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绍宏,王 平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当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即“三观”、“三义”、“三德”),是学界普遍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集体主义教育的理论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与其重要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人们在认识上对集体主义教育内涵和地位的误解是重要方面。黑格尔曾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作才能获得”。[1]可见,对集体主义教育内涵的澄明和地位的明确,不仅是对集体主义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集体主义教育进行实践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对集体主义教育中“集体”的科学界定,是正确认识集体主义教育内涵的基础。很多人在谈到集体主义时,往往把集体理解为人们所处的具体单位、行业,把维护集体利益看成是维护本单位、本行业的利益。这种观点相当普遍,但却是一种并不科学的认识。对于集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阐述过“虚假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科学界定集体主义教育之“集体”的重要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虚假的集体”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阶级性,主要表现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才是“集体”的真正成员,他们在实质上控制着“集体”的方方面面,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统治阶级的利益冒充着“集体”的利益,而这种所谓的“利益”往往要靠被统治阶级(即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去实现,却不可能让被统治阶级得以分享。这样一来,所谓的“集体利益”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只是一种虚假的、幻想的利益,根本不可能实现。在“虚假的集体”中,个人是否真正隶属于这个集体完全决定于其是否隶属于统治阶级,他只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处于集体当中,而非作为个人处于集体当中。这就意味着,一旦某个人从统治阶级变为被统治阶级,那么他必然被排除于集体之外。二是对立性,这不仅表现为集体中的统治阶级成员利益与集体外的被统治阶级成员利益之间的对立,同时也表现为集体的特殊利益与集体中统治阶级成员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在“虚假的集体”中,往往一味地强调个人为集体作贡献,却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于是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成为外在于集体成员的独立的利益,侵害、剥夺、吞噬着集体成员个人的利益。于是,“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关于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就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3]在这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下,个人往往受到各自阶级局限性的制约,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而“真实的集体”则是每个成员“自己的联合”。在这样的联合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并且能够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整个集体的利益亦通过每个成员利益的实现而得以实现。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即“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2]“真实的集体”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在“真实的集体”中,集体的利益与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并不发生矛盾,而是为每个成员个人实现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集体中某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其他成员的个人利益亦不会发生冲突,恰恰相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原始社会的人们自发地联合在一起,这时的集体由于不具有阶级性而不属于“虚假的集体”,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它也不属于“真实的集体”,因而只是一种普通的群体性组织;到了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由统治阶级占有,这一时期的集体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整体,因而是“虚假的集体”;当阶级被消灭、人类完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时,集体才有可能是“自由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其本真状态和终极意义。可见,集体主义中所说的“集体”与阶级状态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特定生产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道德概括与理论抽象,而不是指现实中的具体的人所处的具体单位或行业。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集体的内涵有所不同。就其终极意义而言,集体主义之“集体”无疑应是“真实的集体”,然而“真实的集体”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马克思提出存在一种“过渡时期的国家”,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集体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作为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当代集体主义教育之“集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这里所说的“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是同一高度、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侧重于人与人组成的联合,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侧重于包括领土、主权和民族在内的权力机构;“集体”由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而表现出更多的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意义;在涵盖对象的范围上,“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所涵盖的对象在大部分交叉重合的同时,亦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过渡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阶级性与民众性的双重属性,而集体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性。当前的集体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因而具备了一定的“真实”的成分,是向“真实的集体”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的集体形式。只有经过包括当前这种集体在内的若干过渡形态,经过人类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真实的集体”方能真正实现。
正确理解当前“集体”的内涵,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强调集体的目的不是为现实的国家进行辩护,而是为追求集体中个体成员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才是集体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非其他。以前苏联为例,执政者以所谓的集体为掩护,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的集体意识窒息了人民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人民逐渐成为国家机器和官僚权力的附庸,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这也是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文革”时期对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压制和对集体的绝对拥护,也曾经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机。可见,任何有违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行为都会大大削减集体中“真实”的成分,使集体走向“虚假”,进而失去能让人们追求和信服的魅力。
其二,现实中人们所结成的具体组织和群体只是基于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一种生产单位,它本身并不是集体。如果把每个具体组织和群体都无一例外地当做集体,会导致诸多弊端:第一,会导致人们把集体利益看成是众多组织和群体利益的简单叠加,而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利益显然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由此造成认识上的逻辑混乱;第二,当具体组织或群体的利益与真正的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会导致真正的集体利益遭到损害;第三,会导致真正的集体被排除在集体主义之外,进而使具体组织或群体的实践失去必要的约束和指引,亦使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失去存在意义。
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具体组织和群体确实是集体的存在形式。从本质上说,集体主义教育之“集体”是“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而从现象上看,这种“劳动者联合体”必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并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组织和群体。正是由于集体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往往以某些具体组织和群体(如班集体、学校等)作为集体来进行教育实践。判定一个具体组织和群体是否为集体的存在形式,最根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看这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制度,尤其是所有制关系;二是看这个组织是如何处理成员利益关系的。前者为根本条件,后者为补充条件。
其三,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私有经济与倡导集体主义并不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经济只是一种补充,并非根本制度。在公有制的约束下,私有经济的发展可以统一和服务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实践具有广泛的生产关系基础。
当前,人们对“集体主义”内涵的界定还处于争论阶段,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界定,二是从价值原则的角度加以界定。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集体主义”体现的是对人与人、人与集体关系的规范要求和伦理关怀,其核心是公私观。相应的,人也是在处理着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中体现着集体主义的精神。当前,就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在这些道德要求中贯穿着三种维度的基本“硬核”,即个人处理与他人交往关系时的“合作精神”、个人维护和尊崇集体权威的“公共精神”,以及个人处理与他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利他”价值取向。[5]
从价值原则的角度来看,“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主张它们的辩证统一和不可分性。首先,集体利益具有优先性。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方能得以存在并获得发展,进而实现自身的利益。失去了集体,个人的生存、个人的发展,等等,一切都成为了空谈。其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从一定程度上说,集体利益是由无数个人的正当利益构成的;同时,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能够巩固和扩大集体利益。因此,个人要积极关心、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要重视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发展。再次,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人对集体的优先考虑、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与付出,使个人应当享受到集体对自身正当权利的保护。对于真正的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障,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可见,认为集体主义是对个人的压抑、是对个性的束缚,这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误解。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既不是……自我牺牲精神,也不会是利己主义”,[2]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既依靠所有集体成员,同时又惠及每个集体成员。
在当代中国,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首先,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而集体主义中所追求的“真实的集体”的实现,亦需建立在完全消灭阶级剥削的前提下,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个人自由发展和运动的社会联合体,这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同蕴含的理想主义憧憬。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坚持集体主义。换句话说,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集体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背离了集体主义,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其次,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国家也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联合体。同样作为一种联合体,国家与集体在内涵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交叉与重合。在二者相交叉的范围内,爱集体与爱国具有相同的内容指向。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处理国家和个人、集体之间关系的一个准则,并要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同时,由于集体利益往往需要借助于国家机关和政府机构来实现,因此,对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同往往意味着对集体利益实现方式的认同与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集体的存在方式,也是集体的发展方式,因此,爱国主义是践行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情感,它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个人对祖国、家园、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道德原则,它以现实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是特定集体中全体成员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标志。
把握集体主义的内涵,还需明确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对立与区别。个人主义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导向,它始终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同社会相比,个人是绝对本位,社会只是个人为达到其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而已。可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中心”、“个人是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以及私有财产制度是永恒而神圣的,这同我们所强调的集体利益优先性、共同富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
利己主义则是一个历史范畴,相关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存在。利己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个人的快乐才是最高的善。利己主义是一种代表着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它与个人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首先,二者在理论前提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本性自私”为其存在的依据;其次,二者在道德选择上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再次,二者都产生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并为之服务。另外,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分散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都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及价值取向,主张和强调优先考虑集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和确保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注重二者的协同和协作。与此相反,个人主义则坚持个人的中心地位,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是个人为达到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利己主义以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多少来决定行为方向和价值,乃至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与合法利益。因此,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这也决定了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自觉同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划清界限。
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定义出发来理解其概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据此,集体主义教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影响,使其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集体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保障集体利益优先性的同时,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只有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养成社会成员的集体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使社会成员在集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三者间利益的协调与和谐共生。尽管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为消除国家与集体的虚幻性质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政府不是抽象的,政府的意志必须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这些执行“政府意志”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本应时刻以全民意志和利益为主旨,但在缺少监督和民主的情况下这一点难以实现。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的中国,还存在着很多以实现公共利益之名来谋求私人利益、小集团利益的现象。上述种种都使现实中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克服这些矛盾,固然离不开顺应经济发展而逐步实现的完全的公有制,离不开社会生活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这个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当前的任务不能只是消极等待,而是要明确社会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而集体主义教育便是创造条件的途径之一。如何在当前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下,使具体单位、组织及个人的社会实践不断地与国家利益相协调、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是实践集体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以达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不仅要使集体的利益得到保障,还要使个体的个人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应使集体中其他个体的个人利益也得到应有的保护。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这种发展不是对国家、集体利益的违背,而是三者相协同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它体现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在根本性质上的差异,是集体主义教育所特有的,也表征着它的优越所在。唯有充分尊重集体成员的自觉选择,才有可能按照“真实的集体”的原则去践行,才能避免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抹杀个人能力差异、简单推行“平均低效”原则的现象,才能消除过分理想化和教条化的绝对集体主义的弊端。
从其结构来看,集体主义教育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观念、集体主义深厚情感和集体主义行为实践整合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一,集体主义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树立集体主义思想观念,这是形成集体主义道德和价值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其二,集体主义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养成集体主义道德情感,即培养受教育者对祖国、对集体、对他人的深厚情感,这种道德情感能使集体主义思想观念长久地植根于受教育者内心,不断激发他们进行集体主义道德选择的热情,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集体主义道德;第三,集体主义教育要使受教育者主动实践集体主义行为。集体主义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已经内化了的集体主义意识和情感外化为集体主义的行动,即在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与集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内心修养、情操等,就必须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上述内容当中,无不贯穿着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如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集体主义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人生道德取向的教育和有关社会取向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集体主义教育又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集体与国家在内涵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与重合,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亦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可见,在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三者当中,集体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相较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具体;相较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如何调整人们现实关系的内容(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此外,在当前的中国,集体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即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当中,并且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因此,集体主义教育中所具有的阶级性或者说政治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目前仍处于争议阶段,存在的分歧比较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上是阶级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体。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无产阶级、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信仰来教育人民,并由此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集体主义教育从本质上说,亦是要求人们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并以此作为衡量言行的一个评判标准。可见,集体主义代表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指向和目标追求。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而不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包含着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同时,集体主义教育的结果也是我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有力法宝。集体主义教育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如前所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这是集体主义教育得以存在的特殊土壤。其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德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有关个人与整体的道德原则,历来就是我国人民所积极倡导并高度认同的原则。其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这使人们能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并且积极践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集体主义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沉淀、积累、丰富和发展而成为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正确理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及怎样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体主义教育的地位能否得以持续,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发展。
[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4,85,5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3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 邵士庆.当代集体主义内涵的厘定[J].社会发展研究,2006,(5):22-23.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4.
[7]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