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素敏等
【摘要】 目的:通过对社区持证残疾人的现场调查评估,分析其生存现状、生活质量及康复需求,为科学开展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的方式,对152名持证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评定、康复服务评价调查、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的评估。结果:(1)年龄:残疾人群平均年龄(49.84±1.89)岁,主要以45周岁及以上(64.5%)的中老年残疾人为主。(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为小学及以下(62.5%)、初中(27.6%)为主。(3)职业及家庭收入:83.6%的残疾人处于无业状态;残疾人群收入水平较低,人均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93.4%)。(4)残疾类型、程度:主要以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为主;一级(14.5%)和二级(19.1%)(重度与极重度)残疾人群比例较大。(5)康复服务开展及评价情况:残疾人群对于所在地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知晓程度和满意度偏低,仅有14.5%的残疾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机构的选址和康复服务设备是影响残疾人接受所在地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6)焦虑评分结果为(33.96±0.73)分,高于50分者4.46%;抑郁评分结果为(37.68±0.80)分,高于50分者9.82%;功能独立性评定中,能够独立者65.14%,有依赖者34.86%。结论:社区的残疾人群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生活贫困,残疾等级较重,情绪较不稳,康复需求达不到满足等问题。
【关键词】 残疾人; 现状; 康复需求
康复需求是指能够改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参与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康复手段和措施[1],随着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为了了解社区残疾人的生存现状、康复需求,以便科学地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干预,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服务事业的发展,笔者于2012年10-11月对中山市三乡镇152名持证残疾人现状和康复需求进行了调查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山市三乡镇辖区范围内包括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与精神残疾等在内的各类各级本地户籍持证残疾人口,共调查持证残疾人152人,其中男86人(56.6%),女66人(43.4%)。
1.2 研究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全科医师和康复医师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以入户调查和康复中心现场调查评估的方式相结合,对持证残疾人进行生存现状、康复服务需求和康复服务评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将进行处理,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双录入。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残疾类型、程度:中山市三乡镇持证残疾人主要以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为主,其中肢体残疾有95名(62.5%),听力残疾19名(12.5%);一级和二级(重度与极重度)残疾人群比例较大。(2)年龄:年龄3~90岁,平均(49.84±1.89)岁,其中15岁以下未成年人6名,主要以4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为主;(3)性别:其中男86人(56.6%),女66人(43.4%);(4)婚姻:残疾人群中已婚88人(57.9%),婚姻不完整者(含未婚53人、离婚1人、丧偶10人)共64人(42.1%),其中未婚比例较高;(5)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为初中(27.6%)、小学及以下(62.5%)学历水平;(6)就业方面:绝大多数残疾人处于无业状态,无业者127人(83.6%),离退休者5人(3.3%),学生2人(1.3%),在职人员仅18人(11.8%);(7)家庭收入:残疾人群收入水平较低,人均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占93.4%;(8)医疗类型:以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91.4%,仍有6人为自费,占3.9%。具体情况见表1。
2.2 康复服务开展情况 持证残疾人群中有128人(84.2%)不知道目前本地康复机构所开展的康复服务项目。目前,仅有22人(14.5%)持证残疾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见表2;持证残疾人所接受康复服务的形式主要为“康复站训练”(63.6%)、“康复员上门服务”(9.1%)和“其他”(27.3%)方式;94人(61.8%)表示愿意到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服务,58人(38.2%)表示不愿意;同时,55人(36.2%)表示“希望”与本地医疗机构签订康复服务,55人(36.2%)表示“无所谓”,42人(27.7%)表示“不需要”。
2.3 康复服务需求及相关服务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山市三乡镇残疾人群最需要医疗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康复服务,占52.6%(80/125)和医疗服务方面,占28.3%(43/125),而对于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生活工作能力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则较低。同时,残疾人群对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的了解途径主要为医生(42.9%)和电视或广播(52.4%),但仍有高达146名(96.0%)残疾人表示对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不了解。残疾人群康复服务首选机构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和就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选择上述机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距离近就诊方便”(63.2%)和“服务态度好”(38.2%)两方面。对于所接受的康复服务,66.6%的残疾人表示满意,但仍有高达33.4%的残疾人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本地区有社区康复中心(31.8%)。残疾人群最希望提供的康复服务形式主要为“定期到医院随访”(48.0%)、“定期上门服务”(21.1%)和“有需要才指导”(11.2%)。见表3、表4。
2.4 心理情绪状态 对152名社区残疾人进行抑郁与焦虑自评,其中40人因无法正常交流或文化程度受限,无法进行自评,未计入评分。对112份有效量表中可看到,焦虑评分为(33.96±0.73)分,高于50分者5人,占4.46%,最高分57分,见表5;抑郁评分结果为(37.68±0.80)分,高于50分者11人,占9.82%,最高分58分,具体见表6。endprint
3 讨论
通过本次对持证三乡镇残疾人群的调查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3.1 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三乡镇152名持证残疾人当中64.5%为中老年人,功能独立性评定有34.86%的残疾人需要依赖其他人或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但是在研究人群中婚姻不完整(包含未婚、离婚、丧偶)者达42.1%,正常婚姻的缺失,使得残疾人缺乏必要的亲情支持与生活帮助,对心身康复无疑是不利的[3],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康复[4]。另外调查人群中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月者达93.4%。由此看来,缺乏亲人的支持及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年龄普遍较长,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证残疾患者享有人人康复的权利[5]。
3.2 三乡镇残疾人康复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而仅有3%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距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6]。本次调查中数据显示,曾经接受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的人只有14.5%,而且有高达84.2%的人未曾知道本地有开展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是WHO提出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WHO认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并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7]。
3.3 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通过SDS、SAS心理量表对残疾人进行了心理情绪状态的测评,平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两份心理量表显示9.82%的残疾人处于抑郁状态,4.46%的残疾人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在开展残疾人康复的过程中,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亦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存现状及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该人群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不完整、经济来源匮乏、残疾等级重、情绪不稳、康复需求实现水平低等,这同赵林等[3]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为使残疾人共享康复资源,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康复服务,实现2015年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总体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我国康复未来发展主流。我国现有康复资源主要被一些工伤、公疗、医疗保险及经济状况良好的患者享用,大多数普通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患者,很少享用康复资源。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康复资源不足,其次是受患者的身经济条件的制约[8-9]。而社区康复则可以为70%的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基本手段[10-12]。
本次调查评估为如何科学地开展三乡镇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针对残疾人现况开展康复手段的同时,需要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完善的康复服务,从而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培训教材[C].北京,2004:71.
[2]卓大宏.“入世”与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580-581.
[3]赵林.社区持证残疾人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8):790-791.
[4]张献强,黄靖康,朱艳玲.家庭因素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89-2290.
[5]徐俊峰,孙岚,王征美.社区康复建设构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32-33.
[6]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01-205.
[7]李祥华.社区康复服务的功能与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1):3-4.
[8]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35-39.
[9]王颖,沈晓敏,路彦钧.发展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情况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112-113.
[10]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等.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81-1082.
[11]罗凤荣,李雁平,卢功源.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11.
[12]王洪强.现代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53-154.
(收稿日期:2013-08-05)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3 讨论
通过本次对持证三乡镇残疾人群的调查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3.1 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三乡镇152名持证残疾人当中64.5%为中老年人,功能独立性评定有34.86%的残疾人需要依赖其他人或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但是在研究人群中婚姻不完整(包含未婚、离婚、丧偶)者达42.1%,正常婚姻的缺失,使得残疾人缺乏必要的亲情支持与生活帮助,对心身康复无疑是不利的[3],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康复[4]。另外调查人群中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月者达93.4%。由此看来,缺乏亲人的支持及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年龄普遍较长,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证残疾患者享有人人康复的权利[5]。
3.2 三乡镇残疾人康复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而仅有3%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距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6]。本次调查中数据显示,曾经接受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的人只有14.5%,而且有高达84.2%的人未曾知道本地有开展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是WHO提出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WHO认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并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7]。
3.3 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通过SDS、SAS心理量表对残疾人进行了心理情绪状态的测评,平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两份心理量表显示9.82%的残疾人处于抑郁状态,4.46%的残疾人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在开展残疾人康复的过程中,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亦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存现状及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该人群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不完整、经济来源匮乏、残疾等级重、情绪不稳、康复需求实现水平低等,这同赵林等[3]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为使残疾人共享康复资源,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康复服务,实现2015年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总体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我国康复未来发展主流。我国现有康复资源主要被一些工伤、公疗、医疗保险及经济状况良好的患者享用,大多数普通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患者,很少享用康复资源。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康复资源不足,其次是受患者的身经济条件的制约[8-9]。而社区康复则可以为70%的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基本手段[10-12]。
本次调查评估为如何科学地开展三乡镇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针对残疾人现况开展康复手段的同时,需要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完善的康复服务,从而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培训教材[C].北京,2004:71.
[2]卓大宏.“入世”与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580-581.
[3]赵林.社区持证残疾人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8):790-791.
[4]张献强,黄靖康,朱艳玲.家庭因素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89-2290.
[5]徐俊峰,孙岚,王征美.社区康复建设构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32-33.
[6]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01-205.
[7]李祥华.社区康复服务的功能与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1):3-4.
[8]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35-39.
[9]王颖,沈晓敏,路彦钧.发展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情况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112-113.
[10]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等.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81-1082.
[11]罗凤荣,李雁平,卢功源.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11.
[12]王洪强.现代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53-154.
(收稿日期:2013-08-05)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3 讨论
通过本次对持证三乡镇残疾人群的调查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3.1 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三乡镇152名持证残疾人当中64.5%为中老年人,功能独立性评定有34.86%的残疾人需要依赖其他人或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但是在研究人群中婚姻不完整(包含未婚、离婚、丧偶)者达42.1%,正常婚姻的缺失,使得残疾人缺乏必要的亲情支持与生活帮助,对心身康复无疑是不利的[3],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康复[4]。另外调查人群中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月者达93.4%。由此看来,缺乏亲人的支持及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年龄普遍较长,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证残疾患者享有人人康复的权利[5]。
3.2 三乡镇残疾人康复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而仅有3%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距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6]。本次调查中数据显示,曾经接受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的人只有14.5%,而且有高达84.2%的人未曾知道本地有开展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是WHO提出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WHO认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并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7]。
3.3 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通过SDS、SAS心理量表对残疾人进行了心理情绪状态的测评,平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两份心理量表显示9.82%的残疾人处于抑郁状态,4.46%的残疾人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在开展残疾人康复的过程中,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亦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存现状及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该人群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不完整、经济来源匮乏、残疾等级重、情绪不稳、康复需求实现水平低等,这同赵林等[3]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为使残疾人共享康复资源,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康复服务,实现2015年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总体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我国康复未来发展主流。我国现有康复资源主要被一些工伤、公疗、医疗保险及经济状况良好的患者享用,大多数普通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患者,很少享用康复资源。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康复资源不足,其次是受患者的身经济条件的制约[8-9]。而社区康复则可以为70%的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基本手段[10-12]。
本次调查评估为如何科学地开展三乡镇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针对残疾人现况开展康复手段的同时,需要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完善的康复服务,从而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培训教材[C].北京,2004:71.
[2]卓大宏.“入世”与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580-581.
[3]赵林.社区持证残疾人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8):790-791.
[4]张献强,黄靖康,朱艳玲.家庭因素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89-2290.
[5]徐俊峰,孙岚,王征美.社区康复建设构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32-33.
[6]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01-205.
[7]李祥华.社区康复服务的功能与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1):3-4.
[8]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35-39.
[9]王颖,沈晓敏,路彦钧.发展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情况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112-113.
[10]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等.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81-1082.
[11]罗凤荣,李雁平,卢功源.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11.
[12]王洪强.现代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53-154.
(收稿日期:2013-08-05)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