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峰+李坤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其价值的发挥与国家需要的契合度。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众多,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如何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特点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竞争中的主要资本。普及大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及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从教育自身具有的规律性出发,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教育中,只有明确本国及世界其他体制的发展历史,明确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才能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大方向下正确定位个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教育,首先要从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的特点着手。
1.个人发展重于社会需求
大学生作为国民结构中学历较高的层次,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其他社会群体也较高,有较高的自我期望,而对自身的发展较为看中,从各大人才招聘市场就可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更青睐于东部发达地区,但是西部及边远地区却因为人才的缺乏发展缓慢。
2.自身个性大于团队精神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个性张扬的一面,在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主观感受,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部分大学生意识到必须有自我特色,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是否被接纳,自我在群体中的地位。从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的社会是集体竞争大于个人竞争,缺乏合作精神与能力将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注重知识能力,忽视政治理论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相比基础教育更有实用性。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与将来走上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相比基础教育更接近。这都使得大学生对知识能力的习得与培养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同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对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突出的表现包括不认真学习“两课”,认为学校开设“两课”教育没有意义。
二、网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覆盖面及被接受的程度已经超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媒介,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手段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多以网络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网络载体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网络上不健康的文化极易侵蚀人们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捷足先登,先入为主,占领自己的网络文化阵地,趋利避害,才能尽量减少消极文化对学生思想的腐蚀作用。在校大学生有近“90.2%的是网民,并且平均每周上网至少1小时”,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是一个普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好这一资源,实现积极的引领。
如何结合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
1.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除了学校普遍开展的“两课”外,可以运用网络环境资源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云计算的超大容量,为学生构建包括有意义的电影、电视、图像、文字等材料,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学习与政治经济有关的内容,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探讨
可以探索出以课堂教育为主,以远程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3G时代给沟通和交流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搭建远程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校级微博,发布可供学生课下探讨的观点,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够参与其中,有利于监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控
在web2.0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在网络中,人人都可能成为大众发言人。而中国的言论自由的实施也越来越落到实处,但是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没有经过证实的,虚假的言论也充斥着网络,有些言论过于丑化社会,不利于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有关监督部门完善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信息。
2.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网络环境是开放的,访问具有随意性,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有消极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访问网络时的道德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力度,使大学生明白网络中触犯法律的行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危害。最终使大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上网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琼斌. 学生网络交往的德育渗透[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5):121-123.
[2]周彬,杜桂萍. 网络环境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2(6):659-660.
[3]宫志来.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 改革与开放,2011,11(6):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