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俊(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商洛 726000)
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 Vahl 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其果实为常用中药。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1]。连翘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2]。陕西省商洛市是连翘道地产区,当地政府将其列入“五大商药”,作为重点品种发展。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中医临床称之为“疮家圣药”,主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等症,并对急性肾炎、肺结核、视网膜黄斑区出血、呃逆、便秘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药典》自1963年起开始收录连翘,在各版药典中均规定连翘以其干燥果实入药。因此,关于连翘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主要以连翘果实为研究对象。但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在连翘叶、花、籽中亦含有部分活性成分,为寻找新的药源及连翘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连翘果实中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木脂素类、挥发油及萜类、苯乙醇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
1.1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是连翘中较早被认识的一类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连翘脂素、连翘苷、牛蒡子苷、牛蒡子苷元、罗汉松脂素、罗汉松苷、二甲基罗汉松脂素、(+)-松脂素、(+)-表松脂素、异橄榄脂素、(+)-松脂素-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单甲基醚-4-O-β-D-葡萄糖苷、7′-epi-8-羟基松脂素、8-羟基松脂素、(+)-inoresinol-4-O-glucoside、落叶松脂素、异落叶松脂素、裂环异落叶松脂素、松脂素单甲基醚-D-葡萄糖苷、(+)-表松脂素-4-β-D-葡萄糖苷、forsythialan A 、forsythialan B 、calceolarioside B 、dimethylmatairesinol等[4-8]。
1.2挥发油及萜类 连翘果实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平均含量可达3.8%[9]。连翘挥发油主要为单萜、单萜醇、倍半萜、三萜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多的有α-蒎烯、β-蒎烯、水芹烯、对聚伞花烯、柠檬烯、孟二烯、伞花烃、芳樟醇、松油烯-4-醇、齐墩果酸、熊果酸、23-羟基熊果酸[10-11]等。
孔杰等从连翘挥发油中鉴定了90个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占所鉴定成分含量的61.20%,烷类为17.34%,醇类为13.16%,醛类为11.88%,酯类为0.67%。此外,还检出氮化合物占全油含量1.02%,氯化合物占全油含量0.55%[9]。
朱祥英等鉴定了连翘挥发油中的24种成分,主要为松油醇-4、α-松油醇、棕榈酸等。其中萜类成分含量最高,达57.8%,酸类成分含量为13.53%,碳氢化合物含量为9.41%,其他化合物如醇/酚类、酯/醚类、醛/酮类含量依次为8.05%,6.27%和4.90%[12]。
1.3苯乙醇及其苷类 苯乙醇及其苷类化合物在连翘中含量较高,是连翘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之一。目前,从连翘中分离得到的该类化合物主要有:连翘酚,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A、B、C、D、E、F、G[6]、H、I、J,毛柳苷,泽丁香酚苷,木通苯乙醇苷B,β-羟基泽丁香酚苷,3,4-二羟基苯乙基-8-O-β-D-葡萄糖苷,β-D-glucopyranoside,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3-15]。
1.4其他类成分 连翘果实中还含有少量其他化学成分,如槲皮素、异槲皮素、紫云英苷、芦丁[9]、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黄酮类化合物[16-18]以及suspensine methylegenine、(-)-egenine、(-)-bicuculline 等生物碱类物质[19],另还含有硬脂酸、棕榈酸[11]、香荚兰酸、丁二酸[10]、琥珀酸、对羟基苯乙酸甲酯、咖啡酸、咖啡酸甲酯、原儿茶酸等有机酸[20-22]和胡萝卜苷、β-谷甾醇[11,23]等甾醇类物质。
连翘每年3月开花,花色鲜黄、花期较长、气味清新,市场上常作为花茶饮用[24-25]。目前对连翘花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性成分上。连翘花中富含精油,其花繁茂,量大,如能探明花与果实挥发性成分的药用共同点,可为开发新药源提供依据。
吕金顺等鉴定了连翘花精油中的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相对总含量的82.65%,其中烃类占49.84%,醇、酚、醚类占11.61%,醛、酮类占12.68%,酯类占1.35%,卤代烃占7.17%等。在48种成分中,以二十一烷、2-甲基二十三烷、二十三烷、2-十八烷醇乙醇、9-环乙基二十烷、二十六烷、1-氯十九烷等7种成分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在5%以上)[26]。
王金梅等对连翘花及花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花蕾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是十五烷、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5-乙氧基-3,4-二氢-2H-吡咯基-2-甲酸乙酯、壬醛和十六烷(相对含量在4%以上)。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是十五烷、2,6-二-叔丁基-4-(1-氧代丙基)苯酚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相对含量在4%以上)。该研究从连翘花蕾和花中共鉴定了83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为40个。花蕾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为主,花的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酮类化合物为主;酯类化合物在花蕾中的含量高于花中,而花蕾中酸类化合物含量低于花中,表明酯类化合物在花蕾开放的过程中,逐渐水解成了酸类成分;萜类化合物在花蕾和花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此外,还在连翘花中首次检测到了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2,6-二-叔丁基-4-(1-氧代丙基)苯酚。上述两种物质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前者俗称抗氧化剂264,简称BHT,广泛用于食品保鲜、药品和化妆品的包装材料上,是目前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抗氧化剂。这两种物质的存在提示连翘花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27]。
范令刚等从连翘花头香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90%。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5.13%。连翘花头香中主要成分(质量分数>5.0%)依次为侧柏烯、β-水芹烯、β-蒎烯、桉油精、3-异丙烯基-5,5-二甲基-环戊烯、β-月桂烯、水杨酸甲酯,以上7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0.10%[28]。
吕金顺及王金梅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翘花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有烃类物质或醛酮类化合物,与范令刚的研究结果差别较大。范令刚等认为,头香测定的是鲜花直接散发到空气中的香气成分,而精油主要测定的是能够随水蒸气蒸馏而不与水混溶的一类强亲脂性成分[28]。另外,王金梅等的研究虽然采用的是固相萃取技术,且与范令刚等一样采用顶空进样,未经过水蒸气蒸馏,但因其所选样品为干花而非鲜花,因此造成了上述差别。
连翘花中还含具有治疗风热感冒、抗炎等作用的活性成分,如:桉树脑、芳樟醇、邻羟基苯甲酸甲酯、对伞花烃、桉油精、萜烯醇、丁香酚、石竹烯、α-荜澄茄油烯等,但这些组分的含量均低于其在果实中的含量[26-27]。
连翘叶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很少有入药的记载。《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现代典籍记载:连翘茎叶,味苦,性寒,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主治心肺积热[29]。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民间有以连翘叶作保健茶饮用的习惯[30]。现代研究表明,连翘叶与连翘果实化学成分十分类似,主要含连翘苷、连翘酯苷、右旋松脂酚、芦丁等化学成分,而且部分成分的含量远高于连翘果实,其中连翘酯苷含量高5~10倍[31-33],连翘苷含量更是高达10倍左右[33-36]。
朱成栋等从连翘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 forsythenside F,forsythoside I,calcelarioside D,calcelarioside C,(+)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suspensaside A,这6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活性[37]。
连翘籽位于连翘果实中心,在入药时,连翘籽多已脱落,常作为废品弃去,国内对连翘籽研究报道的文献较少。连翘籽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类成分,如α-蒎烯、β-蒎烯、伞花烃、芳樟醇、水芹烯、对聚伞花烯、松油烯-4-醇等[38-40],是连翘果实中挥发油的主要来源,其化学成分与连翘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一致。
冯雪等采用化学法和层析法对连翘籽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首次从连翘籽中得到β-香树脂醇乙酸酯和白桦脂酸两种成分[41]。
连翘为常用大宗药材,应用十分广泛。连翘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抑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活性,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并用其治疗肝炎及脑膜炎等疾病。
连翘叶、连翘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特别是连翘叶中的连翘苷、连翘脂素、齐墩果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高于果实,同时由于连翘叶资源丰富,产量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生产成本低等,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价值。连翘籽中富含油脂,可制香皂、化妆品等。连翘叶、连翘花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可作为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有利于连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之,连翘既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同时也是油料作物、观赏植物,还可作天然抗氧化剂、化妆品,市场前景广阔,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中药材。
参考文献:
[1] 卫莹芳.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4.
[2] 李建设,赵嘉真,倪义斌,等.洛南县发展连翘调查报告[J].中国林副特产,2005,76(3):63.
[3] 简永耀,靳龙文.连翘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淮海医药,2009,27(4):349-350.
[4] 方颖,邹国安,刘焱文.连翘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8,6(3):235-236.
[5] 冯卫生,李珂珂,郑晓珂.连翘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7):490-492.
[6] 罗彬,张进忠.连翘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3):143-146.
[7] Piao X L,Jang M H,Cui J,et al. Lignans from the fruits ofForsythiasuspensa[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8,18(6):1980-1984.
[8] Chang M J,Hung T M,Min B S,et al. Lignans from the fruits ofForsythiasuspense(Thunb.) Vahl protect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during oxidative stress [J]. Biosci Biotechnol,Biochem,2008,72(10):2750-2755.
[9] 孔杰,姚健,达文燕,等.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77-81.
[10] 王鹏,张忠义,吴惠勤.超临界CO2萃取连翘挥发油的正交实验和GC-MS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2,21(4):34-37.
[11] Xue J,Xie L,Lie B R,et al,Tri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s ofForsythiasuspense[J]. Chin J Nat Med,2010,8(6):414-418.
[12] 朱祥英,王丽丽,潘再法,等.HS-SPME-GC/MS法分析金银花:连翘药对挥发性成分[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39(5):501-507.
[13] 朱倩,朱山寅.连翘的化学成分研究[J].海峡药学,2012,24(2):255-256.
[14] Wang Y Z,Ma Q G,Zhang X K,et al. A New Forsythenside fromForsythiasuspensa[J]. Chin Chem Let,2008,19(10):1234-1236.
[15] Wang F N,Ma Z Q,Liu Y,et al.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fruits ofForsythiasuspensa(Thunb.) Vahl [J].Molecules,2009,14(3):1324-1331.
[16] Naghski J,Porter W L,Isolation of rutin from two varieties ofFotsythiaintermedia[J].J Am Chem Soc,1947,69(2):572.
[17] Matsyi K,Tokoroyama T. Bitter constituents ofForsythiaviridissima[J]. Phytochemistry,1972,11(1):1522-1523.
[18] 刘悦,宋少江,徐绥绪,等.连翘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2):101-103.
[19] Dai SJ,Ren Y,Shen L,et al. Newslkaloids fromForsythiasuspensa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J].Plan Med,2009,75(4):375-377.
[20] 才谦,刘玉强,冯雪.连翘籽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9,32(11):1691-1693.
[21] 陈玉俊,项进,许美娟,等.连翘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5):296-297.
[22] 周成萍,何宝林,廖蔚珍,等.连翘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7(2):22-23.
[23] 匡海学,张宁,陆志博,等.青翘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医药信息,1985,6(3):25-26.
[24] 卢颖.药用花卉——连翘[J].中华养生保健,2007(5):44.
[25] 杨建雄,朱淑云,李发荣.连翘叶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02,23(2):120-123.
[26] 吕金顺,刘晓英.连翘花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4,21(4):816-817.
[27] 王金梅,姬志强,康文艺.连翘花蕾与花的挥发性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3):458-463.
[28] 范令刚,蔡孝华.静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测定连翘花的头香成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177-178.
[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十六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57-159.
[30] 梁文藻,董慧,涂国士.连翘成分分析(Ⅰ):连翘甙和连翘脂素的分离鉴定和测定[J].药物分析杂志,1985,5(1):1-4.
[31] 张杲,李发荣,段飞,等.不同采收期连翘叶中连翘苷、连翘酯苷和芦丁的含量测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6):790-793.
[32] 靖会,李教社,曹蔚,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翘中连翘酯苷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03,18(4):156-157.
[33] 丁冈,刘延泽.中药连翘及其同属植物研究近况[J].中药材,1994,17(10):42-44.
[34] 李发荣,段飞,杨建雄.中药连翘及连翘叶中连翘苷含量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4):725-727.
[35] 庞维荣,赵平,刘养清,等.不同生长期的连翘中连翘酯苷及芦丁含量动态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77-279.
[36] 李卫建,李先恩.连翘果实干物质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J].中草药,2006,37(6):921-924.
[37] 朱成栋,玄振玉.连翘叶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师,2012,15(11):1526-1528.
[38] 刘国声,刘继先,方洪鉅,等.连翘种子挥发油的化学研究[J].植物学报,1984,26(6):672-674.
[39] 石素贤,何福江.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10-12.
[40] 卫世安,贾彦龙.连翘果皮和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2,12(6):329-332.
[41] 冯雪,刘玉强,穆春旭,等.连翘籽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