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4-03-06 10:10李铁梅
云南农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种薯病斑乳油

李铁梅

(漾濞县植保植检站,云南大理 672500)

漾濞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李铁梅

(漾濞县植保植检站,云南大理 672500)

漾濞县属亚热带和温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农民具有种植大、小春马铃薯的习惯。漾濞县是马铃薯单双季种植区,境内地势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农民群众按照种薯和商品薯生产的要求,进行了合理的布局。低热河谷坝区小春、冬作马铃薯以生产商品薯为主,高寒山区大春马铃薯以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并举,大春种繁选择海拔2 350 m以上的地区进行。低热河谷坝区的小春、冬作马铃薯要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中早熟的品种,高寒山区的大春马铃薯选用抗晚疫病的高产优质品种。品种以丽薯6号、胜利2号、合作88、会-2和滇薯6号等品种为主,种薯要用正规的脱毒种薯。漾濞县马铃薯主要分布在苍山西镇、漾江镇、富恒乡、太平乡,其余乡(镇)都有零星分布。全县马铃薯常发生的病害有十余种,包括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其中以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最为普遍。常见的虫害有地老虎、蛴螬、黄蚂蚁等地下害虫和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和潜叶蝇等地上害虫。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1 早疫病

1.1 发病特点

马铃薯常见的一种病害,分布很广,但在漾濞县一般危害不甚严重。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害茎、叶柄及块茎。最初是在叶上呈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且有明显同心轮纹,以后其上生有绒毛状黑霉。病重时引起叶片萎缩、干枯。一般植株下部的叶片常先发病,渐次向上蔓延。块茎受害后薯块上出现黑褐色微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边缘清晰,病部的薯肉褐色、干腐。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流行。

1.2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防治,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促使植株生长健壮。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用科能600~800倍液、灭菌宝500~800倍液、锌而浦500~800倍液、细星500倍液、施疫安600~800倍液喷雾,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晚疫病

2.1 发病特点

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在漾濞县内已成为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叶上病斑开始时大多发生于叶尖或叶缘,先呈现水渍状斑点,在潮湿环境下迅速扩大,腐败发黑。病斑边缘没有明显的界限,在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其边缘往往长有一圈霜状的白霉,在叶的背面特别显著。严重时,植株如开水泡过一样,一片焦黑,并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在晴燥天气,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没有白霉。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 d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块茎受害,其典型的症状是在块茎表面呈现稍凹陷的褐色或紫色病斑,深度一般不到1 cm。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成局部性干腐,高湿或保湿条件下培养2~3 d就可以长出白霉;而在粘重多湿的土壤内,病斑能侵入内部,同时常有许多杂菌侵入繁殖而造成续发性的腐烂,成为软腐或其它类型的干腐,以致不易识别。储藏中由于温度高和杂菌侵害,带菌的薯块亦可由干腐转变为软腐。

2.2 防治方法

2.2.1 建立无病种薯田,选育抗病品种

带病种薯是晚疫病菌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建立无病种薯田是保证获得健壮无病种薯的有效防病措施。

2.2.2 种薯处理

精选种薯,可以减少菌源,种薯应选健全完好,大小较一致,表皮光滑,芽眼均匀、无凹陷皱缩、无病斑和损伤的。种薯出窖时淘汰病烂薯,播种切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旱作区也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如复合微肥稀土旱地宝等)加杀菌剂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浸种,拌药和浸种种薯均需避光晾晒2 h以上方能播种。

2.2.3 药物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地面撒施石灰,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2~3次,不同药物交替使用效果更佳。马铃薯苗期和开花初期喷植物动力2003 1 000倍液可明显减轻该病危害。

3 马铃薯青枯病

3.1 发病特点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时早晚恢复,持续4~5 d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时发病重,目前在漾濞县内发病较轻。

3.2 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品种,选用健康小整薯播种能提高抗病性。带病种薯是青枯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病薯栽下后随着温湿度适宜而发病。块茎上的青枯菌可随雨水、灌溉水进入土壤中并长期存活,导致下季马铃薯受侵染,因此要坚决杜绝带病种薯。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4年,特别与禾本科作物水稻轮作效果最好,因青枯菌长期浸水不利繁殖。

加强管理,选土层深厚、透气性好的砂壤土或壤土,施入腐熟有机肥和钾肥,控制土壤含水量。种薯播种前杀菌消毒和催芽,大薯切块后用杀菌剂和草木灰拌种杀菌。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催芽以淘汰出芽缓慢细弱的病薯以减少发病。田间中耕不要伤根,发现病株及时连株带薯和穴土全部消除,远离薯田,对病穴进行消毒,防止病害传染。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链霉素2 500~5 000倍液或用1∶1∶240倍波尔多液喷雾,也可用消菌灵1 200倍液、或铜制剂灌根,每隔7~10 d施药1次,对延缓病害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4 马铃薯环腐病

4.1 发病特点

受害的块茎,薯皮发黄微褐,变软,切开薯块,可见沿维管束一圈有黄色或黄褐色的环状圈,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菌脓从环形圈中溢出,无气味。叶片症状,首先是下部叶片呈黄色的斑点,后渐向上发展,病害重的,叶脉变黄,叶片卷曲,边缘变褐,最后变色部分枯死。此病危害后,常常造成死苗、死株,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30%,个别严重的可达60%以上。还可造成贮藏时的烂窖。

4.2 防治方法

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选用抗青枯病品种。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 500倍液或爱多收6 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公顷施石灰1 500~2 250 kg,调节土壤pH值。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0.5 L,隔10 d 1次,连续灌2~3次。

5 马铃薯病毒病

5.1 发病特点

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马铃薯感病后植株畸形、矮小,产量降低,病毒病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漾濞县内危害不重。

5.1.1 皱缩花叶病

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缩小,叶尖向下弯曲,全株矮化。

5.1.2 卷叶病

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呈圆筒状,病叶较健叶小,叶色较淡,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

5.2 防治方法

选用脱毒种薯;用种子处理剂—高巧或锐劲特作包衣处理,从而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主要利用艾美乐、康福多等化学药剂杀灭传毒昆虫;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严防大水漫灌;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6 虫害防治

6.1 蛴螬、地老虎、黄蚂蚁等地下害虫防治

秋翻、秋耙,破坏其越冬场所,可杀死大量幼虫和卵,减少越冬基数;中耕灭虫,铲除地边、田埂边杂草;设置糖蜜诱杀器或黑光灯诱杀成虫;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6~7.5 kg,或3%辛硫磷颗粒22.5~30 kg,拌在750 kg细土或沙里,于伏、秋耕时或播前施入犁沟内,打耱或播种复土。在成虫盛发期,对害虫集中的作物或树上,喷施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

在蚁路处,可用灭蚁蟑、灭蚁特效诱杀粉,每20 m2用0.5 g引诱蚂蚁搬运回巢取食,利用蚂蚁之间相互舐食的习性,5~7 d后该药在巢内相互传递,即可达到全巢杀灭的效果;在蚂蚁危害较重的马铃薯地块,早上9∶00-10∶00时用80%敌敌畏4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倍液喷施,可达到理想的灭蚁效果。

6.2 蚜虫、潜叶蝇、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方法

6.2.1 蚜虫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750~1 500 mL/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 g/ hm2兑水900 kg/hm2喷雾。也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0.3%苦参素杀虫剂1 000倍液,或烟碱楝素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防治。

6.2.2 潜叶蝇

可用90%杀虫单原粉1 125~1 500 g/hm2、或2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兑水900 kg/hm2喷雾,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害虫发生初期可用黄板诱杀蚜虫和潜叶蝇成虫,降低田间基数,减少打药次数,每公顷用黄板300片,黄板用竹杆固定均匀插放在田间,黄板高于马铃薯20 cm。

6.2.3 二十八星瓢虫

幼虫分散前,用2.5%功夫3 000~4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014-05-13

李铁梅(1975-),女,云南大理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植检工作。

猜你喜欢
种薯病斑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
24%烯·灭·氟磺胺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药效试验
苹果树腐烂病斑季节扩展动态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
西北高寒地区马铃薯种薯的收获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