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因素。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群体价值、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必要养分。因此,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传统文化继承、延续、创新、发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大学生寻找到思想的故乡和家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1]党对青年寄予了高度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大学生身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须坚定信念、明确志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独立奋斗的勇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观念正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客观需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的全面提高。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环境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问题,如: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等。本文摒除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正本清源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旨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魅力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益盛行,此时,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代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沉溺于灯红酒绿,抵挡不住各种诱惑。防止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作为抗击物质主义的主阵地。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大学生对金钱物质利益的追求转化为道德精神的追求,在实践中再将这种道德精神追求转为实际的社会行为,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重塑道德标准,大学生们如果缺乏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就容易失去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动力,走向平庸和沉沦。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道德的根本性地位,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勇、和)凝炼了传统文化中道德性的核心要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古代道德核心要求,并赋予时代的内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仁”即仁者爱人,爱黎民百姓,爱天下苍生,孕育大学生的博爱精神和善良品性;“忠”者,忠于国家,至死不渝,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信”者“言必行”,“行必果”,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格;“礼”者,尊师重道,以礼待人,提高大学生精神风貌;“孝”者,百善孝为先,培育大学生感恩之心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从中华传统道德宝库中汲取营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可以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从而建立大学生效法的道德准则,将道德理性作为大学生的心灵支柱,使大学生在人生中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
张载的横梁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了千百年来中华学子的梦想,其中“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我们祖先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情韵婉转的《诗经》,有辗转悱恻的《汉乐府》,有波澜壮阔的唐代诗歌,有慷慨豪迈的宋代词章,还有吐纳天地的四大名著;中国书法讲究刚柔并济,方圆适度,以流动的线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与诗的结合,开辟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充实与空灵的意境。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爱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的祖先通过终生实践和感悟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例如《离骚》是屈原崇高灵魂的自传,《史记》是司马迁正直品质的真实写照,《满江红》是岳飞爱国精神的绝唱,《正气歌》是文天祥执著信念的壮烈宣言。《红楼梦》、《资治通鉴》这些都是先贤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高尚灵魂创作的宝贵结晶。李白浪漫的诗风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其超然独立不屈权贵的高尚人格。苏轼豪迈的词风例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耀着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公的思想光辉,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其兢兢业业、忘我无悔的精神。大学生在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先贤们的精神世界,使先贤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不断砥砺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和灵魂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志向和才干,是青年人得以翔之高远的人生双翼。人只要有了志向,即使再清贫,也不觉得苦和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多少仁人志士以各种形式实践着自己的信仰和志向,有人以死明志,有人择生明志。忠君爱国的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抗敌入侵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表其不屈不挠之心;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以表其誓死报国之志,司马迁备受折磨却发愤著书;苏武历尽苦难却保持气节。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志存高远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志向、操守和人格修炼,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个人品格的修炼。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儒家讲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的品节和坚定的志向。[3]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仍要教导青年学生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发愤图强、乐而忘忧、积极向上。在大学思想教育中注重志向和高尚品格的培养,志向和品格比成绩更为重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着手,使大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力量,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以全面提升。通过文学典籍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毅力,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树立的志向要远大,但不可不切实际,“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要宏观但不可好高骛远、纸上谈兵,应把远大志向体现在具体工作上,立足本职工作和实际情况。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投身工作而打稳根基。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勤奋学习而成才,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汗牛充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立志与勤学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有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学,才能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古人云: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途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不乏勤学的典范,名人警句亦是浩若繁星:“勤于学,荒于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代的苏秦、匡衡,到近代的周恩来、鲁迅,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学”这一优良传统。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一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持续学习的志向,从思想上解决不愿学、不想学的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明确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人的学习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邓小平同志指出“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江泽民中指出:“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4]胡锦涛指出:“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5]习近平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6]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了青年人学习的重要性:“青年人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二是帮助大学生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哲学、社会科学、工学、文学都要广泛涉猎,达到学科互通。如果不学习,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即便有着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也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本领,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三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不会学的问题。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途径,在读书学习中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发挥现代科技成果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开放性。另外,更应该重视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勤学品质的同时,更应教育大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成长,用实践检验理论。许多大学生抱怨很忙很累,没有时间学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其实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有勤学的意识、好学的品德、巧学的方法。
礼貌是一个人行为修养的体现,是其语言动作的具体表现。礼是内容,貌是表现。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便十分重视礼仪:从国家制度、等级秩序、典章仪式,到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礼”包含了恭、宽、信、敏、惠、忠、敬、谦、让、诚等内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礼”的良好体现,不仅为中华民族铸造了“中华魂”,更为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形”。[7]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礼仪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课。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根本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提高公民循法守礼的意识和培养尊重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可塑性极强,是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青年人一定要注重思想磨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修养、有品位、有内涵、有人格魅力的人,修德知礼十分重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以较高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礼仪典范。在教育中,从宏观把握、从细处着手,提出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要求,使大学生学礼、知礼、守礼、用礼,争做文明大学生。开设必要的礼仪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通过应聘材料、仪表、着装、语言、举止等展示自己的礼仪文明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赢得招聘单位和招聘人员的赞赏,进而使大学生掌握进入社会交往中所必备的技能和规范,使其能够更好地沟通共处,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星辰不分昼夜永恒运动,人应效法天道,积极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去拼搏奋斗,积极进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孔子游说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到文天祥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坚定,到为周恩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再到为革命事业而不辞辛劳的焦裕禄。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不正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最好展现吗?
我们党一贯坚持以拼搏和坚持的态度对待革命事业,而大学生作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更应以朝气和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在奋斗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去疏解、以向上的态度去克服,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汪洙写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展现出年轻人应有的自信和勇气,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事业、生活上的挫折时,却表现出了气馁和妥协,这是不利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一名大学生面对求职之路的挫折便灰心丧气,当面对考试失利便一蹶不振,当面对生活环境中的困难便一筹莫展,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心智成长,长远看来更不利于我国人才体系的健全,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强大。大学生只有从思想上树立奋斗的信念,自强更要“不息”,持之以恒,水滴石穿,通过努力和拼搏去实践,不灰心、不气馁,要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不惧险、不怕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直面奋斗路上的种种挫折与挑战,最终到达成功彼岸。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其思维宽度越来越广,环境对其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为大学生坚定其奋斗不息的意志、强化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课题。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调动青年人的朝气和激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去奋斗去进取,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远大的奋斗目标,做一个有益于集体、国家、人民的人,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面对挫折、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于直面人生的困难。
言传身教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最先提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至今对我国教育仍具有巨大影响,该思想强调教师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道德品貌,以高尚的品行向学生示范,以真诚的态度熏染学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行品德和行为教育。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先以生动的教学和平时的熏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技能,后对其进行启发,实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它从人的智力、理解能力、性格等方面出发,根据每个人的特质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知识能够更为顺畅地被学生认同和接收。
思想教育并非一日之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形成发愤图强、乐而忘忧、忠孝仁义的美好品行,这是需要长时间教育和熏陶的。青年人的可塑性极强,在其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不断施以教育,能够对其一生起到重大影响。孔子和孟子均认为德育应循序渐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其进锐者,其退速”。这些思想可归结为思想教育的根本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循序渐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那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让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性降低的问题。因此,在对传统思想教育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在对先进科技文化成果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始终保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科技专业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如:数学专业课中可引入数学学科发展史,介绍古人对于数学乃至当今时代发展的贡献,学习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科学钻研的态度;更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手段进行丰富;利用数字媒体、图片影视、动画演示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一些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培训和选修课,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发展与人格培养,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人类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始终保持时代敏锐感、新鲜感。[8]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R].2012-11-08.
[2]孔伟红,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因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徐洪政,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8(4).
[4]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胡锦涛参加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2003-07-25.
[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2013-05-04.
[7]魏耀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J].河西学院学报,2004(1).
[8]才颖.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J].价值工程,201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