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报道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等3则)

2014-03-05 15:58廖立湖
师道 2014年2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行政化学籍

岂能随便开除学生学籍?

■ (新疆)刘 鹏

近日有网友爆料: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已明令禁止学生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

3名高中生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开除学籍的处分已经背上,甚至还要写入个人学籍档案,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成长、升学甚至就业等的影响,无疑都是巨大的。对此,我的看法是:开除学籍的处分过于重了。

据涉事学校的一位副校长称:“这样的处罚也是为了震慑。”站在学校的角度,似乎很需要这样的震慑,因为对带饭的学生开除了事,一方面可以达到“杀一儆佰”的效果,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校的权威,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的规定就是“圣旨”。

但很显然的是,这种震慑是有很大副作用的。一者,3名学生成了学校从严管理的牺牲品,其相关权益受到侵害;二者,学生为什么带饭到教室?是食堂饭菜不可口还是太贵?有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是不是吃不起?这些才是关键和根本问题。开除学生学籍,显然并无益于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会掩饰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发生其他更大的事情。此前,多地多所学校学生抗议甚至打砸学校食堂的事情,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去行政化不是高校的独角戏

■ (河南)张枫逸

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倾向明显。有关专家表示,“去行政化”改革多年,副部级高校未减一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意味着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注定是一场“障碍赛”而不是“百米冲刺”。(见《新京报》)

大学本应是教书育人、探索研究的学术机构,但一直以来却更像“二政府”的角色。一方面,在人事任免、专业设置、科研计划等方面都是校长说了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同时,学校内部行政等级森严,从校领导、系主任到教授、副教授都有对应的级别,浓厚的“官本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一些学者无心学术,削尖脑袋往上爬。

大学去行政化提了这么多年,仍未有实质性进展,症结就在于既得利益部门的权力干预。截至目前,全国1600多所公办高校,制定章程的仅有几十所。而且,在人事、财政、领导干部任免等大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的情况下,高校制定章程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带着枷锁跳舞”。

大学去行政化不是高校的独角戏,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减少行政约束和干扰,强化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比如,高校校长实行民主选举制,把权力交给广大师生;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不必拘泥于教育部门的划线;等等。要做到这些,除了政府部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更离不开人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学生自杀报道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 (江西)廖立湖

14岁男孩跳入富春江,起因或与其发型不符合学校要求有关。(见《钱江晚报》)又一个花季少年自杀!近段时间,此类新闻已屡见不鲜。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学生自杀事件无需多列举,小到小学生,大到快毕业的大学生,悲剧每月都在上演。百度“学生自杀新闻”几个字,相关结果有成千上万条,真是铺天盖地。祖国花朵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值得高兴。但是笔者认为,如此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过度的报道渲染,对很多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存在误导。现在很多此类报道都极力披露细节,仿佛是不把当时细微的环节报道出来就是失职。孰不知,当下很多孩子是此类新闻事件的关注者,当他们过多地接受上吊、投河、喝毒药之类的信息后,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效应,每当他们遇到挫折打击,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极端的方法。我们新闻媒体人慈善的本意到时就难免遭到曲解,甚至是错误效仿。

为了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每个家庭能够和谐安康,敬请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在报道孩子相关的消息时,深思、慎重。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行政化学籍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
基于板材有限公司的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与积极应对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