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中的三大物质循环运动

2014-03-04 04:06金荣法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风带岩石圈水循环

金荣法

摘 要: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和大气循环运动是自然界的三大物质循环,这部分也是必修1模块的主干知识之一,备受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者的青睐,成为历届高考的“钟情点”之一。以下就学业水平考试考查的相关内容和方式做一番剖析和透视。

关键词:地理环境;三大物质;循环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60-02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其中含义如下:

a—识记: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及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d—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试要求:

①地质循环 a

②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

主要考查内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转化,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三大岩类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橄榄岩、流纹岩等)。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各种外力作用下被侵蚀、风化、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等)。或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板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各种内外力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1)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丰富的矿产。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查方式】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与特点;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物质转化方式。

二、水循环

考试要求:

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a

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b

主要考查内容:河流的补给,径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较大的河流一般都是由多种水源混合补给的。

2、水循环及其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按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海上内循环是水量最大的一种,陆地内循环补给水体的水量很少。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全球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是相等的。但就海洋方面来看,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出来的那部分,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达到陆地上空。就陆地方面来看,其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多出的那部分降水,通过陆地上的径流输送流入了海洋。因此,水循环主要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来实现的。目前,人类对全球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环节可以施加某些影响。例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通过改变水的时分布,进而化害为利。

【考查方法】以河流的流量变化过程曲线考查不同地区、不同补给来源影响之下的河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某地区具体流域环节的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南水北调等大型引水工程为切入点,考查人类对地表径流等水循环具体环节的影响;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时空分布及利用状况。

三、大气运动

考试要求: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①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c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a

③风的形成过程 b

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 c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b

主要考查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的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季风环流。

1、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成————热力环流

(1)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如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谷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2)气压差异: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来说,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3)等压面弯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为高气压区,由空气下沉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为高气压区,由空气上升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风形成。

南半球气压分布:由于海洋面积占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考查方式】这部分所涉及的知识关联性很强,往往会以各种气候数据和统计图表,层层深入地对相关考点进行考查,如沿着“闭合环流——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这一主线,通过研读侧视图、俯视图、垂直剖面图等多种类型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分析各种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利用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分析某一区域的气候成因、特征。

猜你喜欢
风带岩石圈水循环
第四章 坚硬的岩石圈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