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
(延安大学 国资处,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学生人数、科研项目、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因此高校的资产也在成倍的增加。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高校资产是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1],而“高校资产绝大多数是财政拨款购置的国有资产,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1,学校仅负责使用和保管,久而久之,高校工作人员对所用资产的节约和爱惜程度就有所减弱,形成了明显的“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高校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防止资产流失,管好、用好高校资产,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是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3]。
近年来,虽然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较之以前有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提高,但作为一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几年来的实际管理经验和对校内各学院、各部门的调查研究以及与省内各高等院校的考察交流,认为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研究者也曾指出,如“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闲置浪费、现有资产使用效率低;定期与非定期资产清查缺乏;资产处置把关不严;资产产权登记缺少等”[2]10-11。如何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我们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不得不深思的一项课题。
我国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在不断变化,关于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一直在更新,但是大部分高校内部执行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仍然为多年前所制定,不能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出台新制度,这就导致高校在资产配置时没有具体的配置标准,在使用中没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在处置时没有严格的处置流程,整个过程不能够有章可循,只凭经验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也是一直以来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顽疾。经过调查,不管是从资产管理者来说还是资产使用者来说,都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意识,资产使用者认为所用资产不是花自己钱所买,所以对资产的使用不够爱惜;资产管理者认为所管资产为公家资产,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也不愿意去得罪使用者,对资产管理缺乏责任心。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在购置新设备之前,没有对所要购置设备的现有存量和使用年限进行详细的统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许多学院只根据自己需求情况,追求设备的齐全,重复购置大量资产。针对某些使用频率低的大型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精密贵重设备,没有建立大型仪器共用平台,不能做到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共用,使得这些设备利用效率低下。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购买后,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使用、维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或者一年根本用不到几次,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不少文献中也都提到“目前高校一方面浪费闲置资产,一方面盲目添置资产;一方面设备购置资金短缺,一方面重复购置同一设备”[4]。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普遍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一般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各职能部门管理实物,如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学校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以及办公用家具用具;基建部门负责工程建设;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料管理;后勤部门管理学校房产、餐厅、校园绿化等方面;校办管理学校车辆”[5]。因此高校的整个资产管理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不能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虽然近几年不少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可是对于某些资产的认定仍然存在分歧,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的分类和财务管理系统对资产的分类不完全一致,造成学校每年向上级部门上报数据时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数据不一致,真实性难以考证,漏洞百出。在高校资金来源和使用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没有责权分明的管理机制,没有统一严密的管理系统,必定造成学校资产管理混乱,导致资产的无形流失。
高校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购设备没有及时建账;二是一些院校合并时对各分校的资产清查不彻底,合校后导致资产的数量、价值、使用年限等成为一笔糊涂账;三是不少高校对一些已报废的资产或已丢失的资产长期挂账,严重影响了学校资产数量及价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高校的个别职工在调离或者退休时,对其名下的资产移交不及时、不全面。资产清查是摸清高校“家底”,做到资产存量属实,账实相符的唯一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每年的定期、非定期资产清查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资产清查不够之外,不少高校对资产的处置也不严格,大量国有资产被随意处置,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对资产的维护、维修不及时,资产长时间放置或过度使用,导致资产寿命变短,过早报废;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需要报废的设备,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报废的鉴定不严格,仅仅依靠购置日期判断是否报废,而没有做到真正的技术鉴定。对于在高校自行处置权限范围内的待报废资产,一般采取现场拍卖形式处理,为了追求效率或完成任务,多数情况下拍卖程序不完善,拍卖后回收残值去向不够明确。
高校里面,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普通教师,都必须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必须意识到资产管理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是主人。只有资产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学校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最大限度的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
当然仅提高资产管理意识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所谓“统一领导”即成立学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国资处处长、财务处处长、审计处处长、监察处处长、后勤处处长、基建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组成成员。该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是学校资产管理的权威,监督和管理学校资产,制定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研究决定资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如资产的采购、报废等。所谓“分级管理”即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为一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处为二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所有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指定专门资产管理员作为三级管理,管理所在部门的资产使用→每个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员为末级管理,及时掌握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方便故障检查、上报维修。这种一个领导,四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经过我校一年多的试验,认为是有效可行的,随着资产管理意识的增强,相信这种管理模式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在优越的管理模式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高校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并且只有这些制度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其控制作用和监督作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资产财务预算制度、资产采购审批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资产报废制度、资产考核评估制度”[2]18-19。
针对高校资产的繁多杂乱,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高校的使用是必然结果,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资产建账登记、统计上报、报废清查等的有效工具。目前我省高校统一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就是一款比较全面、有效的管理系统,包括了资产的配置、使用、变动、查询、处置、清查、数据上报等功能。通过校园网将权限分配给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不仅方便了资产的查询、调拨,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资产,有效避免同类设备的重复购置,也方便了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账目核对。网络版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现是上级部门在监管各高校资产动态上的重要举措和重大突破。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有计划的引进高学历、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提升资产管理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不管是学校专业资产管理人员还是各职能部门兼职资产管理人员,不仅要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更要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学习、考察交流等方法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一年来我校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资产管理系统培训工作,培训老师为所用资产管理系统研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两次共培训资产管理员100余人。通过具体实践,证明资产管理系统培训效果显著,不仅减轻了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量,还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有效化。从而更好的实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理模式的实施。
资产清查是高校资产有效管理的基础,只有摸清了“家底”,优越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定期、非定期进行学校资产的全面清查,掌握各部门资产近况,及时与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对账,在发现问题时才能及时补救。在学校每年一次定期清查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做好所在部门的资产自查,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清查过程中没有张贴标签的设备,及时打印标签,监督张贴,针对盘盈设备及时上账,盘亏设备,各方查找原因,研究处理,避免长期挂帐。“将资产清查结果纳入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的年度考核中,对业绩突出的资产管理员和业绩差的资产管理员分别进行奖励和批评,做到奖惩分明,严格落实考核制度”[2]17。
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管理员应对照实物入账,做好入账时资产信息的详细登记,完善登记卡领用人签字,单位盖章,做到每台设备在入账的同时张贴标签,方便后期资产清查。在部门人员退休、调离时,应及时监督做好资产移交工作,确保离职人员名下无资产,防止死账、坏账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宜高.高校资产管理探析[J].经济师,2011(4):110.
[2]孙卫红.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李霞.浅析高校资产管理问题[J].榆林学院学报,2010(1):109-112.
[4]凌振华,邵积荣.浅谈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管理,2011(2):51-52.
[5]张跃民,李江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探析[J].管理荟萃,2011(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