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证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

2014-03-06 12:27魏居运
关键词:延边经济社会民族

魏居运

(延边大学 发展规划处,吉林 延吉 133002)

民族高等教育是立足民族地区,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本质在于“高等教育”,而特色是其“民族”。延边大学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以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急需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批复标志着长吉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前沿位置的延边大学带来挑战与机遇。延边大学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作用,将聚集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对加快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纷纷立足本地,通过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急需人才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延边大学是一所地处吉林东部朝鲜族聚集区、东临朝鲜、北接俄罗斯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民族地区中率先进入“211工程”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它既没有吉林大学的显赫名声和影响力,也没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还有一批省内高校奋起直追。面对挑战,延边大学没有退缩,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奋起直追,立志迎头赶上。

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赋予民族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优势不突出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延边大学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部分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比较难等困局,这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唯有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赢得地方政府支持,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延边大学秉承“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为延边、吉林省乃至东北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实施了“社会服务工程”,学校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又先后与延吉市、珲春市、图们市、安图县、龙井市4个县市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承担了“做强做大延边支柱产业战略研究”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达50余项,还参与了企业的各种科技攻关,承担校企合作项目252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一)致力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急需人才,是民族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其服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且虽然通过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对外开放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环境建设为保障”的经济发展战略,从1998年起发展了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的食品(卷烟)、医药、林产和能源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但由于缺少核心企业,没有充分体现出资源优势带来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产品属初级加工的多,小规模生产的多,有竞争实力的少。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反而在已有的市场中相互挤压,使企业获利空间不断缩小。例如,矿产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已探明有9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煤炭、油页岩、石灰石、黄金、铁、钨、钼等储量巨大,因低端开发,缺少高科技含量,却造成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同程度的破坏。又如,旅游业,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贸易、财政主导产业,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民俗风情人文环境,同样面临旅游资源开发缺乏长远的规划、深度、有效的整合,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欠缺等问题。为着眼于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延边大学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数字媒体技术、社会学、预防医学3个本科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新增小学教育、学前教育2个民族地区急需的应用类本科专业。

缺乏地域优势的延边大学,立志成为延边的“人才库”。学校有12个学科门类的73个本科专业;有6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50多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14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3个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依托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优势和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近年来,有7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学科专业优势渐趋形成,愈加凸显。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急需人才,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统计,延边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领导有80%是延边大学培养的;延边各县、市的主要领导干部有90%以上是延边大学培养的;延边的朝鲜族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朝鲜族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延边大学培养的。他们不仅为延边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边疆、繁荣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延边大学建校60多年来,还向延边等民族地区输送各类建设人才10万多名。

(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延边大学被列入“211工程”建设学校不久,时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即作出重要指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大学是很有意义的……延边地区条件很好,应集中力量办好延边大学。希望你们将科研成果迅速转让给地区。你们的改革方向很明确,即要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搞好服务”。为此,学校联系自身发展实际,确立了“定位、定向、定路”的科研工作基本工作思路。“定位”就是延边大学的科研工作紧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定向”就是学校的科研主攻方向确定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开发和东北亚问题的研究上;“定路”就是学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延边大学先后建立了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延边黄牛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朝药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免疫生物学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民族研究院;建成了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构筑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化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中心,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基地——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朝鲜族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民族研究院等学科创新平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共建了东北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基地,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了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了吉林省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建了亚洲研究中心、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设有中国朝鲜语学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同时,充分发挥了语言、学科与地缘优势,打造了长白山论坛和图们江论坛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品牌。以此为依托,仅“十五”至今,学校就有2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与企业合作横向科研项目,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重大新药创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其目标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安全、有效、质量可靠的药品。医药业是吉林省的另一支柱产业,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延边大学全哲山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开发,主持的“抗癫痫候选药物W112的研究”,已获得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第二批课题(2012-2014年)的资助,并承担已获得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第一批课题资助(2011-2013年)的“抗癫痫一类新药-Q808的临床前研究”中的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和中试研究工作。“重大新药创制”的专项获得,将大力提升延边大学在新药研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延边黄牛产业是延边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延边大学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搭建起吉林省延边黄牛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良种肉牛选育工程研究中心、延边黄牛科技创新示范园、转基因动物胚胎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其精心培育的“延黄牛”通过国家审定,是我国5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农业部已将延边黄牛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录》,市场前景广阔。

延边地区经济落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延边大学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近几年,学校在珲春市板石乡建立了“延边黄牛国家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延边苹果梨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延边黄牛体外受精及单性生殖技术”、“杂交牛肉用生长性能标记基因研究”、“延边黄牛种质特性的研究”、“延边黄牛诱发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苹果梨良种繁育基地”、“长白山延边万亩果园生态旅游及朝鲜族民俗园”、“图们江流域绿色苹果梨产业化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和“长白山区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进展,获得20多项科研成果,为地方政府培育一批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技下乡工作。近几年,学校组织科研人员精选出“延边黄牛规范化养殖技术”等23项推广实用技术和28个服务“三农”项目,编写《现代肉牛饲养与育肥技术》、《苹果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实用菇耳栽培技术》等科普书籍,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下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和专题讲座,向延边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科学知识,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敦化、珲春、安图等地的140户农户转向烟草、黄牛养殖、食用菌、中药材栽培等致富项目。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智囊团

近几年,随着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延边大学先后完成了《“延坪岛炮击事件”与中国的对策》、《关于调整延吉、朝阳川行政区划,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建议》等诸多的咨询报告,被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的决策或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园地,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服务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进一步落实延边大学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校地“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主动为延边和延吉市、珲春市、图们市、安图县、龙井市人民政府,及延边林业集团、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边华龙集团、东北虎药业等开展信息咨询,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由延边大学承担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长白山食品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长白山药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长白山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等研究报告,均已成为在生物、医药、食品、旅游、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及所辖各县市决策的依据。

延边大学承担的“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图们江地区多语种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分别列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点项目。项目的完成,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少数民族地区兴边富民意义重大。而“图们江下游沙漠化治理技术研究规划”、“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修测延吉市土地利用图”、“龙井市三合镇旅游总体规划”等项目的完成,则为延边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从而确保延边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四)注重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地方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民族团结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既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延边大学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同时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负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责任和使命。

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以及自身的特色,延边大学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成立了民族研究院,认真研究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是突出地进行了当代重大教育问题和德育基本理论在朝鲜族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比较研究,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出版了十多部专著和系列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成果为地方民族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

(五)挖掘当地民族历史与文化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同样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任。延边大学从建校伊始就立足当地开展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朝鲜族语文教育研究”、“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朝鲜民族艺术文化研究”、“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与发展战略”等科研成果填补了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空白,获得了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李得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研究”对推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双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学校为以文化支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专家、学者,立足当地,着眼未来,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项目研究,如金强一教授主持的“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和“朝鲜族社会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问题的对策研究”、徐东日教授主持的“朝鲜说话: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研究”、李爱顺教授主持的“朝鲜民族艺术文化研究”、张景忠教授主持的“延边村落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金石柱教授主持的“长白山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陈维新教授主持的“延边地区民族文化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李钟林教授主持的“延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延边外向型经济研究”、朴今海教授主持的“贯彻实施自治法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研究”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玄东日教授主持的“延边经济发展研究”、金华林教授主持的“图们江边境地区开发对提高边疆朝鲜族聚集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之研究”和“机遇与挑战: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延边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为中心”、崔振东教授主持的“延边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与区域分工研究”、崔文植教授主持的“吉林省朝鲜族农村抽样调查分析研究”、张杰教授主持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延边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为中心”和“经济转型与延边劳动就业研究”、姜云教授主持的“全球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金龙勋教授主持的“关于中国延边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等1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对延边少数民族如何脱贫致富,均以不同角度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究。

三、民族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趋势

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虽起源于美国,但如今,这一理念用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已生根、开花、结果。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趋势愈加明显,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趋势,也是学校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促进学校自身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创办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上海交大昂立,等等。延边大学作为民族高等教育院校在这方面理应大有作为。要重点围绕“长吉图先导区建设”,与延边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大力提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和推动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奖,更大范围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立足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面临的共性科研问题,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在特色方向上培育优势,拓展服务渠道

民族高等教育已经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意义,从办学理念到措施行动均立志为当地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当然,区域经济社会也要给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但这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争取实现更大发展。过往,那种以个人影响力而偶然展开的合作研究,远不能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延边大学要通过进一步凝练朝鲜-韩国学研究、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研究、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朝医药研究、有机分析化学研究、基因工程研究、神经细胞生理学研究、肿瘤病理学研究、量子信息研究、延边黄牛研究、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等研究方向,培育新的项目,把功夫下在“交叉”、“集成”上,发展特色,培育优势,以服务求支持。

(三)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其一,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能;其二,民族高等教育可以依据自身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三,民族高等教育可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民族高等教育在与企业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过程中,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培训,使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延边大学要强化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吉林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项目”,激发创新活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开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挖掘潜力,拓展服务空间

民族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以更加主动和务实的态度,开展广泛服务。

2009年,国家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图们江地区正在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中,珲春市作为窗口,延龙图作为前沿,延边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发展前景日趋广阔。为此,延边大学要紧紧把握贯彻和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建设“长吉图先导区”的有利契机,通过《落实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力争抓出成效,催生更多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作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符合延边的实际。而提升延边科技创新能力,延边大学责无旁贷。

农业部为推动我国肉牛业的发展,2009年启动了“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延边黄牛为主的肉牛产业园区。延边大学为加速延边黄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延边黄牛肉牛产业发展,向农业部建议,在“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中,以延边大学为依托单位,成立“高档牛肉生产功能研究室”。

(五)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为延边大学中国朝鲜族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其在挖掘、研究、利用、传承中国朝鲜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大有作为。

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延边大学应发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依托已有研究平台和学科优势,并通过争取承建中国朝鲜族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国朝语文规范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语委)、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文化部)3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争取承建中国朝鲜族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朝鲜族艺术研究中心、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研究中心等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确定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些优秀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一些实证研究对策,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努力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能够发挥强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不断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实现大学“引领文化”的社会职能。

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延边大学重点办好图们江学术论坛和长白山学术论坛,进一步发挥两论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扩大论坛的学术影响,提高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层次和品位。在“十二五”期间,把图们江学术论坛和长白山学术论坛建设成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积极促进中国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将其建设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品牌学术论坛。

四、结语

进一步和更全面地研究无疑有助于民族高等教育在自主创新中培养人才,在贡献力量中提高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价值。延边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愈加突出,而确立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效性,亟待更深的理论探讨和更多的实践探索,以期民族高等教育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养、留住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区域经济为支撑,建立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使产学研得到良性循环,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高等教育要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充分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功能,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领先的科技、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1]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

[2]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3]金柄珉.国际化背景下区域综合大学发展战略研究[A].延边大学教育思想研究文集[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4]盖同祥.区域综合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A].延边大学教育思想研究文集[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5]赵林.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大有可为[J].江苏高教,2007,(2).

[6]李新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及其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7]王晖.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定位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8]王婉芳.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适用性高职技术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5,(10).

[9]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10]李端生,熊文斌.吉首大学育人扶贫40载[J].民族团结,1998,(10).

猜你喜欢
延边经济社会民族
我们的民族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多元民族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