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与当代意蕴

2014-03-06 11:02杨冰郁
关键词:文艺思想大众化文艺

杨冰郁

(1.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2.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组织行为学伴随着人本主义思潮而兴起,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维度关注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实践既具备大众化的价值品格又蕴含着丰富的组织行为学思想,已有研究多从正面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本身的大众化特征,而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其大众化思想的实现路径则较少关注。本文拟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关照下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过程中的具体途径,以期在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视野的同时,为当今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大众化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组织目标具备大众化品格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的导航仪

随着卢沟桥的隆隆炮火,继白山黑水之后中国更多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与此同时,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中华儿女誓用生命换得山河壮。正是在全民族抗日的大背景之下,毛泽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艺大众化的思想目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其思想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思想目标切合群体的利益。从理念上来说,毛泽东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军事是大前提,是抗争,是革命,是保家卫国,是破坏一个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世界,而经济和文化则是建设。“……你不学会经济、文化,就不能使人人吃饱小米饭,老百姓就会没有猪肉吃,又不识字,又不会闹秧歌。”[1]108文艺虽然听起来阳春白雪,但仍属于建设的一部分,更是群体利益诉求中的一部分。具体来说,一是确立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明确了文艺大众化的受益对象。毛泽东提出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五四”以来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能够解决的任务。毛泽东希望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希望文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毛泽东终生的文艺理想。而文艺要真正做到为大众服务,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在毛泽东看来,“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2]851在此基础上,“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2]856创作出既适应大众需要又能提高大众素质的文化作品。然而,这里的大众并非泛指,而是指“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855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大众化的受益对象是以阶级来划分的。“群众艺术生活太贫乏了,我们做文艺工作的同志要从多方面努力。”[1]119这里所尊重的是以阶级利益来划分的“群众”利益诉求。二是提出文艺“普及与提高”分级进行的方针,尤重“人民大众”在文艺大众化接受过程中的利益获得。“革命性是从低级的到高级的,艺术性也是从低级的到高级的。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等最精湛的。艺术性高的我们要,低的我们也要。像墙报、娃娃画娃娃,我们也要,那是萌芽,有发展的可能性,有根在那里。老百姓唱的歌,民间故事,机关里的墙报,战士吹牛拉故事,里面都有艺术。一字不识的人可以讲出美丽的故事,连说的话也是艺术性的,我便听过许多这样的故事。忽视了这些,眼睛只看到高的,看不到低的,说老百姓粗手粗脚算得什么,轻视那些东西,甚至看不起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看不起墙报、农村通讯,不懂得士兵、农民能动手写几百字的墙报具有很大意义,这是不对的。”[3]429-430毛泽东的“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充分顾及到劳动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准,尊重了人民大众的文化利益选择,也提升了平民文化话语权的文化内涵。

然而,利益是中性的,但获取利益的方式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却是不合理的,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判断,如果仅仅切合利益,那么“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4]84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强调对于个体利益诉求的满足之外,还特别重视群体价值观对于组织目标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第二,思想目标体现群体的价值观。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等级,生理、安全和感情属于“基本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高级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在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过程中,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借以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具体而言:

首先,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提出调动了中国传统优质价值观资源。

任何成功设置的目标都不能缺少本土资源的接引与接榫,也就是说,传统的宅基是思想目标必不可少的厚实资源。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持有一种积极入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家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使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指导政治、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当外敌入侵时这种使命感又化为“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情怀。当毛泽东说“全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男女,不分老幼,统统向着同一目标而团结起来”时[3]90,当毛泽东呼吁“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时[3]113所有华夏儿女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精忠报国的豪迈感、悲壮感,甘愿“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其次,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兼顾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在“国”与“家”的轻重选择上,传统价值观更看重的是为他人,牺牲小我的崇高感。毛泽东在给表兄文运昌的家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信念“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3]72“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3]72“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3]72个人投入到抗日斗争之中,并无薪水,工作也紧张的,但“快乐健康”。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说:“你们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3]119

思想目标虽如航标、旗帜,但它还不能像自然光源那样自动烛照万物,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目标需要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被小众理解到被大众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垂范一种风采和优秀成员践行精神理念是起到榜样和中介的作用。

二、个人垂范与大众化风采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的风向标

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及其追随者是组织的重要因素,领袖的非凡魅力在确立组织的核心价值、凝聚组织力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权威性、严肃性、可信度、影响力。毛泽东本人的精神气质,毛泽东作品的大众气息具有无穷的魅力,深刻影响和引导了文艺大众化的风向。

一是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精神。“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革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此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噎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4]86这种基于对民族、国家深沉热爱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这种为生民立命、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薪火相传的精神高标,无论何时都能深入人心,沁人心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是把崇高理想书写得可亲可感,生动活泼。

毛泽东是公认的文章大家,他的诗词文章具有文学艺术的感人魅力,在语言上非常讲究咬文嚼字,遣词造句。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本人的学术语体是具有针对性的通俗化话语体系。晓畅明白的文风扑面而来“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比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2]828

三、优秀成员践行大众化理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大众化的策源地

组织中的领袖人物和优秀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同钟摆从一个基本点向另一个基本点移动,二者之间并非是对立,而是持续进行过程中的互补。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这些精神崇高而正确,具有强有力的认同感,能够聚合人心,形成强韧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凝聚力。正如毛泽东一贯重视军队干部队伍建设一样,在其文艺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同样坚定地建立优秀成员践行其理想的机制。

一是确立通过优秀成员践行理想的传播方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现出对于中坚领导层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培养“当着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3]42并富有激情地诗意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优秀组织成员“这种先锋分子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向导的作用。”[3]42毛泽东还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文章,提倡顾全大局的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

二是毛泽东选择性解释了“鲁迅精神”,把鲁迅作为“鲁司令”,号召在整个抗战队伍中学习鲁迅精神。虽然毛泽东和鲁迅终生未曾谋面,但鲁迅却被毛泽东选中,并在其文艺思想大众化的路途中发挥了旗手和主将的作用。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号召“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877可以说,鲁迅是一座文化丰碑,代表了毛泽东所追求的文化队伍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三是聚合大批优秀成员,实现文化队伍的大众化。

抗战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基于同一奋斗目标的激励,从不同地方,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中走向延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特别重视对于组织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意志培养,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鼓励文艺工作者直面艰难困苦,树立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对努力表现民众的新文艺作品予以热情赞扬。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丁玲、周扬、周立波等许多作家、诗人、美术家和音乐家、戏剧工作者,深入农村,认真实践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大众化的文艺为文化层次普遍很低的民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队伍的大众化,还包括直接从工农兵大众中造就大批文艺工作者。尽管工农兵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主要是作为文化接受者而存在,但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创作了一系列有价値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式,这些文化作品固然粗糙,不可能达到艺术家的标准,但毕竟显示着其潜在的文化创造力。激发这种潜在的文化创造力以从中直接造就大批知识分子,不仅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文化队伍大众化的需要,也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的文化期望。毛泽东宣称“将来大批的作家将从工人农民中产生”。[3]429-430

总之,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中华民族历经民族危亡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所产生的中国的文艺思想,大众化是其显著特征,这既是对五四以来启蒙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思想在从领袖头脑走向民众的过程中,其实现途径值得我们以当下的眼光再次关注。

首先,目标的提出既要切合群体利益,也需要提升群体的认知力。在目标的践行过程中,群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见解,故而需要围绕着目标,澄清一些模糊观念,界定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指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升群体对于目标的认知力和执行力。

其次,文艺大众化通过毛泽东本人的创作实践确立了价值品格和欣赏魅力,为此,毛泽东实现了民族化对文艺发展的有效规范,使中国文学艺术在实现现代转型的同时依然保留鲜明的民族风格,带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最后,抗战时期文艺大众化弘扬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从绝望中义无反顾地寻找希望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知音式的交流,旨在诉求对同志对朋友最高雅的敬意。当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为如烟往事,唯一能够珍藏心中的是我们在昨天的奋斗中所得到的精神财富,以便使我们在将来的岁月里,更加奋发努力,实现民族国家的腾飞。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大众化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