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倩 李肖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发现的食道、胃、大肠息肉227例(共301颗息肉),应用圈套器圈套后通过高频电凝电切仪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随访观察分析疗效。结果:本组电凝电切227例,共301颗息肉,其中仅1例(1颗息肉)残根血管断端大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止血,余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无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消化道息肉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 圈套器; 高频电凝电切术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系黏膜局限性隆起突向消化系管腔的病变[1]。上消化道息肉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上腹饱胀、嗳气、食道异物感或梗噎感等。大肠息肉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少数有便血或黏液血便等[2]。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其形状有丘形、半球形、球形、卵圆形等,数目单发或多发;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表面光滑,或有颗粒状、分叶状、绒毛状;色调多与周围黏膜色相同,少数苍白或呈草霉样;可伴发糜烂、溃疡或出血[3]。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应用高频电凝电切仪通过电子胃肠镜治疗食道、胃、大肠息肉227例(共301颗息肉),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内镜诊断227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共301颗),其中食道息肉13例、贲门息肉5例、胃息肉123例、结肠86例。其中单发息肉190例,多发息肉37例,为广基、半球、亚蒂及长蒂息肉,直径0.5~2.5 cm,表面光滑,或有颗粒状、分叶状、绒毛状;色调多与周围黏膜色相同,少数苍白、暗红或呈草霉样; 伴发糜烂、溃疡或出血。其中男105例,女122例,年龄17~83岁,0~20岁3例,21~30岁2例,31~40岁15例,41~50岁57例,51~60岁59例,61~70岁72例,71~80岁18例,81~100岁1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3岁。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70岁。
1.2 仪器准备 胃镜采用奥林巴斯GIF-XQ260,肠镜采用奥林巴斯CF-Q260AI,高频电凝电切仪为爱尔博VIO300S型,电凝、电切功率一般调整至30~50 W。圈套器为德国生产商MTW—Endoskopie W.Haag KG生产的一次性圈套器。
1.3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检测血常规、血糖、凝血常规[4]。大于50岁者测血压、做心电图检查,以防发生意外。进行胃肠道准备:食道、胃息肉患者禁食、禁饮8 h即可,肠息肉患者术前2 d进食流质饮食,术前4 h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共饮水2000 mL左右,至排出水样大便为止,据排便情况调整饮水量 (治疗时避免使用20%甘露醇准备肠道[5],因其易产生可燃气体而致爆炸)。
1.4 治疗方法 常规进行胃肠镜检查,仔细观察息肉的大小、部位、有或无蒂、息肉表面情况。根据息肉的形态调整圈套器,改变体位或调整内镜,使息肉能清晰暴露在有效视野中。电极板绑于肌肉丰厚处,一般选择小腿腓肠肌。准确把握圈套器套扎息肉的时机,圈套前先抽吸消化道内的空气,使消化道壁松驰,利用消化道蠕动时息肉向腔内突起,于息肉基底稍上方套住息肉。踩踏开关同时收住圈套器,当感觉息肉蒂部断离(息肉全部断离时,握住圈套手柄的手有一透空感),及时断离开关。当感到有阻力时,切不可强行用力,应及时断离高频电,松开圈套器,观察手术野,检查仪器,确定无误后,方可再次试切,否则极易造成出血并发症[6]。术者与助手配合好,从息肉根部圈套,收紧过程中切忌用力过猛,以免息肉被机械性撕脱而出血。直径<0.5 cm息肉,可暂行随访,或用活检钳钳除即可[7];直径>2.0 cm广基或亚蒂息肉,圈套器无法全部套住,可分次、分块凝切。首先圈套息肉头部作斜形切除,再斜行切除对侧部分,使头部变小,便于圈套器能将其余部分套住,然后完整摘除息肉。对于直径>2.0 cm带蒂息肉圈套时应靠近息肉头侧,切勿贴近黏膜以免大出血或穿孔。对于广基息肉圈套困难者可予以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予以黏膜下注射,使息肉抬起利于圈套再切除。高频电凝电切术主要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8]。选用的电凝电切功率也应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形态不同而定,功率切勿过大以致穿孔[9]。切除息肉后需充分观察2 min,观察是否有残端出血,如有则电凝止血。若电凝止血失败,可予以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止血,也可用钛铗夹闭止血[10]。若息肉残端过长,可酌情再次圈套切除。本组227例(共301颗)术后病理诊断:管状腺瘤98例,绒毛状腺瘤7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0例,炎性息肉13例,另有5例患者因息肉扁平,直径偏小约0.5 cm左右,电凝时息肉碳化明显,无法活检,随访此5例患者至今无一人复发及癌变。
1.5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卧床休息1~2 d,食道、胃息肉禁食24 h,肠息肉禁食6 h,少渣半流食物2~3 d。忌烟、酒、浓、茶,忌食油煎、油腻饮食,忌生、冷、硬、刺激食物半个月~1个月,保持大便通畅[11]。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息肉小于1 cm者可不用抗生素,大于1 cm者可酌情予以抗生素2~3 d。术中有渗血予以电凝、药物或钛铗止血者,术后予以静脉用止血药治疗2~3 d,再用口服止血药4~5 d。术中未见渗血者可酌情予以口服止血药2~3 d。胃息肉者还需口服PPI 或H2受体阻断剂2周。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同时亦应注意迟发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就诊。
2 结果
本组一次性切除226例(共291颗) (96.7%),另1例患者为胃多发息肉,大于0.5 cm息肉(共10颗)分2次切除,余小于0.5 cm息肉随访观察,必要时再电切。22颗息肉电切后根部少量渗血,其中10颗电凝后血止,余12颗予以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后止血。1例患者因息肉较大2.0 cm×2.5 cm亚蒂,切除后息肉残端见一动脉血管喷血,予以外科手术止血处理。余患者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治疗过程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术后3~6个月复查,原电切处可见白色瘢痕,部分患者其他部位又发现息肉,再次予以切除。其中2例患者随访至今已2年,仍发现息肉,予以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继续随访。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内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因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尚可引起癌变,以绒毛状腺瘤尤甚,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广大患者的关注。近年来主张胃肠道息肉大于0.5 cm一旦发现,原则上均应切除。尤其是切除腺瘤性息肉能够预防和减少胃肠道癌的发生。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和内镜下各种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有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激光、冷冻等。高频电凝电切术是消化道息肉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可替代外科手术,内镜摘除息肉,不但可以避免手术创伤,而且可以取得息肉的整体性质,治疗出血,预防癌变[12]。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胃肠镜下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息肉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本组227例消化道息肉(共301颗)患者经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术治疗成功率99.6%、根治率98.7%,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高频电凝电切术摘除息肉的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13]。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息肉大小、外形、有无蒂及内镜医师检查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内镜医师需要有丰富的内镜诊断操作经验。出血多为电凝不充分即行电切或圈套直接割断,使残根出血。本组1例大出血而行外科手术者系电凝不充分,残根血管断端大出血所致,故操作时内镜医生应充分电凝尽量避免大出血的发生。穿孔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圈套息肉根部过于靠近黏膜所致。本组电凝电切227例,共301颗息肉,其中22颗息肉电切后根部少量渗血,予以电凝或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后血止。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因此,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消化道息肉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文科,邹兵,王成文,等.活检钳钳除法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5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7):1847-1850.
[2] 张保环,徐惠萍,乐怀浙. 336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分析[J]. 浙江实用医学 , 2008,23 (6):413-415.
[3] 张世强,刘相荣,盛玉莲. 182例消化道息肉内镜诊治临床观察[J]. 中国自然学杂志 , 2009, 24(4) :307-308.
[4] 廖志新,欧阳金红.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131例报告[J]. 江西医药 , 2009, 12(7) :697-698.
[5] 李述蓬.内镜下氩气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120例观察[J]. 吉林医学, 2009, 15(15):1634-1635.
[6] 江爱莲. 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治疗消化道息肉352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 2009,25(2):193-194.
[7] 刘国梁.内镜下射频、高频电凝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 , 2009,16(7) :699-700.
[8] 刘志刚.内窥镜下高频电治疗上消化道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08, 21(34):38 .
[9]刘正基.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193例分析[J].新疆医学,2010,3(10):72-73.
[10] 季婷婷,姚礼庆,应卫星,等. 内镜下治疗胃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24(3):280-283.
[11]沈翔,何玲萍,张慧,等.内镜下射频微创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0):1269-1270.
[12] 赵振涛,岳园. 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5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11(1) :171.
[13] 魏艳翎,毛云高,吕淑英.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2) :74-75.
(收稿日期:2013-08-15)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