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 河南省巩义市米河卫生院骨科 4512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中老年人较为常见[1],其主要是桡骨远端2~3cm处的骨折,易造成腕关节的僵硬、疼痛和不稳[2]。由于治疗及后期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笔者对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门诊收治的105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石膏夹外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访,发现43例患者(41%)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均与早期缺乏功能锻炼有关。
1.1 一般资料 本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105例,其中男58例,女47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6.3岁;左侧60例,右侧45例;随访时间最长14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10个月。功能恢复正常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58岁;粉碎性骨折15例,嵌插型骨折10例,横断型骨折37例;左侧34例,右侧28例。功能障碍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5岁;粉碎性骨折11例,嵌插型骨折9例,横断型骨折23例;左侧26例,右侧1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复位。105例患者均得到良好复位。手法复位1次成功95例,2次成功7例,3次成功3例。
1.2.2 固定。105例患者均用石膏固定15d,夹板固定20d。
1.2.3 药物。105例患者均口服伤科接骨片,4片/次,3次/d,服用35d。
1.2.4 随访。105例患者均每周复查固定情况、血循环状况、X线摄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
1.2.5 功能锻炼。在复位固定后即开始,进行肩关节上举、外展,肘关节伸屈活动各30次,3次/d,同时进行患手握拳活动30次,3次/d。2周后换用超腕关节夹板,加腕关节伸屈动作30次,3次/d。3周后换不超腕关节夹板,加腕关节伸屈活动30次,3次/d。105例患者中62例得到了明确细致的指导,并认真进行了锻炼(功能恢复正常组);另外有19例未得到指导或指导不当,24例因心存恐惧或因疼痛,未能如嘱锻炼(功能障碍组)。
1.3 疗效评定 参考功能和复位评定标准,复位评定标准可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级别:优:没有畸形,没有掌背侧成角,桡骨短缩在3mm以内,关节面平整;良:存在轻度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角度介于0°~10°之间,桡骨短缩3~6mm,关节面错位在2mm以内;可:存在中度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角度介于11°~14°之间,桡骨短缩7~11mm,2mm<关节面错位<4mm;差:存在严重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角度≥15°,桡骨短缩≥12mm,关节面错位≥4mm。
105例患者骨折均愈合,且对位良好。功能完全恢复正常62例。手指及腕关节肿胀、僵硬43例,其中合并肘关节活动障碍21例,合并肩关节活动障碍22例。
骨伤科的练功疗法,古称导引,又称功能锻炼。它是运用运动的方法来防治某些损伤性疾病,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而加速康复的一种有效疗法,是贯彻“动静结合”治疗原则的重要手段,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经过外固定后,常发生关节活动障碍,甚至导致关节僵硬。其原因不外关节内粘连以及关节外肌肉粘连和挛缩。关节发生粘连、僵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原因则是肌肉不活动,静脉和淋巴淤滞、循环缓慢、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囊皱襞和滑膜反折处以及肌肉间形成粘连,这种变化既可以在骨折邻近部位的关节发生,也可以在骨折远端部位的关节发生;另外缺乏主动活动也可导致局部韧带和肌腱挛缩。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如果不进行肌肉运动,即使是未包括在固定范围内的关节,也同样会出现僵硬,如果从治疗之初即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包括未固定关节的充分自主活动,也包括固定范围内肌肉的等长收缩,以及早期固定关节的活动,完全可以避免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医师和患者往往忽视了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关节的功能障碍,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方面医生经常只重视骨折复位和固定等治疗情况,而缺乏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患者也往往片面依赖医生的治疗,或者因为惧怕疼痛、担心骨折移位,或者并不认为功能锻炼是整个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认真锻炼,或不锻炼,而造成肢体功能的障碍。其中防止肢体功能障碍的关键还在于医生,医生认真而细致地指导和督促,是患者执行医嘱,认真锻炼的保证。
[1]陈红,周泽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1(5):32-33.
[2]陈静刚,李雷,白云.粘吸压拽法治疗桡骨远端Pilon骨折8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78.
[3]杨兴淑.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固定的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8(21):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