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03-04 03:45:53赵桂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城镇化园区

文|赵桂慎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赵桂慎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土地为核心的城镇化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以土地为核心的城镇化为什么会出问题?为什么城镇化后反而会更容易离乡背井?显而易见,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城镇化后农民失去土地,在失去的土地上又没有新的产业形成,农民没有城镇化后应该得到的工作岗位,所以农民必然会散布到各地去谋生。而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就是通过产业聚集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让“上楼”后的农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核心体现。

笔者曾参与山东的一项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由于产业链的延伸,获得了收入的增长。近期收到了几个村书记的反馈:“以前一个农民种玉米一亩地赚1000元,现在可以赚5000元。”但提高农民收入仅仅是该园区实现园区规划的第一步,园区下一步将围绕园区核心产业,吸引农户参与到养牛业当中。所以,在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中,必须重视对“人”的规划、重视对农户未来增收的规划。只有将产业集群、价值链融合放进一个系统科学的层面,才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以“自主”科技为核心,构建产业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同质化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大多数园区产业格局类似。笔者曾参与位于山东的一项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当地处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可以这样说,如果该地的农业产业化可以实现,整个华北平原的产业大发展就可以实现了。但这种园区的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找准支柱产业很重要,通过支柱产业来引领产业聚集,以科技为支点撬动产业园区大发展,实现规模经营。产业园区在某种程度上比科技园区更重要,因为能解决就业和规模化发展问题,但没有科技引领产业园区发展往往也很难实现持续。

在河北邯郸的某农业科技园区中,就有一个以当地生物活性物质提取获得产业迅速发展的实例。其中一公司以辣椒红色素提取为主营业务,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上市企业,园区便以此为核心布局产业群落,依托这样技术成熟的企业,紧紧抓住“自主”技术这根“弦”,形成了周边地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园区规划的一个范本。

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给谁?

农业科技园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农业科技的聚集和示范。但示范给谁?在农村土地改革之前,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对象就是普通农户。但在新形势下,示范对象发生了改变:当前留守农户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他们的科技示范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很明显的案例是,2013年,在笔者所参与的一项河北某地小麦示范基地工作中,当地农户反映播种机落后,但引入新的播种机后无人能够操作,只好另聘请专家和驾驶员。可想而知,如果播种问题都难以解决,那么那些高精尖的东西更难“落入寻常百姓家”,何谈示范?所以说示范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农业主体除了农户这一散落的群体外,还有四类经营主体,而且农业园区60%~70%的土地已经流转到他们那里了,这就是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四类农业经营主体,笔者认为,这四类主体中,龙头企业可以承担示范对象的职能,因为只有龙头企业才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才具有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运作能力。

农业科技园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农业科技的聚集和示范。但示范给谁?

一县一园产城一体化规模发展

“一城两区百园”的国家农业科技联盟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农业科技的普及化推广来说,“一县一园区”的模式是否更好呢?是否会更有益于发挥科技聚集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此外,当前农业土地推进的趋势是60%~70%的土地流要转给四类主体,60%~70%的农民要“上楼”,那么,这如何与产业增值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相联系?笔者认为在布局上考虑一县一园区,产城一体化不失为“一石二鸟”的良策。

笔者曾考察四川邛崃市,是隶属于成都市的县级市,也是一个3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开发区。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实施了“1+N”园区化推进模式,引入蒙牛伊利、神威药业等多家企业,三到五年内产值达到了50多个亿。在园区外看,完全是现代化的小城镇,根本看不出来是农业开发区,实现了产城一体化,都市现代农业全域覆盖。通过规模化解决了农民就业的问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同时要重视国际化

2013年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开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因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才是科技园区的生命力所在。一个案例是山东的临沭县,它属于临沂市,该县拥有金正大和史丹利两家化肥巨头,其中,金正大目前产值已经突破了100个亿,近期目标是奔向1000个亿。一个县拥有两个上市公司,这个地方的优势是巨大的。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联合中国农科院一起申报某项国家肥料工程技术中心,金正大联合了山东农大申请项目,后来该中心最终落户金正大。大学和科研机构居然竞争不过一个企业!但细想之下,这是正确的,因为创新一定在企业。

此外,生产要素集聚的国际化也很重要。现在农业科技园区大多采用的是国内的技术,例如国内的生态农业往往都要建沼气,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到现在的上千平米的沼气工程,虽然在技术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采用一些国际先进技术,就完全不需要占用如此大的空间与成本,可以很好的解决废弃物处理循环等问题。

众所周知,其中有机畜牧产品在有机行业中是最难做的。以唐山某奶牛场为例,每头牛都要有一个“小别墅”,隔离、保温、保湿等各种高技术做的很到位。但是看一看它的“有机”构成就知道国际化的重要:其牛舍控温控湿设备从俄罗斯进口,畜禽粪便固液分离设备用的是美国产品,畜禽粪便处理用的是荷兰的设备,牧草则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这完全打破了过去畜禽粪便的处理和有机牧草的供给问题,而这个奶牛场就是金典有机奶的重要基地。这不禁要引发我们思考,园区科技是否一定要用国产技术?

结论和建议

首先,必须发挥企业在园区的创新主体作用,这是大学等科研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必须体现出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政府要有序引导和整体布局。各园区要避免产业同质化,一定要走差异化、特质化道路;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四类主体,应挖掘和释放他们的潜力,提高地方要素的活跃程度。

再次,园区发展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即不能一味赔钱,依赖政府补贴,这点要在园区规划里清楚地体现。园区的评审也要出新,生命力不足和事实上僵死的,可以淘汰。

最后,无论是国家级或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笔者认为顶层设计很重要。顶层设计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省级、地市级。只有有了顶层设计,才能避免片面、盲目地发展,乃至一条路走到黑。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周蓉根据作者在“创新五方谈”论坛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城镇化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2
园区的开放样本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3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06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14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