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与中产阶层的身份建构
——一项传播社会学视角的文献考察

2014-03-04 05:59:10郭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阶层身份

郭瑾

大众媒介与中产阶层的身份建构
——一项传播社会学视角的文献考察

郭瑾

中产阶层及其身份认同向来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的关注又给这一议题注入了新的要素。以传播社会学视角看,大众媒介主要从文化、形象、消费与生活方式,以及议题设置等方面,对中产阶层身份的认同起到一定的建构作用。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媒介,尤其是传统大众媒介在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形象建构等方面留下的痕迹,更注重探寻的是媒介本身的影响力或是基于市场压力之下的营销策略,而忽视了新媒体对于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的影响,以及中产阶层作为主体对于媒介所建构的身份的理解及其生活实践。

媒介;中产阶层;身份建构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快速稳步增长,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新兴社会群体也随之成长起来。据估计,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将占到总人口数的40%。①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中产阶层的壮大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面临挑战,拉动内需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点,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消费结构的改变,将形成巨大的市场潜力。②由此,中产阶层的扩大和发展对当前中国尤显迫切。虽然官方尚未正式使用“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称谓,但中共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十七大指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以及十八大报告强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都从侧面肯定了中产阶层的重要性。

然而,当政府、学者、公众舆论以及大众传媒都在热切关注中产阶层,并肯定其价值时,被认为是中产阶层的人群却并不十分肯定自己的中产身份,常常带有“茫然”“保留”“不确定”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阶层的发展和壮大。他们无法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认同自己的存在,更毋宁说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已有学术文献对媒介作为认同材料的提供者如何建构与影响中产阶层身份的认同,并揭示现有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须指出的是,本文对学术文献的考察包括了传统大众媒介及网络媒介,但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很大篇幅将论述集中于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身份的建构方面。

一、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一个亟待关注的现实课题

中产阶层英文为“Middle Class”,也译为“中产阶级”“中间阶层”。按照字面理解,“产”指“资产”或“资本”。“中产”即指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均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在中国,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中产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阶层”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课题组率先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并对中间阶层作出界定。然而,就如何划分中产阶层,至今各界仍标准不一,称谓不同。学界多以职业、收入、教育、声望等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常用的术语是“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人群”;民间则多以“白领”“小资”“金领”“新富”“后雅皮”等表述指称相似人群,标准更为模糊。按照耐尔森·福特(Nelson N.Foote)的观点,身份认同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命名来进行的③。“中产”在中国的称谓和标准的不统一,恰恰反映了这一阶层身份认同的分裂。在当前中国中产阶层发展问题日渐凸显之际,对其进行思考就尤为可贵。

1949年,美国学者理查德·山特斯(Richard Centers)已开始采用主观自我阶级认定的方法探究美国的社会结构。此后,陆续有学者从主观认同的角度探讨社会分层问题。④在中国,有关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台湾学者蔡淑玲1989年发表的《中产阶级的分化与认同》。两年后,卢汉龙在上海、广州开展了自我社会地位的认同调查。⑤2002年,张宛丽将主观评价引入研究,指出城市化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导致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难产”,加之中产阶层内部分化,导致中产阶层的“认同瓶颈”。⑥

2003年,李春玲就主观认同层面讨论了社会分层的重要性,并将主观认同与职业、收入、消费共同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指标,强调了认同的重要性。⑦周晓虹也认为,自我认同是主观阶层的重要界定标准,个体只有认可自己的中产阶层身份,才能在行为上体现中产阶层的特征。⑧2004年,沈晖刊发了首篇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研究报告,并于2008年出版了中国首部有关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专著《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她提出,中间阶层认同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中间阶层的形成过程。⑨

基于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研究,沈晖指出: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具有盲从性、模糊性和片面性,这种认同的滞后势必会影响这一阶层的发展。据她调查,近80%的被访者(包含中产阶层的大众)对中间阶层的有限了解绝大部分来自广告和媒体。⑩由此,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对媒介与中产阶层身份认同进行考察就十分必要。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研究

按照沈晖的提法,认同的形成过程,就是认同的建构过程。而建构认同所运用的材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媒体传递的所谓“集体记忆”决定的,这些信息影响和铸就了各种身份。正如阿尔弗雷德所言,身份认同的传递也通过媒体来实现。(11)作为中产阶层身份想象的素材和空间,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身份的认同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1996年,美国学者理查德·奥曼(Richard Ohman)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中产阶层的文化实践研究后发现,通过消费以中产为定位的杂志,中产人群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社会空间”(12),实现了与本阶层“想象中的认同”。其后,美国人类学家马克·莱锡特(Mark Liechty)在对20世纪90年代尼泊尔首都的中产阶层进行研究后,也得出类似结论。(13)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全面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作为记录者以及为大众提供话语平台的媒介,也随之出现传播分化(14)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传媒业对于新兴中产阶层的关注可谓超乎寻常,甚至“超前”和“倒置式”地主动建构中产形象,为该群体成员提供认同的参考(15)。媒介的这种建构行为成为中国当下传播学关注的重点领域。

1.研究阶段:从萌生到成长

以学术数据库中国知网上的文献为例,截至2013年9月16日,分别以“中产阶层”“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得到新闻传播类研究成果145篇。根据论文的数量及研究成果,近十一年来媒介与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萌生期、突破期、成长期。

2002-2005年,可以说是传媒与中产阶层研究的萌生期,每年仅有零星成果出现。这一阶段虽然研究数量有限(仅8篇),但研究领域泛及对电视、网络、杂志、小说等不同形态媒体的个案式探索,如《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解读〈纽约客〉》《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网络空间中的小资形象传播》《消费社会中产阶层生活想象——新感觉派小说文本的欲望化叙事》等。

2006-2007年,可谓研究的突破期。这一阶段的成果出现爆发性增长,短短两年时间,共发表相关论文39篇,较前一时期论文数量增加了近五倍,研究内容相对聚焦,研究领域也更成体系,并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学者,如何晶、郑坚。此外,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硕士学位论文,如《男性时尚杂志对中产阶层身份的建构》等。广告作为新的切入点,进入研究视野,如《针对中产阶层的广告策略探析》。

2008-2013年进入研究的成长期。相较于突破期,这一阶段年均发表论文数量有所减缓,但总体平稳,论文量占到2002年以来成果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何晶的《我国媒介文本对“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过程分析》《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郑坚的《财经杂志及新闻专业主义》《传媒、现代性与中产阶层主体性——大众传媒的中产阶层叙事研究》《传媒的中产阶层受众定位研究》,周福兴的《透视时尚杂志针对中产阶层的话语策略》,谭华的《媒介的阶层偏倚与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以及学位论文《媒介镜像中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成果数量多,研究触角开始向中产阶层的网络媒体使用延伸,如《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中产阶层的网络表达:以“微博”为例》等,这些研究关注到中产阶层的公共领域,关涉中产阶层的媒介表达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何晶、郑坚都先后出版了相关研究专著。

2.研究类型:从泛泛而谈到系统深入

最早提及媒介对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的重要性出自社会学界,但真正聚焦于这一议题的学者则集中在文化与传播学界。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是在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分析大众传媒的“中产化热潮”。这类研究或多或少地涉及媒介与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关系,但未能深入展开论证,如《我国媒介广告“中产阶层热”现象的思考》。

其二是在媒介产业化的背景下,分析以中产为目标受众的杂志风格及定位。这类研究多以个案方式呈现,论述了媒介对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作用,但重心落在媒介市场化策略的制定,如《DM杂志:消费时代进行的身份建构——以成都DM杂志〈头等舱〉为例》《浅析受众细分时代中国中产阶层期刊市场定位瓶颈问题》。

其三是基于文化研究视角,解读媒介与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的关系。如孟繁华以让·鲍德里亚及保罗·福塞尔的研究为理论脉络,梳理了《时尚》对中产阶层认同的影响,以及《时尚》又是如何通过文本为中国的中产阶层提供文化趣味标准,使其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产文化符号。(16)这类研究对中产刊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多持批判态度,但因缺乏微观的文本分析而显论述笼统。

其四是以中产阶层身份建构为题,进行详实论述。例如,何晶与郑坚均先后发表系列论文及专著,深入讨论了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话语建构”“议题建构”,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关注领域仍集中在大众媒体(或者说报刊媒介)的新闻产品,忽视了对媒体其他重要组成体如广告的分析,以及对当前中产阶层媒介消费重要构成——网络之于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关注。此外,传播领域的这些研究大多缺少受众角度的调查,因而缺失了中产阶层作为主体如何看待媒介所建构的中产阶层身份。

三、大众媒介建构的中产阶层身份

中产阶层的概念对当前中国而言,可以说是外来的、后生的,这一阶层缺少一段共同的“阶级经历”,因此也就缺少了认同的根基。媒介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往往通过议题设置,从观念与行为上塑造着中产阶层文化,影响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主要从文化、形象、消费品位与生活方式、关注的议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以中产为定位的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中产阶层身份,凝聚阶层情感和认同的。

1.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文化的建构

按照约翰·斯梅尔对中产阶层文化起源的分析,阶级认同的过程也是阶级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造就了阶级成员看待和理解自身与他人行为的意义网络(17)。

上世纪90年代初始,以《时尚》为代表的消费生活类杂志在中国兴起,为中产阶层建构起以消费文化为旗帜的阶层话语空间。周福兴在有关时尚杂志的话语策略分析中指出:作为物质上的富有者,当中国的中产阶层意识到需要有属于自己阶层的文化时,给他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赋予文化意义,就成为建构其阶层最省力和最快速的方式。而大众媒体,特别是时尚媒体,恰恰也需要通过消费文化进行内容生产,消费文化使双方“一拍即合”。(18)

然而,文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19)。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成长,消费文化已不足以使其成员获得身份认同。郑坚认为,本世纪初,时政类、财经类媒体作为中国中产阶层新文化的陈情者和代言人而崛起,其所倡导的专业主义精神是中产阶层意识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中产阶层新的文化符号。20

此外,沈晖独辟蹊径提出,“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中间阶层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1)而广告作为现代城市文化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以及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传媒产品,总是以精英文化体现中产阶层定位,传递商品服务信息,对营造中产文化语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22)。

总而言之,当前传媒主要围绕着消费文化、精英文化及专业主义精神构建起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体系。

2.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形象的建构

无论是从个体着眼,还是从群像切入,众多学者都认为,媒介对中产阶层形象的建构是当前传媒建构中产阶层身份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在兴起、面目不清、身份尚暧昧不明、缺少明确边界的中产阶层而言,媒介塑造的公共形象成为该阶层成员实现自我认知,以及阶层认同的重要依据。

何晶认为,报刊文本对于中产阶层的形象呈现主要是通过概念呈现、群像呈现和个人肖像呈现共同进行。就群像呈现而言,这一阶层“过着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崇尚消费、讲求品味、追求心灵自由;当然也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身心俱疲,患有严重的‘地位焦虑’,感情上也面对诸多困扰,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愤青’;与他们‘消费前卫’的特性形成对比的,是其‘政治后卫’,但无论怎样,他们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力量和中坚力量。”(23)就个人肖像呈现而言,媒介文本主要呈现的是职业经理人、文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学院派知识分子,以及私营业主等几类人群的形象。在她看来,当今报刊媒介文本中的中产阶层形象是丰富多元、积极向上的,但“社会责任感”是媒介文本中一个缺失的中产阶层形象要件。(24)

郑坚则从中产阶层的主体性切入,指出传媒应从三个维度建构中产阶层形象,即“消费主义社会的主体、全球化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及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主体”(25)。他认为:各种时尚刊物及广告一直以来都在塑造一种“经济动物”与“消费动物”杂糅的中产阶层形象,而这一刻板印象遮蔽了中产阶层作为“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及自由个体的认知。好在《瞭望东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都在重新建构中产阶层参与公共生活的新形象,逐步还原出对中产阶层的多维度理解。(26)

总体而言,传媒中建构的中产阶层形象较为一致,他们积极上进、有雄心、有抱负,讲求生活品味。但是,在不同类型的媒介中,对中产阶层形象的呈现又各有偏重。如果说早期传媒往往以消费形态笼统地概括了中产阶层的诉求,使人们看到的只是单一的中产阶层形象,那么,随着中产阶层及媒体的发展,媒介对于中产阶层形象的建构则越来越丰富,而且也在逐渐改变社会学家所认为的“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中产阶层形象。

3.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消费品味与生活方式的建构

“消费不仅象征着财富、健康和活力,而且还成为建构自我与社会、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首要场域”(27),郑坚对大众传媒的中产叙事判断在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也早有大段论述,“中产精英阶层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28)保罗·福塞尔更是以《格调》为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中产阶层的消费品位。

考察中国大众传媒中有关中产阶层的表述,不难发现,媒介最初关于中产阶层的想象大多来自西方相关著述,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地成为中产阶层消费与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周福兴以《时尚》杂志为例指出,通观其内容,基本没有脱离日常生活的吃、穿、用、行,但是它从来不涉及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柴米油盐式的烦恼。杂志中,多是一派田园牧歌景象,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为中产阶层提供了一套样板式的精致生活标准,以及“生活即艺术”的生活观念。(29)张水菊在对《时尚》2006年2月刊进行分析时如此概括:时尚类杂志就好像是“物的橱窗”,在此感受到的是物的极度丰盛,以及“物对人的包围”。(30)

此外,广告作为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产阶层提供和传播具有“区隔”的消费符号象征体系。王小文以《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全年发布的广告为研究素材,勾勒出一幅媒介建构的中产阶层消费与生活方式全景图(31)。值得关注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媒介文本也参与到中产阶层的消费与生活方式的建构中。例如19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特定人群(主要是指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有目的性的描写,如将作品的背景置于舞厅、公园、电影院、咖啡馆等生活场景中,给读者提供了中产阶层的生活模式的想象空间,满足读者窥视中产阶层的欲望,刺激了读者的欲望,从而使得读者在消费文本的同时,完成了对中产阶层生活的假象性消费”(32)。

总之,包含文学、广告在内的传媒业成为中产阶层消费品味与生活方式的制造者,而中产阶层则作为读者通过阅读媒介引领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在消费想象中确立、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和身份(33)。

4.大众媒介对中产阶层关注议题的建构

一直以来,对中产阶层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其消费与生活方式上,中产阶层被刻板地扣上了“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帽子。然而,随着自身的发展,中产阶层作为社会中坚力量自然有参政议政的诉求,而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也需要借助议程设置功能及地位赋予功能展开对中产阶层的建构。

何晶以《新闻周刊》(原《中国新闻周刊》)为例,分析了大众传媒如何通过议题设置,建构起有所区隔的中产阶层群体。例如,通过设置有关社会政治、经济走向上主流的变化信息,让中产阶层了解其所处的社会位置;设置有助于中产阶层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议题;采取不同视角报道娱乐、体育新闻等。从在这个意义上讲,“刊物不仅在建构议题,也在建构公共领域,同时还在进行着对理想中的中产阶层群体的建构”(34)。

在建构和确立中产阶层的经济主体性方面,郑坚指出财经与时政新闻类媒体议程设置“居功甚伟”。财经类刊物“表面上看是拥有了外在政治性媒体的独立话语空间,其实质是通过传播经济信息及其相关的话语符号,在意识形态上建构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为核心的中产阶层的认同,塑造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并实践着对社会阶层的分化”(35)。

简言之,媒介通过议题设置,将作为读者的中产阶层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影响其关注焦点,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影响着对中产阶层身份的建构。

四、结语:媒介与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中产阶层及其身份认同向来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的关注又给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要素,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总体来看,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中产阶层理论,对当前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的中产化现象及其传播实践为经验进行考察。研究者大多结合社会学的想象力及传播学的视角,管窥传媒之于中产阶层兴起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后人进一步探寻媒介与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的关系。

现有研究让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中功不可没。媒介从文化、形象、消费、议题建构等方面建构起中产阶层的身份想象,将该阶层成员凝聚在一起。同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动力源,驱使人们去实现达到“中产”的美好愿望。

然而,当前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媒介在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形象建构等方面留下的痕迹,更注重探寻的是媒介本身的影响力或是基于市场压力之下的营销策略,有意无意地偏向媒介功能的研究,并赋予其重要意义,而忽视了中产阶层作为主体对于媒介所建构的身份的理解及其生活实践。

此外,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相较于报刊杂志等显然更为吸引当今受众,白领等中产阶层更是使用网络的中坚力量。但是,现有文献讨论的媒介主要集中在传统大众媒介,而对网络以及移动网络等新媒介的研究较少,这是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是学者今后研究的突破点。还需注意的是,现有研究更多地是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的功能切入,相对缺失了对其他大众传媒产品,如广告、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缺乏对媒介之于中产阶层影响的全面考察。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对象的确定方面,以中产阶层为中心,重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性。在研究内容方面,拓宽研究平台,加入以广告文本为内容的分析。如何晶所言,没有关注广告文本是探讨中产阶层媒介形象的一大遗憾,这一内容也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36)。

在研究方法上,倡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关注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调查。现有研究中,绝大多数是对现象的描述,或是主观论述。即使个别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但因其出发点仍是基于媒介对中产阶层影响的考察,因而忽略了中产阶层群体的主体意识,即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到底是怎样的。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与探讨,有必要提出并强调媒介对中产阶层身份建构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未来,关照以中产阶层为中心的媒介文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传播学及社会学理论,进一步指导传媒工作,更深入地理解中产阶层及其日常生活实践,帮助中国中产阶层建构起更有凝聚力的媒介身份,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进而促成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注释:

① 李莉:《8年后中产阶层将占40%——国际城市蓝皮书:1.5亿农民将转变为城市居民》,《北京晚报》,2012年2月9日第02版。

② 毛蕴诗、李洁明:《从“市场在中国”剖析扩大消费内需》,《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③ 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⑧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9-53页。

⑤ 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意识》,《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⑥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⑦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研究》,2003年第6期。

⑨⑩(21) 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版,第213、14、215、164页。

(11) 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版,序言第7页。

(12) Richard Ohman.Selling Culture:Magazines,Markets,and Clas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London:Verso,1996,p220.

(13) Mark Liechty.Suitably Modern:Making Middle-class Culture in a New Consumer Societ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14)姚君喜:《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当代传播》,2006年第2期。

(15) 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天涯》,1999年第2期。

(16) 孟繁华:《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17)(19) [美]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陈勇译,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版,第10、11页。

(18)(29) 周福兴:《透视时尚杂志针对中产阶层的话语策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0)(35) 郑坚:《财经杂志及新闻专业主义》,《传媒观察》,2009年第1期。

(22) 贺雪飞:《男子中心社会的“语境”——论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建构》,《广告人》,2001年第5期。

(23)(24)(34) 何晶:《大众传媒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第99、129、263页。

(25)(27) 郑坚:《传媒、现代性与中产阶层主体性——大众传媒的中产阶层叙事研究》,《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6) 郑坚:《消费动物与经济动物——大众传媒的中产阶层“刻板印象”分析》,《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28)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罗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329页。

(30) 张水菊:《女性时尚杂志的传播内容与消费主义倾向》,《今传媒》,2006年第11期。

(31) 王小文:《媒介镜像中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2) 李石勇:《消费社会中产阶层生活想像——新感觉派小说文本的欲望化叙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4期。

(33) 郭小平:《论阅读分层与高端杂志的中间阶层定》,《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

(36) 何晶:《时尚消费类杂志对本土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以〈时尚〉和〈新周刊〉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国际品牌观察》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阶层身份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跟踪导练(三)(5)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13:16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中国储运(2016年1期)2016-02-12 19:29:38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