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萍
针对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我国已经把英语学习列为基础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开始设置英语课程,但有些小学对英语教学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英语的认识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这是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区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英语、法语在加拿大,英语在印度等),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者,一般来说,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其次,从语言输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则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rnprehensibleinput),其中包括“针对外国人的谈话”(foreignertalk)、“教师语”(teachertalk)、“同伴语”(peertalk)等;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talk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talk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peer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
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如果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部分用母语讲,那么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TEFI)。显然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母语可以习得,二语也能习得,但外语是不能习得的。
在小学英语课上,教师过多地强调了情境的创设,甚至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以至于产生了虚假的情境。很多老师抱着在这样的情境中给孩子们以自然习得英语的期望,原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那么多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很明白的。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较多地采用认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即大量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靠大量重复模仿,强化记忆,养成习惯。视听法、听说法、交际法都属于直接法。以直接法为主进行教学,一定要有语言环境,要有高水平的师资,班额要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要多。认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习途径主要通过理性思维,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掌握语言规则,指导听说读写,举一反三,形成可持續发展的语言能力。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中国学生学英语,不论是小、中、大学,都不能采用二语教学类型,而要以语言知识为拐杖,在运用经验学习的同时,注意理性认知;对于小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排斥语言知识。
三、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用“玩”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学习,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只有不断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保持持久的兴趣。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钟的英语课,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地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水平。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要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
四、小学英语教学不应排斥基本的语言规则
传统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语言学者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在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教学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消除语法课的弊端,重新思考了语法在语言交际及外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