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杨春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探索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 洋,杨春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本文通过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联系入手,首先揭示志愿精神如何在精神追求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由此阐述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互动关系。最后通过对哈工大理学院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从顶层设计、制度构建和实施措施等不同层面构建了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高校;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大国崛起中引领先进文化,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和创造中华文明,是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而志愿服务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必然选择。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更是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号召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已明确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两者有着相互联系和一致性。事实正是如此。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去。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青年志愿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1.志愿服务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的推动力是通过志愿服务在内的系列实践载体得以体现的。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许多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校园文化活动”(48.4%)和“青年志愿者行动”(47.6%)。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据统计报名参加的志愿者人数达到近百万人,其中以大学生居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广大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不难看出,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途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不只包括认知过程,其中“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践行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有效性的实现。
3.志愿服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本身存在的特点决定了其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其特点之一是志愿性。处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教化性质的文化渲染。而志愿服务却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能够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将被动接受教化转化成主动领悟,从而很好地理解、消化、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特点之二就是实践性。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自我意识,并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从中得到感悟并使之成为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上述这些特点不仅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要求,还强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所以,志愿服务活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
笔者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进一步梳理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从顶层设计、制度构建和项目实施等不同层面对志愿服务开展运行机制进行了思考。
1.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在高校志愿者组织中营造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是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哈工大理学院“爱心社”就通过坚持“四个一工程”,即“创建一套核心价值理念,挖掘一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召开一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出“需求里做奉献,服务中砺品质”的志愿服务特色文化。据统计,14年来,理学院52个党支部、157个团支部、4000余人、100%的本科生参与其中。志愿者们从思想到行为,认同志愿服务,传承志愿精神。当志愿服务文化和价值理念真正内化于志愿
者时,学生服务社会的潜在需要和外在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从而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回归主流,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开创“双接力”长效运行模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创新。在探索志愿服务基地化、规范化、定期化的长效机制中,“爱心社”依托各小班团支部,开创了“双接力”运行模式,即团支部与团支部接力传承、团支部内部学生与学生接力帮扶;制定了“双人辅导”方案,即两人辅导一个孩子,发挥各自优势,保证辅导时间;标准化了志愿服务日志撰写规范,即每节课详细记录受助孩子的思想动态、课业情况以及辅导经验。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志愿者们不仅能够有效衔接授课内容,而且在繁忙的课业压力下,能够保证长期持续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长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机制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主动接受的行为价值。
3.建立“TFM”工作机制,实现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为了有效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我们必须探索一种运行机制,形成良好、完善的工作制度。基于期望理论,“爱心社”建立了“TFM”工作机制,即“以培训(Training)促规范,以反馈(Feedback)保实效,以激励(Motivation)聚力量”的工作机制。首先,以培训促规范,建设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队。汇编《理学院爱心社志愿服务百问百答》知识手册,保证培训工作系统性;开展志愿服务培训会及月例会,构建培训工作的支撑点;建立志愿服务“一带一”培训小组,夯实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其次,以反馈保实效,用撰写日志的方式来梳理工作内容,反思工作效果。至今,形成小组日志132本,真实记录了289名受助对象的成长情况。同时,以激励聚力量,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的外在引力和内在动力。健全志愿者奖励体系,编写优秀志愿者评比要求,在院级奖励中加入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奖励,举办志愿服务表彰交流会。“TFM”工作机制,让学生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效地审视自己,提升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
4.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觉性。当前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何充分挖掘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哈工大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建立适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库,加强开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充分合理地激励挖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知。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加感性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觉性。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是有效的,但志愿服务活动要想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富有生机、对社会有益的实践活动,就必须将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只有将科学化的志愿服务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和大力弘扬者。
[1]周湘浙.探索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王伟伟.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J].淄博师专学报,2009,(3).
[3]李锋清.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报,2011,(23).
G641
A
1674-9324(2014)04-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