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新发展

2014-03-06 13:08
关键词:和平马克思人类

金 祥 波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和平、合作与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生活在繁荣、发展、富裕、和平的环境中,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期望。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世界还很不太平,在世界的上空还笼罩着不和谐的阴云。各国要实现发展、繁荣、富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主张。

本文力图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思想,特别是它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以及它的理论本质。从而对和谐世界思想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诠释,这对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世界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胡锦涛主席最早是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则是在2005年6月3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中俄两国就和谐世界的理念达成了共识。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如何构建和谐世界提出了四点意见,②引起了与会各国政要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同年12月22日,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所包含的四个内涵,和谐世界就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1]由此可见,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在21世纪中对外战略的新坐标。

综上,构建和谐世界,一方面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和诉求,更是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和谐体系

20世纪以来,全球化已成为国际生活中的最重要趋势之一,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时空、国际时空向全球时空转换”的进程加速,[2]国际经济已经过渡到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政治走向全球政治、世界政治。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世界上各国之间的依存不断增强,需要建立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世界内部和谐的体系。[3]

第一,全球化要求共同发展、和平稳定的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既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首要前提,更是人类社会21世纪的主旋律。没有发展,或者发展迟缓,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乃至倒退,而失去了共同发展,会使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遭到破坏。人类历史已经表明,社会动荡的诱因是贫困与落后,而战乱的根源之一是贫富差距悬殊与发展的不平衡,战乱都是与人类残杀、生灵涂炭、文明毁坏相联系的。因此,人类要进步,离不开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人类只有保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能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而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全球化要求相互合作、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实现共同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的最有效手段是相互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应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合作的意识,切实开展相互间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并最终战胜这些严峻的挑战。历史证明,相互对抗没有任何前途,相互合作才有光明的前景。而人类相互合作的前提基础是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开放就必须倡导求同存异的观念和树立包容的意识。世界各国只有做到相互包容、相互合作、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激化了世界矛盾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无疑是全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而又强烈的美好愿望,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政府间客观存在的努力方向。但由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特别是发展权都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践踏和威胁。甚至个别超级大国以及地区性的强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不仅干涉发展中国家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的权利,而且为了进行更为严厉的制裁和打击,随意给其扣上“邪恶国家”或“无赖国家”的帽子,最为恶劣的是置国际法和联合国的权威于不顾,为了一国之私利,悍然越过联合国发动战争,再冠以“先发制人”的借口,这种野蛮行径不仅严重激化了世界矛盾,恶化了国际关系,而且更使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遭到了损害,进而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到了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已经有了新的行为特点和表现形式,其行为方式更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对此,胡锦涛指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挑战。[4]

(三)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有了深入的发展,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之下,南北发展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和资源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匮乏、科技水平落后,且要承担沉重的债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常常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仅无法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效益,反而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5]分配的不合理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民众在失望情绪下日趋保守,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采取对抗的方式,这显然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科学内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指的是“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世界的和谐。《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因此,不论是“和谐中国”,还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归根到底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更是新时期指导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理念,它既是目标,也是指导思想,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体现,也更加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并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胡锦涛主席对未来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进行了描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一美好蓝图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精诚合作。笔者以为,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和谐世界,具体内容如下:

(一)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协调合作、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民主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胡锦涛主席指出:“世界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4]国际法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国家主权平等,这也是世界和平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国家既不论强弱、大小、贫富,也不论人口多少、社会制度如何,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都是平等的,都有独立处理和解决本国内部事务的权利,而且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既要尊重每个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更要尊重其领土的完整,特别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不能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的安全和发展,更不能将本国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该使联合国和安理会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国际社会还应该反对单边主义,特别是霸权主义,大力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应该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加强沟通和了解,最终实现各国之间的共赢。

(二)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和睦互信、共同安全基础上的和睦世界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仍然面临着共同的全球性的安全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世界各国之间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携起手来,为营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作为奋斗的目标,在国际争端的解决中要坚持和平的方式,坚决反对以武力相威胁的霸权主义行径、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特别要反对侵略他国主权的行为。为此,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联合国等集体安全机制,各国应加强在自然灾害、金融风险、恐怖主义等领域中的合作,坚持标本兼治,建立一个和睦互信、持久和平的世界。

(三)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公正互利、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公正世界

2006年4月23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他指出:均衡、普惠、共赢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6]联合国的重要宗旨就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各国共同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各国应本着普遍受益的原则,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合理的国际贸易多边体系。为此,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责任,为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而发展中国家也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与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包容开放、文明交往基础上的包容世界

从古至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得以进步,都与其多样性密切相关。正如胡锦涛所言:“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该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6]和谐世界的理念并不否认世界的多样性,而是在尊重各国的历史与文化、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选择的同时,主张不同文明不要互相封闭,要加强对话与交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共同发展,让世界更精彩,人类更和睦。

三、和谐世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和谐世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7]在这里,马克思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自然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称之为“人道主义”。此后,马克思又在其《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与人之间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不存在利益冲突、等级差别、贫富分化,国家消亡,人与自然实现良性互动……”。[8]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的。为了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与交往的内在关联,马克思指出:“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而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9]此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0]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世界和谐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的最大集合体,而人则是构成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细胞,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未来社会也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前提”。[11]与此同时,社会也同样离不开人,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就是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2]基于此,马克思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视为未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高目标。可见,和谐世界不是自成的,而是构建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最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融合的、共在的关系。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索取和改造的对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频繁报复。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13]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4]这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所在。

(二)和谐世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时俱进的成果

和谐世界理论是为了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思想,是新世纪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并有着新的形势和内容,是处理国际关系观念上的重大突破,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需要,人们在新世纪和新千年里将继续为建立一种或多种国际关系理论而不断努力”[15]的结果,是同一脉形成并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第一,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合作观的和平思想。提倡平等合作、和平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和谐世界观的重要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约束人与人关系的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把这种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基本准则上升到各民族关系以及各国家关系中,并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消灭私有制,继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为此,马克思指出,“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6]这里的新社会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实现新社会目标的前提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联合,国际联合的主体是国家,国际联合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和平与独立。“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17]由此可见,全世界所有国家不论贫弱,不论大小,只有平等合作、和平共处,才能构建一个持久和谐的世界。

第二,和谐世界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最理想状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做了天才的设想,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平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世界和平的最高境界,也是胡锦涛所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在马克思为自己所追求的人类美好生活所勾画出的和平蓝图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极大地丰富,人与人之间机会均等、权利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等级差别,也不再有贫富分化,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按自己的愿望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这和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建立一个持久和谐的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总之,笔者以为,中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和谐思想的发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它不仅丰富了21世纪我国的外交理论,更符合未来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同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道德信仰及《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符合当今国际关系准则发展的大趋势”,[5]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心声。

注释:

①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理念。

②这四点意见是: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1]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5-2006)[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1.

[2] 俞正,陈玉刚,苏长河.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8.

[3] 曹永鑫.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46.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47.

[5] 郑启荣.和谐世界:从理念到国际关系准则[A].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外交[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261,264.

[6] 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4(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8]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15.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83.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77.

[14] 李生.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的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5]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兹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701.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7.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61.

猜你喜欢
和平马克思人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博弈·和平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