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与德探析

2014-03-06 15:19:24王素芬丁全忠
关键词:本源圣人老子

王素芬, 丁全忠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道”具有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性。“德”是指事物由“道”所获得的本性、禀赋或依道而行所表现出来的样态。“道”和“德”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一、老子之道

(一)“道”的多重含义

“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道”的最初意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真理、道理、秩序、规则、道德、正义、学说、言说、方向、方法、疏通、引导等多重含义。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始于老子,老子是第一个赋予“道”本体论意义的人,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老子》 中,“道”字出现76次,在不同的章节具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

1.作为世界本源或根据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和变化的动力,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者万物之奥”(第6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等。

2.作为事物本性或规律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可以是“天道”、“人道”或道家意义上的“圣人之道”。如“不闚牖,见天道”(第47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9章),“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77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等。

3.作为社会规范或准则的“道”。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大道废,有仁义”(第18章),“失道而后德道之华而愚之始”(第38章)等。

4.作为“道理”或“方法”的道。如“长生久视之道”(第59章)。

5.作为“道路”的“道”。如“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第53章)。这里的“大道”本意是指天下正道,但其表面的词义是指“道路”。

6.作为“言说”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即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

本文主要把作为本源和根据、本性和规律、规范和准则的“道”作为研究对象。

(二)本体之“道”的基本特性

概括起来,老子之“道”具有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实存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性。

1.本源性。道既是宇宙之初原始混沌而虚无的状态,也是天地万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本体根据和终极归宿。老子最经典的论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有一个浑然而成的物体,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独立长存,循环运行而永无休止,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如“道者万物之奥”(第62章),道是“万物之宗”(第4章)、“天地根”(第6章)等。“道”创生万物且使万物得到畜养和培育,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即道是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二气交流生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繁衍万物。再如“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51章)等,都说明道是世界存在以及发展的根源。任何地方都有道,它周遍万物,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行、无所不在,所谓“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第34章)。而且“道”是永远自足圆满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用之不勤”(第6章)、“用之或不盈”(第4章)、“用之不足既”(第35章)。道是天地万物的终极归宿,所谓“反者,道之动”(第40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总之,道不是具体的物,而是创生万物且周遍万物的形上本体,道对物有决定性和超越性,但道和物又相互依存、相即不离。

“道”本体论和西方本体论不同,它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本体不是实体,只是根本、本原,是一种生成关系。从时间上看,道生万物,道先在于万物;从本体上看,道主万物,道内在于万物。后者更为根本。严格说来,道和物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因为道和物是不可分的,是既先在又同在的关系。

2.自然性。道就是自然,道性即自然性。在《老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5次:“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希言自然”(第23章),“道法自然”(第 25章),“莫之命而常自然”(第 51章),“辅万物之自然”(第64章)。《老子》中的“自然”大都是指事物自然而然、本来如此、天然如此的状态。海德格尔曾指出,在古希腊的词源中,“自然”一词指“涌现的无蔽的状态”,即自然是事物的自然而然的涌现,这和老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内在本性多有相似之处。道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他物的自我规定性,道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每一事物遵循各自的源于道的本质自由地存在和发展。所以老子特别强调事物的“自宾”、“自均”、“自化”、“自定”、“自正”、“自富”、“自朴”,诸如“万物将自宾。 民莫之令而自均”(第32章),“万物将自化。 天下将自定”(第3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等。

3.虚无性。道的虚无性,既指“道”的概念本身的虚构性,也指虚构的“道”在特性上的虚无性,我们只探讨道的虚无性。

老子强调道的虚无性、超验性。道不是具体事物,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老子用了很多支离破碎、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描述道的性质、样态,如“寂兮寥兮”(第2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35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第21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第67章),即天下都认为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道也不能被语言来完整的表达,如“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道常无名”(第32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道隐无名”(第41章)等。有时老子直接用“无”、“玄”等来表述“道”,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即“无”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此两者同一来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是一切奥妙的由来。有时老子用“虚空”来说明“道”,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4章),即道体虚空但作用却无穷尽。再如老子把道比喻为“谷神”(第6章),用“谷”来表述道的虚而不实和深邃广远,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神奇玄妙和绵延不绝。正是道的形而上的特性使其没有具象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具备了创生万物的无尽活力和周遍万物的无限潜能。

道本身的虚无性也导致了老子“为道”方式的玄虚神妙,认为道只能靠人的直觉去体悟,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这种负的、减损的方法是老子所推崇的,要达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才是最高的境界。老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形态是神奇的同化即“玄同”,它要求关闭嗜欲的感官、消解锋芒和纷扰、混同尘垢,所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56章)。再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16章)的“致虚守静”的功夫,“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47章)、“涤除玄览”(第10章)等,都是不假外求、反观自身的体悟方法。

不过,老子虽然强调道的虚无性,但是既然能够描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21章),这里的“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都表明了道的实存性。类似的表达还有“有物混成”(第25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 14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湛兮似或存”(第4章)等。陈鼓应将“其精甚真”解释为“这最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的”,严灵峰认为“精”就是“Essence,精力。它绝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陈荣捷将“精”译为“essence”,认为它和intelligence、spirit以及life-force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1]157-158,无论专家学者对“精”做何解释,在道是一种真实存在方面都没有异议。

道的超越时空的虚无性成就了其作为万物本源的无限可能,道的实存性成就了其创生万物的现实性,这是一种有和无的统一,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老子曾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70章)老子这个表述是在表明他所说的“道”是真实不虚、有根有据的,只是俗常之人不能理解和把握而已。

4.整体性。老子的道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展现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老子用“有物混成”(第25章)来描述“道”的混沌状态,说明道并不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机械存在,而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整体,相对于现象界的纷乱庞杂,道是无限、永恒、浑朴的完满和整全。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网的表达形象描述了无边无际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稀疏但却没有漏失。老子认为万物都背阴而面阳,是由阴阳二气激荡而成的和谐体,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总之,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统一起来的和谐有机整体。

老子有时把“道”称为“一”,也说明了道的整体性。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2章),即圣人持守着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再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第39章),这里的“一”也是指道,傅佩荣则把“一”解释为整合,认为“每样东西都得到‘一’的话,自己就会整合起来。……整合才可能发挥适当作用,一旦分裂,作用就不见了”[2]150。即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只能造成破坏、带来灾难。此外,老子也从反面指出了道的整体性,如“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即大道自然圆满和谐,无须刻意而为,刻意而为之时恰好正是失去之时,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5.无私性。在老子眼里,道无私地周遍世间万物,没有质量上的区别,所以万物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子》中没有《庄子》里面关于物无贵贱的直接具体阐述(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 秋水》)[3]577等),老子是通过对得道、行道的圣人的描述来表明道的无私性。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使得亲疏、利害、贵贱等失去了区别,这是天下最尊贵的,所谓“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56章)。描述体道圣人之无私性的表达还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49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77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等等。反之,有私的人做事往往会事与愿违,“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第24章)老子认为,私欲太多是人生最大的祸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所以,老子主张祛除欲望,一切归简,圣人会“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其“三宝”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老子进一步指出,正是体道圣人的无私,最终反而能成就其“私心”,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类似的表述还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6.回复性。老子往往用“复”(回复)、“反”(同“返”)来说明“道”的回复性。在《老子》中,“复”字出现15次。有的是“恢复”,如“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19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第80章)。有的指“转变”,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有的指“补救”,如“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64章)。有的指道的“回复性”或“复返性”,如“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14章),是指“道”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将回归于空无一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16章),即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了往复循环之理,万物变化纷纭,各自回归其本根,回归本根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然,回归本然叫做常理,认识常理叫做明道。如“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第52章),即认识了天地万物,再返回去持守万物的本源,终身都没有任何危险,运用智慧的光亮,返回到内在的启明,才不会祸及自身。再如,“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即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恒久的德就不会离散,由此回归到婴儿的状态。作为天下人的典范,恒久的德就不会错失,由此回归到无极的道体。作为天下的山谷,恒久的德才会充足,由此回归到真朴的状态。在这里,“常德”是指事物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道”的回复性。

在《老子》中,“反”字出现4次。有的是指相反、对立,如“正言若反”(第78章)。有的是指道的回复性或循环性,如“反者,道之动”(第40章),即道的运动表现为循环。再如“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这里的“大”是指“道”,它循环运动而不止息,至大无外且周流不息,周流不息且遥不可及,遥不可及却能返回本源。与道相连的“德”也具有如此的特性,如“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65章),即神奇的德既深奥又悠远,与万物一起返归于真朴,然后才能达至最大的和顺。

此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充分体现了道的回复性,老子用其说明事物永恒运动发展的规律,这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类似于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式的“回复”,犹如“大智若愚”的“愚”,指的是“愚—智—愚”中的第三个阶段的“愚”,只是好似回到了第一阶段的“愚”,这是一种仿佛向出发点的回复。类似的表述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41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等。二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这是《老子》中非常普遍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所有的对立面都包含、依赖着对方且最终不断地相互转化,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上讲,这也是一种必然的“回复”,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78章)、“柔弱胜刚强”(第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63章)等。

7.实践性。这里的实践并非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实践,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问别人你知不知“道”、你行不“行”,还有一个词叫“道行”,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词汇,在讲一个实践的问题。老子强调“道”之作“用”,即“道”之功“用”、“效”用,如“弱者,道之用”(第40章),即道的效用表现为柔弱。再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4章),即道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类似的表达还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用之不足既”(第35章)等。老子也强调“道”之作“为”,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等。老子哲学强调“道”之“无为”以及“无为之益”(第43章),从逻辑上讲,“无为”本身也是一种“为”,不过是无意无心之“为”。何况,老子还十分注重“为”即实践,如“为无为”(第3章),“处无为之事”(第2章),“为天下”(第13章)、“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48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等。再如,“争”与“不争”的关系,“不争”是无为,“争”是有为,老子认为,自然的法则是“不争而善胜”(第73章),犹如四季的依次轮回,自然不会去争也不用争,只需自然运行即可,人当然也不会去争也不必争,只需去顺应、去适应就好。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老子不仅强调“道”之为,而且还强调“为道”,他认为道是需要人们积极地去探求和经营的,人们应知“道”、践“道”、合“道”,如“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第23章)、“古之善为道者”(第65章)、“坐进此道”(第62章)、“以道佐人”(第30章)等,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老子强调的“为道”方法主要有:“为道日损”(第48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第56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3章)、“专气致柔”、“涤除玄览”(第10章)、“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第19章)等。不过,老子也承认“道”的深奥难懂、晦涩难为,认为只有上等资质的人才能理解和践行,中等资质的人会将信将疑,而下等资质的人会轻蔑嘲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反而不足以称为“道”,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41章)。虽然如此,老子还是不无遗憾地感慨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第70章)即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践,天下人却不能明白,也不能实践,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能够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我的很难得。

二、老子之德

“德”是老子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在《老子》中,“德”字出现44次,在不同的章节具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

1.得到、获得

“德”是指事物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如“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即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恒久的德就不会离散,由此回归到婴儿的状态。作为天下人的典范,恒久的德就不会错失,由此回归到无极的道体。作为天下的山谷,恒久的德才会充足,由此回归到真朴的状态。再如,“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第23章)即求道的人就与道相同,修德的人就与德相同,失道和失德的人就会离道背德。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道失德的人,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结果。

2.品德、品格

这是万物依道而有的表现或样态,是符合“道”的品德。老子常常用“玄德”、“孔德”、“上德”等“圣人之德”来说明德的道性。老子认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10章、第51章),即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促进万物成长而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即神奇的品德。大德的状态完全随“道”而为,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崇高的德好像低下的山谷,最纯的白好似蒙受了污垢,广大的德若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懈怠,质朴的德好似易变,所谓“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第41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老子强调“不争之德”(第68章),认为有德行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从容大度,无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计较,所谓“有德司契,无德司徹”(第79章)。老子主张“报怨以德”(第63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49章)即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使得人人向善;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使得人人诚信。

老子强调在德行方面要顺道而为,道之自然无为是人性应遵循的最高法则。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54章)。即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守的不会脱落,子孙若能遵行此理就能够世代祭祀不辍。这种修养用于自身,德行就纯真;用于家庭,德行就富余;用于乡里,德行就长久;用于治国,德行就普遍。再者,“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第59章)即爱惜精力,就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累积德行,不断累积德行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即神与圣人(有道者)都不伤人,所以德行都可以复归于民。老子反对智巧、有为,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第65章)。即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祸,不以智巧治国才是国家的福气,知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优劣,就是治国的法则。

3.日常的道德规范

这是老子所说的“下德”,或儒家意义上的伦理道德。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38章)。即上德的人不自恃其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唯恐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无所作为而且无心作为,下德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有意作为。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道”的体现,是上品之德、无心之德,不着痕迹;而下德背离了道,是下品之德、有心之德,已经或无心或有意地“着相”或“着迹”了。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第38章)即丧失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的出现标志着忠信的浇薄,也是祸乱的起始。老子还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这里的“仁义”也是指的下德。

三、老子道和德的关系

《老子》又名《道德经》。传统观点认为,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其中《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则不分道经和德经。无论怎样的分法,也无论专家在此问题上有怎样的分歧,都是既表明了道和德的彼此不同,又表现了道和德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道”和“德”相互区别。在《老子》里,道和德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如“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王弼注曰:“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4]141《管子 心术上》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5]261《韩非子 解老》云:“德者,道之功。”[6]793这些论述表明,道是本体而德是运用,德是形上之道的作用和落实到经验界的表现,它构成事物的内在属性。即道是从本源的意义上讲的,是万物生长的依据;而德是从具体事物来讲的,是养育万物的。也可以说,“‘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1]34

另一方面,“道”和“德”内在联系。在老子哲学中,道和德都具有本体论意义,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侯外庐所言:“老子的‘德’是介于‘道’和‘万物’之间的范畴,是可以当作万物无限的本源来理解的。”[7]264除了“道”的本源性和虚无性这两个更为本体的特性外,道的自然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也是“德”所具备的。“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叫做“道”,体现在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上就叫做“德”,道是不可目视、不可听闻、不可触摸,即不可感知的,但我们可以从人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德”中去体察“道”,循道而为就是有德,背道而为就是失德,所以我们会把有德之人称为得道高人,大德的状态完全随“道”而为,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老子一再提到的“孔德”、“大德”、“玄德”、“上德”以及“不争之德”等都是指的符合道的作为所表现出来的“德行”。

总之,老子尊道贵德思想作为“道家伦理思想的总纲”[8]91,对人们依“道”而行、顺“德”而为,从而提升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郭庆藩.庄子集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支伟成.管子通释 [M]//民国丛书:第五编(12).上海:上海书店,1989.

[6]陈啟天.韩非子校释 [M]//民国丛书:第五编(8).上海:上海书店,1989.

[7]侯外庐,等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精神精粹 [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本源圣人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保函回归本源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2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