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成效分析

2014-03-06 18:23韩红柳王飞通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教育

韩红柳,王飞通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近年来,政府部门与各个高校联手通过“奖、助、贷、补、免”等多种形式,投入大量经费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许多社会爱心资助项目也走进大学校园资助寒门学子,基本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大部分贫困生是懂得感恩的,与之相应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取得的成绩

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部分贫困生懂得感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今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继续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观念和方式有所改善

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更有针对性和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本次调查显示,在教育理念中,高校已经改变了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将感恩教育提高到了一定层次,并将此在资助工作中有所体现,与我们之前在一些文献中所了解的情况存在不同,这说明高校已经正在转变教育理念,这无疑是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对于激发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校对于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而同时辅导员也是开展资助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这有利于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进行结合,从而使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更具针对性,这也和作者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经与资助工作进行了初步结合,改变了经济资助和感恩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更新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家庭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榜样和示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子女最好的参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家长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本次调查显示,父母是孩子感恩的最好榜样,贫困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这有助于贫困生增强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1.3 多方位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

随着贫困生不知感恩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堪忧,人们对于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心,这同时也是本研究所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调研发现,从高校贫困生感恩各因子的总体水平上看,知恩和感恩状况较高,均值在3分以上,即具有相对较高的感恩状况,分别从贫困生感恩的各对象(感恩父母、朋友、教师和学校、国家和社会、自然等)上来看,感恩意识的均值均大于感恩行为的均值,且多数在3分以上,这说明大多数贫困生是知道感恩的,具备感恩意识,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贫困生自身因素是感恩教育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其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高校有部分受助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感恩的实践行动。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2.1 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要求。

首先,从教育大环境来看,社会上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情感和感恩教育的书籍或读物少之又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多数尚未设置专门的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即便有一些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也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对感恩的理论和其本质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能够系统掌握关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理论。

其次,从结合日常工作的调查结果看,贫困生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课程应该是感恩教育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目前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对贫困生进行口头的说教式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又相对匾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典型的感恩案例和典型的教育活动去进行感恩教育,辅导员也多是以口头讲述或是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也是贫困生获得感恩教育的主要手段。再者,贫困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和典型活动,从而进行感恩的自我教育。在这些教育环节中,均没有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的内容。

再次,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感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儒释道的感恩思想对于人们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感恩思想理应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在高校陆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却在逐渐减少。作者的调查也显示,高校并未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作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贫困生对于传统感恩文化的了解也很少。

可见,从目前的状况看,高校对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更谈不上可持续有效发展[1]。感恩教育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没有及时创新教育内容,感恩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因此,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2.2 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和时代性

首先,目前多数高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从一般经验出发,采取个别谈话、说服等一般性常规化的方式进行,不具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2]。一方面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方式沿用了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仅仅注重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教育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讲解感恩知识或感恩故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能动作用,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学生)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其次,辅导员是高校课堂以外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也多以说教为主,间或印发学习资料、召开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途径。调查显示,高校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所展开,如向资助人和单位写感谢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但次数很少,尚未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规定内容和长效机制。

再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已经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注意到将经济资助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精神和物质双重助困的目的。这是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感恩教育与经济资助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和长效机制,出现了资助工作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如何将感恩教育和经济资助系统结合,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目前高校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但高校将网络引入感恩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更未能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常规手段。

这些尚未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方式多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大多都仅限于理论教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知行脱节和知情脱节。所以从方法和手段上理解, 高校感恩教育尚存诸多不足,亟待改进。

2.3 感恩教育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我国的感恩教育和感恩教育理念的诞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高等教育推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注重大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要求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感恩教育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呈现出较为落后的一面。一方面,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提到应有的高度,这在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传统的感恩教育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感恩教育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非一种情感体验和道德内化;感恩仅仅是对施恩者的感恩体验和报恩行为,并未认识到回报社会和其他个体也是感恩的体现;认为感恩只有在受惠者能力具备或是条件成熟时才能谈及[3]。要提高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这些落后的感恩教育观念,从而有效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高校要加强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知恩、感恩,从而报恩,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文化与素质,2006,5(4):42-44.

[2]谢守成.高校受助贫困生现状及其教育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71-72.

[3]李亚婕,张海洋,刘泽琴.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统计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51-62.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