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顺
>摘要:
审美化课堂不仅仅以教材的美学价值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而且还以课堂教学的过程美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教学审美化功效,既能体味课文的语言美,也更能突出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最终必能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教学审美化原则就是指善于运用审美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除了让学生获得必备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说明语文教育具有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片面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工具性”一面而忽视人文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美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教学审美化原则,则尤显示其重要性。
还因为,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以实现某种教学目标预期为前提的,审美化教学也概莫能外。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则传授的侧重点和方式就会不同。作为审美化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部分。
审美化课堂就是把所有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审美体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的综合审美活动,审美转化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途径和形式,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高效率轻负担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师生双方获得生命生成和成长之美。概括审美化课堂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实施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课堂不仅仅以教材的美学价值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而且还以课堂教学的过程美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能在自己营造的教学过程美中汲取力量,获得美感和教学的灵感。教学的过程美包括节奏美、流畅美、气势美、语言美和情境美等。
因此,教师若能使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均衡、稳定、有序,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无疑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审美功能。因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生水起,素质教育广泛深入地推进,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建构审美化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回归语文教学本体,提高语文教学绩效的必由之路。
那么,又该如何实施教学审美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习有关专家分理论知识,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开展美读欣赏美。所谓的美读,就是有情感的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再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到深入领会语言文学技巧的过程。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强调音量、语速、情势的变化,使学生沉醉在美的欣赏的快乐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欣赏美。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审美想象实际上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动态,化虚幻为实物、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譬如,在写景的课文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放电影”。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五幅秋景图:寂寥的秋晨、细密的秋蕊、落寞的秋蝉、冷清的秋雨、萧瑟的秋树,不妨将这五幅图用“蒙太奇”的手法在脑中剪辑起来,以领会作者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再次,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或表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听描绘的美的情境之中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例如,可以与学生们一起绘声绘色朗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然后再与学生们共同分析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进而分析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
正因为审美化课堂不仅仅以教材的美学价值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而且还以课堂教学的过程美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教学审美化功效,既能体味课文的语言美,也更能突出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最终必能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王忠民.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观念[J].黑龙江学刊,2010(08)
[3]李晓飞.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J].吉林教育学刊,2003(06)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