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龙,高俊,陈功
罕少见病例
脾脏血管肉瘤自发性破裂1例
吕龙,高俊,陈功
脾脏;血管肉瘤;自发性破裂;转移
患者,女,76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d加重1h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症状稍有缓解,无黑便。无畏寒高热,无头晕乏力,无尿黄及白陶土样大便。否认近期身体消瘦,有胃部疾病史3年余,有胆囊切除病史7年余。1h前患者腹痛加剧,遂来我院急诊就诊,门诊查血:WBC 8.4×109/L,Hb 78 g/L。B型超声示腹腔少量积液。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膈下游离气体。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腹痛待查,上消化道穿孔?胆管炎?胆管结石?”收入病房。患者发病以来无头痛、昏迷、抽搐、发热。查体:T 36.5℃,P 90次/min, R 20次/min, BP 95/60mm Hg。消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巩膜无黄染,腹平,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蠕动波。上腹部剑突下明显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左中上腹轻度压痛。全腹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萎缩性活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大弯局部黏膜隆起。病理提示:(窦小)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局灶区肠上皮化生;(窦大)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局灶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入院3h后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出汗,腹痛加剧,并出现一过性神志不清,行腹穿抽出血性液体,考虑血腹,立即剖腹探查发现腹腔大量积血,约2 500ml,脾窝见积血块共约200ml,见脾脏下极破裂伴活动性出血,脾脏呈多囊性改变,胆囊缺如,肝脏未扪及肿块。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脾脏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Vimentin (++),CKpan (-),EMA(-),CD34(++),SMA(++)(图1、2见封3)。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3个月来院复查CT:(1)右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瘤;(2)左肺野少许索条影,部分胸椎及肋骨骨质破坏;(3)脾脏切除术后;(4)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下段结石;(5)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部分为囊肿。继续化疗随访。
讨论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血管肉瘤更为罕见。脾脏血管肉瘤起源于脾索毛细血管内皮或脾血窦内皮,自1979年Izatghatts首例报告以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150例[1]。该病发病机制不清,文献报道与二氧化钍和乙酰氯摄入有关[2],好发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相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晚期多表现为脾肿大合并腹痛,有发热、消瘦和贫血,常伴自发性脾破裂或血性腹水[3]。肿瘤常广泛转移到肝脏、肺、骨和淋巴结,预后极差。本例患者系自发性脾破裂,术后出现广泛转移。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可伴有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异常,体检可以发现脾大或左上腹部肿块[4]。一般入院时不能确诊,容易误诊。临床上主要与脾脏血管瘤相鉴别,肉眼观察血管瘤脾脏体积正常,而血管肉瘤体积明显增大,在CT和MR上可以有明显特征。脾脏血管肉瘤CT表现分为4型 :弥漫性微结节型、多结节型、巨块型以及多结节和巨块混合型[5]。 脾血管肉瘤MR表现:脾脏体积大,肿瘤与正常脾组织信号强度的差别较小,但是脾血管肉瘤容易出血坏死, 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血管肉瘤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脾组织,可表现为周边强化(日光放射状),且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征,部分病灶强化特点类似血管瘤,肿瘤可合并囊变或纤维化[6]。
脾脏血管肉瘤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是惟一切实可行的。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目前有服用格列卫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报道,疗效有待探讨。该病预后差,术后半年生存率约20%[7]。
总之,脾脏血管肉瘤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不能判断其良恶性,必要时取病理活检,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及早手术的证据。
1 何小东,康维,郑潮红,等.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11):669-670.
2 常玉英,程鹏.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消化病杂志,1996,8(4):164-166.
3 舒仁义,叶孟,俞文英.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伴自发性破裂一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408-1409.
4 苏丽丽.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免疫组化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5):441-444.
5 李建丁,郭建,孙华平.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6):532-536.
6 项洪刚,胡志前,王强,等. 脾脏血管肉瘤伴肝转移1例[J].肝胆胰 外科杂志,2009,21(4):325-326.
7 回允中,译.(美)斯顿伯格,主编.外科诊断病理学(下册)[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11.
211300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医院普外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1.036
201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