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尝试

2014-03-04 16:30王寿福
中国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心理情感

王寿福

中学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时期也处于学生的青春期,是塑造性格和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中学生群体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成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多所高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咨询室来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可以依赖于语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穿插一些心理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培养的过程,教材中蕴含着生动的心理教育案例,心理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意识地将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谈谈渗透心理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阅读渗透

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先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课本注释、参考资料、小组讨论和请教老师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疑难句子。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着翻译,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然后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包括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写作特点等。通过在预习过程中的层层理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喜悦,并在逐步的推进中深入地把握整篇文章。自主学习达到的认知是充实而喜悦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外界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心理活动的产生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通过对外界事物正确的认知,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满足了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心理认知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二、背景渗透

每次学习一篇新课文,不仅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还需要对作者的身份、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做全面的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全面了解文章的背景内容,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查阅和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看似简单,但它也是心理认知的过程。教师可以先用具有趣味性的导语引入,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理认知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进入到所需意境中去,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知人论世”的背景了解不失为帮助学生认知和激励学生求知的最佳方式。其实,无论阅读还是了解背景,都不仅仅是心理认知过程,这其中也包含着情感的渗透。认知的获得伴随着情感的满足,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两个过程实现的同时也孕育着意志过程的展开,因为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意志的培养是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意志过程的实施也会加深认知、强化情感。

三、主题渗透

主题渗透是心理认知和情感深化的过程。主题是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它是在对文字符号认知的基础上对情感过程的再一次深化。要对一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就必须认真分析文字的深层含义,分析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形象。语文教学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注重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心理分析往往可以窥探出这个形象的深层含义。例如通过对烛之武心理活动的分析,我们明白了他是一个在国家危难关头,抛弃个人情感,以国家为己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英雄,这样一位英雄形象的树立对学生的触动是极为深刻的,将在他们的心中产生波澜。因此,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心理教育的很好的案例,分析作品的主题自然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人物渗透

人物渗透的过程主要是心理的认知形成和情感产生的过程。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更能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一心向善,通过认知,在情感中与优秀人物产生共鸣,对学生有极大的教育作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写了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有才识并且能够知人善任的郑国大夫佚之狐,既虚心纳谏又能屈身自责的郑国国君郑伯,早年怀才不遇、国家面临危难却以身报国的郑国公族大夫烛之武,深谋远虑、有政治家头脑的秦国国君秦穆公,以及大仁大义、当机立断的晋国国君晋文公。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们性格中的坚强、勇敢、有勇有谋、深谋远虑、及时反省和大仁大义这些优秀品质会感染每一位学生;将他们的人格魅力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心理启示

烛之武以非凡的外交才能迫使秦伯退兵,实际上,烛之武是打了一场漂亮而不露痕迹的心理战,摸准对方的心理脉搏,找准对方的要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心理上使对方折服。烛之武连续用了两种心理战术:一是为对方打算,烛之武连夜偷出郑城见到秦伯,却不提救郑之目的,反而先放了一颗烟幕弹“郑既知亡矣”,然后站在秦国的角度对其局势进行分析,分析了晋国扩张的本质和秦国的危机,使秦伯对烛之武大悦;二是巧施攻心术,烛之武先忧对方之忧,说理透辟,步步深入,层层逼近,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句句打动对方。烛之武的成功,就是心理战的成功,他对国家间的关系和形势有着准确的认知,这种准确的认知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爱国之情,使他能放下个人恩怨而从国家大局出发,承担起救亡的重任,成为郑国的民族英雄,他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出使秦军,在心理教育中可以归结为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即意志过程,正是有着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加上对敌我关系的分析掌握,才能将自己坚强的意志转化为行动,使自己的认知、情感进而转化为期望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时,教师既要注重对他的心理分析,也要重点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烛之武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能够产生震撼的力量,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从而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向正确的方向引导。通过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国家、坚毅勇敢的精神,使学生明白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鼓励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向上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心理情感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情感
台上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心理小测试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