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莲
首批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阮美好及东莞市小语学科带头人廖军曾到我校分别与我校两位语文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廖军老师讲授的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凡卡》,阮美好老师讲授的课文是肖复兴的《花边饺子里的爱》。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之后,我们整个语文科组都发出感叹:“听名师的课,与其说是在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享受。”感叹之余,大家都深感疑惑:为什么同是一线教师,我们同名师的差距那么大呢?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我们的文化底蕴浅薄。对于这个结论,我产生了怀疑:原因仅仅是文化底蕴的差距吗?我静思良久得出的结论是:NO!他们的课堂如此精彩,他们的课堂如此具有魅力,他们的课堂如此高效,我认为关乎多多。
关乎“情”字。阮老师和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共性,都很注重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同喜同忧。母亲包花边饺子时威风凛凛颇有将军风范的精神气,儿子包花边饺子讨得母亲欢心的满足感都写在阮老师的脸上。凡卡跟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在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爷爷的“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和他富有磁性的范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廖老师的配乐朗读把凡卡在鞋店里的悲惨凄凉境况充分展现出来,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种情绪的感染,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更激起了学生对凡卡的痛心。有学生痛心地抑制不住情感,流下了伤心的泪,伤心得无法用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只能摆手示意:“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硬咽。”廖老师就是这样饱含深情地,就是这样游刃有余地把同学们带入凡卡的感情世界里。
关乎“智”字。面对从未谋面,对其知识水平毫无知晓的学生,把一节课上得如此精彩、如此高效,没有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机智是不可能实现的。阮老师和廖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知道了何谓“教育机智”。当一位男同学读到“昨天晚上我挨(āi)了一顿打”时,廖老师走到同学身边说:“来,小帅哥,我们俩是好朋友,感情好好,你挨着我吧。”游戏玩了之后,廖老师问:“凡卡是挨(āi)着打的吗?”男同学立刻更正为“挨(ái)了一顿打”。就这样一个即兴游戏不但让学生会读,而且理解了其意思。
关乎“责”字。在评课这个环节中,阮老师讲述了她上这节课的心路历程,她的讲述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一丝不苟”,什么叫“精益求精”。为了上好这节同课异构课,她准备了一个多星期,修改了六次教案。试讲之后,学生进行点评,教研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拟定出“课题入手,启发学生理清饺子与爱的关系——抛出问题‘谁爱谁,提纲挈领梳理出两件事——找出过渡段把两件事串联起来——抓关键词体会母慈子孝”的教学思路。来到南雄后,不顾旅途劳累,再次对教案修改至深夜两点,课堂最亮点“时光已逝,但妈妈那 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回旋反复的练习就是备课至深夜改出来的。身为广东省名师,仅仅为了给薄弱山区学生上一节课,就那么认真地对待,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责任心的驱使!是阮老师对山区学生的责任心,是阮老师对山区教师的责任心,是阮老师对“教师”这一称呼的责任心。阮老师的认真执着,是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最佳诠释。
关乎“研”字。廖老师为了挖掘出《凡卡》一课的魂,在阅读原著的同时,还研究了契诃夫的其他著作。他在研究中总结出契诃夫非常注重细节描写,而《凡卡》一文是细节描写的典范。“细节描写”就是《凡卡》一课的魂,魂拎出来了,主线出来了,廖老师就抓住细节描写选取“信”和“忆”的部分进行讲解,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就被廖老师这样驾轻就熟地完成了。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而我要说廖老师是“功夫在研究中”。
如果说阮老师和廖老师的教育情感、教育机智是他们教学水平高的表现,那么他们的责任心和研究精神就是他们严谨教学态度的体现。接近名师,走近名师,让我发现了差距,让我明白了不足,更让我明白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