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军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体育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复杂系统视角下排球教学理念的构想
任晓军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体育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众所周之,排球运动是一项适合不同群体的健身与娱乐的体育活动,一直以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也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主要项目。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学校体育中与篮球、足球相比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从排球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现在的排球教学进行反思,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排球教学理念重新构想,期望能够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排球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喜爱排球,参与排球活动,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
排球教学;游戏性比赛;还原论;复杂系统理论
传统的排球教学是以还原论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展开的教学,即把排球运动分解成垫球、传球、扣球、发球、拦网等单个技术,先学会单个技术,再学习比赛。也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认为解决了部分的问题,部分相加就等于整体。在排球教学中认为,学会了垫球、传球、扣球、发球、拦网等单个技术,单个技术一组和就学会了排球比赛。自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诞生,这种还原论的教学理念引起了人们的质疑。物理学家李政道讲:“到了21世纪,微观和宏观会结合成一体,不能用以前那种‘无限可分’的方法论,越来越小的研究路子,改变方略,从整体去研究。”“微观的元素与宏观的天体是分不开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认识了的基因,并不意味着解开了生命之谜。”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得知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批判了还原论方法的缺陷,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从复杂整体上去研究,知道部分并不能解决整体的问题。在排球教学中,学会单个的技术不一定能比赛,单个技术的功能相加不等于整体比赛的功能。本文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也叫自组织理论,包括一般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谐理论),进化论、生态学、规则论及相关哲学理论,对现在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排球教学理论的构想,为排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排球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是由很多理论构成的理论群。首先,人们认识到系统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即当一些元素组成一个系统时,它就会出现一些它的个体(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对此还原论是认为系统等于组成部分之和。其次,人们发现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研究系统的结构时要考虑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重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认识到系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系统是动态的。第四,系统经常与它的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五,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第六,随机的系统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看似完全随机的系统有自组织功能,能突现出若干种特殊的结构来。这些新观念不断冲击经典科学的传统观念,从而使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突变论(主要研究连续过程引起的不连续结果)、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混沌论(主要研究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超循环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理论)等新科学理论也相继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产生了复杂系统和系统的复杂性两个范畴,也就是我们说的复杂系统理论。由于人的复杂性,仅仅依靠以上这些从自然科学得来的理论解决人的问题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在人的精神存在方面,在科学实证科学领域还是一个迷。俗话说:科学终结的地方,就是哲学开始的地方。鉴与此,本研究在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现代教学观及相关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胡伊青家的游戏理论等对现有排球教学进行反思和构想。
复杂系统理论视野下排球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按照复杂系统的五个基本特点展开的,即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的交互性。
1.排球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就是“1+1>2”。排球教学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教育活动中,个体生命是一种完整性的存在。所谓“完整性存在”是指个体的生命是由自然与社会、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等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健全的。”现在的排球教学在整体性方面可以说是做的非常不到位。首先,在教育形式了,现在的排球教学采用的是分解——整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先教排球的技术:垫球,传球,发球,扣球,拦网,最后用很少比例的课程将这些技术运用的比赛中。这和工业生产中先生产好零部件,然后再把零部件组装成整体是一样的。但是这种方法对人的教育来说是绝对不可以的。社会科学的创始
人孔德提出:非有机体科学(天文、物理和化学)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顺序,有机体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遵循从复杂(整体)到简单的研究程序,只有把握了有机体整体的性质之后,在研究其部分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因素或某一角度来看问题,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解决排球教学中的问题,而要从一个整体有机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排球的教学。
笔者的观点是从整体到分解,最后在回到整体的教学形式,即从游戏性的比赛开始(整体)—在比赛中发现本层次必须的技术或相关的规则—单个技术学习(分解)—再回到游戏性比赛。这里的单个技术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笔者的观点是单个技术的教学也要结合整体环境,把单个技术看做是整体的部分。例如,垫球的教学,我的观点是让学生结合场地、球网进行练习,让同学从对方场地抛球过来,然后将球垫起,球要保持在本方场地,不能过网,这样才更符合排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境。可能有人会提出:“没有技术你怎么打比赛?”难道没有技术真不能打比赛吗?这就要涉及的排球的起源了。排球在1895年诞生的时候,当时是没有技术,也没有规则的,而且比赛是用的篮球球胆,据说当时也开展的很好,否则也不会流传到今天了。人是进化的产物,教育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绝对不是工业生产的过程。总之,排球教学系统是一个整体演化系统。
2.排球教学系统的层次性。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进化性的自组织系统,一个进化的自组织性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会创造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即有自己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方式,又有自己的组织方式。排球教学也是一样的,假设根据我们国家的学制把排球教学分为小学排球教学、初中排球教学、高中排球教学、大学排球教学。每个层次的教学是不同的,即排球教学系统涉及的要素: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身高、弹跳能力、耐力等)、排球场地的大小、球网的高度、排球的质地(我提出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球)是不同的。在同一个层次系统的各要素要相互协同。例如,按我的设想,中学的排球教学,要根据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设计符合他们的排球场地、排球、教学内容,各要素要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相协调。
3.排球教学系统的动态性。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观点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同样教学也是运动的,即教学是具有动态性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排球教学很多方面却是静态的。排球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都是固定的,也就是静态的。我们的教学完全是依照大纲、进度、教案来进行的,但是不同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可预知的,学习的能力是不可预知的,在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课上的掌握程度更是不确定的等。既然实际的教学是复杂的、多因素的、不确定的,那么我们这些编写严密的、固定的大纲、进度、教案能适应实际的教学吗?我的观点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做到绝对的精确,老师比大纲编写者应该更了解学生,更了解实际教学情况,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包括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教学环境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师根据前一次课对学生的了解或整个教学环境的了解,编写下一次课的教案,这样就不会脱离教学实际。
4.排球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要有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否则系统将会走向灭亡。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证明了系统开放的重要性。普利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一直处在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的过程中,能够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结构,或者可能使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跃进。耗散结构表明系统并不是总是趋向无序或熵增,如果系统是开放的,就能够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信息,就能够使系统保持原有的平衡甚至远离平衡态,系统就会维持原有的有序状态,直至走向更大的有序,即“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自组织系统必然是一个耗散结构。所以,系统创生自组织行为或进化的条件从存在方式上看就是保持开放状态,不断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排球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教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就不能绝对固定不动,不能具体到每节课,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物质、能量、信息。如果排球教学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都预先规定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节课,甚至包括场地、器材整个过程都一成不变,那么排球教学就会陷入一种静态封闭状态。
5.排球教学系统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诸要素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非线性相互作用。排球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各要素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是在一个非线性的环境中相互作用协同促进排球教学的发展。在排球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形成一个复杂交互的关系网络;教师、学生与教材相互作用,选择适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与场地器材相互作用,选择适合学生水平能力的场地器材等。
总之,排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排球教学过程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系统。从教学的开始到结束排球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在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包括学生的情感、场地、器材、技术、战术、环境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演化发展。
[1]乌杰.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比]伊·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6.
[6]Fan Yihong.From Integrative Worldview to Holist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Chongqing: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G712
A
1674-9324(2014)04-0183-02
任晓军(1980-),男,硕士,内蒙古五原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体育部,讲师,体育教学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