/L;血淀粉酶600U(Winslow法);血清BUN7.0mmol/L;腹部CT示:胆总管多发结石,胰管扩张。
1.2 治疗方法
西医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为急性脾心痛,辨证为湿热壅滞。入院后即禁食,行胃肠减压术,适当予输液,补充能量。按中医“急则治其标”原则,治以清泄胆胃湿热、佐以行气逐瘀,方选清胰汤加减,加大黄灌肠。内服药方:大黄15g(后下)、川芎10g、黄芩20g、胡黄连10g、柴胡15g、白芍15g、延胡索10g、木香10g、栀子15g、茵陈15g、龙胆草10g、甘草6g。水煎至200mL,分两次经胃管注入,闭管2h。灌肠治疗:生大黄10g,加水100~200mL浸泡后保留灌肠,每日2次。
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适当给予补液及补充电解质,并配合西医抗炎对症处理。连续治疗1周后,腹痛、腹胀、发热、呕吐等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复查血淀粉酶60U,血常规血小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降至正常,痊愈出院。
中医认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横逆犯胃,最终导致肝脾气机郁滞,湿、热、瘀蕴结中焦而发病[1]。该病主症为腹痛,故“腑气不通”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治则按“六腑以通为用”法则。该病案特点为患者有胆石症病史,导致胆道阻塞,胆汁不循常道,胆汁逆溢;饮食不节,脾胃损伤,积滞于中焦,生痰生湿,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蕴蒸肝胆,患者遂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的主证;胆汁逆溢则出现恶心、频繁呕吐等症状;湿热蕴蒸则发热,但热势不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表现为一派湿热之象。
治以清泄胆胃湿热,佐以行气逐瘀,方中大黄具有通里攻下、清热利胆等作用,配合川芎、木香、柴胡行气散结,黄芩、胡黄连清热利湿,茵陈、延胡索、栀子、龙胆草、白芍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延胡索可行气止痛,白芍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胆胃湿热、行气逐瘀之功。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大黄灌肠,借其泻下攻积之功效清除积滞,荡涤湿邪,清热解毒,逐瘀通经,使脏腑畅通,邪有出路,瘀能消散。中药内服与外用结合可增强通腑清泄作用,迅速排出湿热之邪,使腑气得以通畅,气机恢复正常,诸病得以解除。
[1] 张苗苗,张淑文,齐文杰.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73-1575.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5-28
梁桂洪(1990-),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学。E-mail:liangguihonghe@163.com。
R576.05
A
1673-2197(2014)16-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