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洋
(辽宁省盖州市榜式堡学校,辽宁 盖州 115200)
弘扬人文精神 开拓情感空间
——关于语文教学感染力的思考
姜德洋
(辽宁省盖州市榜式堡学校,辽宁 盖州 115200)
反思中国语文教育,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感染力。
人文精神;内涵;情感;生命活力
回眸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在建构新的课程标准和寻求新的教育理念的呼喊声中,我们发现,中国语文教育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灵魂,斩断了自己的人文血脉,忽视、曲解甚至脱离了人文精神,而成为了一个缺乏个性、活力和情趣的“畸形儿”,丧失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探索生命意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归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崇尚德性,把道德精神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而缺少了西方民主、自由、博爱、宽容、尊严等人文理念,窄化了人文精神。新的时代需要人文精神新的内涵,求善、求真、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自由民主、合作等理念,应该成为新时期重塑人文精神的着眼点。
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来归纳人文精神的内涵,它应该以对人的关注为自己根本的规定性。就当代的人文精神而言,“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性、人性、人格,为本质的知识意向。它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简言之,重塑人文精神应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而语文学科带有很强的人文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深刻地意识到语文学科所固有的人文因素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弘扬人文精神的建设性意义。
纵观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更多地强调自然的实证方法而忽视整体的社会学方法,执教者往往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活动、逻辑思维活动,把语文教学内容量化、模式化、标准化,而忽视了隐性的人文精神。我以为,那些富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总是将科学主义理性方法的实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内,正视语文学科中的模糊性的非理性因素,尽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将它淋离尽致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动心、动情,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另外,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偏差。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把这种“道”的理解窄化为道德教育,把人文精神归结为政治思想教育,进而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也正是这种在既定文化形态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才使得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真正内涵。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决不仅仅是死板的物质外壳和“载道”的工具,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语言不能游离于人而成为客体单独存在,它必须与人的主体意识和情感相融合,才能被赋予特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个体之间交流的工具。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着眼于语言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伦关怀和人性关爱,把人文精神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去,使抽象化、凝固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激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在情感的渗透中,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品味语言的精妙并学会运用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科学地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因此,我以为呼唤人文精神和复归,应该是语文教改的总趋势,只有打破所谓的“模式”,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充分地挖掘语文教学中“人”的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让语文走进学生内心,使学生被语文所感染。
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语文学科的感染力,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力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过程中,还应着眼于人文精神与感染力的关系,使二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一种统一,以人文精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1.挖掘人文因素。人文精神的熏陶离不开感性的、审美的、具体的语言,语文教学不应架空人文教育,而应充分挖掘语言背后的人文因素,在语言的感悟中让人文精神打动人心,化为己有。我以为,挖掘人文因素,首先应着眼于语言文字本身,包括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形式、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等;其次应着眼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受、对社会的责任、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真诚,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人文因素,才使得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而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2.开拓人文精神的多元空间。语文学科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多边活动,语文学科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语文活动。因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隐性的、非系统的、模糊的,不能量化的东西,比如,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作者的人生感悟,等等,这些模糊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通过感官输入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感觉到的,而说不清的。其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有些动作、眼神只有在两个个体之间才能交流,比如爱情。正视了语文教学中这些模糊的、非系统性的东西,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往往源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它们是通过本能的、遗传的、非理性的道路积淀下来的,换言之,这些模糊的东西往往包含着人的因素。语文教学在挖掘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认识了这种模糊性特征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诗情画意”,扩大了人文精神的审美空间。
G633.3
A
1674-9324(2014)04-0146-02
心,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发动大家给予他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我每天陪他完成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件事让我明白,爱学生的重要一点就是给他们一片爱心,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爱是最高的教育艺术。教师的一双眼睛看不住孩子们几十双眼睛,但教师的一颗心可以拴住几十颗孩子的心。”因此,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把更多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通过半年的潜心努力,合力帮助,我们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个孩子在经历这场病痛之时,老师、同学甚至家长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半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做针灸。进入四年级后,这个孩子明显长大了,变得更有自信,变得和以前一样开朗。正由于有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现在,他正用自己的努力回馈着帮助他的每一个人。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