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大学生信仰问题

2014-03-03 13:02夏庆波张洪根
关键词:人文精神信仰价值

夏庆波,张洪根

(1.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2.安徽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20 世纪后期,在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等学者的阐释与推动之下,风险社会理论逐步成为一种认知现代社会的新视角。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使得我们也日益置身于这一语境,当代大学生所固有的信仰体系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从风险社会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大学生发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其出路何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各种思想观念竞相激荡,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虚无化与功利化。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来看,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现代风险社会的个体化叙事方式导致了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

社会的个体化是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传统意义的社会是一种“共同体”。按照齐格蒙特·鲍曼的看法,这种社会共同体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意义,因此是我们“一致认可”和“共受同享”的“另一名称”〔1〕。进入现代社会,由于权利意识与资本力量的双重作用,个体开始脱离于共同体的全面控制,社会由此开始了无情的个体分化过程。在乌尔里希·贝克看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所谓的“解放、祛魅与整合”的三重个体化。在现代社会,个体境况更加彻底地委身于劳动市场体系的标准化与制度化,个体化生存是“市场依赖在生活(谋生)的各个角落的延伸……它们在充分发展的市场和劳动市场社会中兴起,很少——如果不是完全没有的话——记得还有传统的支撑方式”〔2〕。

在现代风险社会,人们以劳动资本市场的生存法则取代了传统的义务和支撑关系,换言之,阶级身份、族群文化等意义建构不再成为个体行动的主要指南,人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我认同。在这个个体化社会中,现代风险不仅有数量的增加,而且有性质的变化。可以看到,个体化实质上推崇一种个人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在导致了“与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则相关的传统安全感的丧失”的同时〔2〕,也开启了一个价值与信仰“碎片化”的多元时代。

就中国社会而言,市场经济的转向、消费文化的盛行、商品生产的扩张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消弭了传统的“家国天下”式的集体意识,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个体分化的基本力量。尤其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导致了多元利益主体的急剧形成,这样,价值领域的多元分化开始快速出现。我国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信息网络化的洗礼和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负面倾向。很多大学生以追求个体性的名义,强调对于“是否信仰”以及“信仰什么”的自主选择。结果是,有些大学生依旧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些大学生信仰某种宗教,有些则信仰国外的某种思潮,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3〕。

2.现代风险社会的技术理性逻辑促成了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技术理性的宰制是风险社会的内在逻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理性开始成为衡量世界的新尺度。这种理性一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张扬了人类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也给人类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人口爆炸、核威胁等一系列困境。现代风险社会正是技术理性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正如乌尔里希·贝克等人所说,“我们所面对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那种‘人造风险’,它们来源于科学与技术不受限制的推进”〔4〕。

在现代风险社会,技术理性及其隐含的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凸显了效率优先、物质至上的原则。以这种观念为圭臬,一个商业时代悄然来临,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逐渐大行其道。人们不再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再关注精神世界的信仰和追求,而是沉迷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费。查尔斯·泰勒引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佐证了这一观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就是‘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该断言是指,过去服务于我们的那些可靠的、持久的、总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正在让位给那些堆积在我们周围的快捷的、廉价的、可替换的商品”〔5〕。

中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的改革在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功利主义、消费文化和拜金思潮的泛滥。这种物质化的社会潮流不仅支配了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简言之,功利化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唯一逻辑。许纪霖认为,“市场经济席卷全国,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主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6〕市场经济的功利倾向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随着物欲化的消费主义在社会各阶层获得普遍的认同,许多青年大学生开始追求功利实用和物质享受。王玉华对江苏省八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5%”〔7〕。

3.现代风险社会的不确定特征引发了大学生信仰的虚无化

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知识论特征。长期以来,对普遍必然的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构成了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主线。作为一种理性的形而上学存在者,人类不安于现象世界的变动不拘,他们力图从“多”中寻求“一”,从“意见”中寻求“真理”,从变化中寻求永恒。人类这种对“本原”、“真理”与“终极存在”的确定性追求,其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支撑起了生命的意义天空。

人们曾经相信,科学知识愈益增长,人类则愈能“确定地”把握世界、造福人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带来风险。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正是由人类知识增长创造出来的”〔4〕。

在以“不确定性”为知识特征的现代风险社会,一些人心无所属,存在着焦虑的心理。依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解释,“习以为常的惯例”是人们“本体性安全”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然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打破了个体曾经习以为常的惯例,从而挑战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导致其出现难以承受之“轻”的意义虚无和存在焦虑。“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8〕。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无疑伴随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向往以及共和国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相继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的话,那么市场化大潮的负面效应则造成了部分中国人心灵空间的枯萎和荒芜。杨金华认为:“一切稳定的价值信念变得不确定,一切可靠的价值准则都被动摇。当终极关怀作为一种最高最终的价值目标出现了缺失,传统意义上普遍的价值认定以及价值排序已经越来越难以在人们中间达成共识,精神信仰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我什么都不信仰’或者‘我只信仰我自己’道出了这部分人的虚无主义心态。”〔9〕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意义危机和信仰迷失。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或追逐感官刺激,抛弃精神世界的信仰和追求。赵金飞对浙江省十二所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人是否需要信仰这一问题的回答,有21.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4.8%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还有19.3%的大学生认为什么也不信”〔10〕。

当前,风险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语境。针对风险社会的个体化叙事方式、技术理性逻辑以及不确定特征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应对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和虚无化的倾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应当承认,多元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眼界开阔、知识增长和人格养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在锻造大学生的现代意识、主体精神和权利观念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的价值困惑。由于大学生思想尚未成型,面对现代社会诸多混杂的思潮观念,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倍受考验。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依托,使得社会主流文化遭遇了多元观念的严重侵蚀。

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多元思潮观念的整合,引领青年学生对多元价值作出选择与反思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一般而言,主导价值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参照系统,它是“多”中的“一”,能够统摄、协调多元价值,进而凝聚社会共识,生成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导价值。面对如此多元的世界,我们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包容多样合理价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思潮的引领作用,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同时以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和精神家园,从而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思潮的反思能力,增强其民族精神。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以人文精神消解功利趋向

如前所述,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精神现象,功利文化和消费主义对正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按照功利的原则,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物质领域的丰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人的心灵世界渐显贫困,人文精神日趋匮乏。

相较于以技术理性为指针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即在肯定人们合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彰显人类生命的精神特质和人文关切。质言之,人不仅应有物质的欲求,更需要有精神的关怀。历史表明,任何对物性的片面追求,都将会导致个体的生存异化和社会的整体堕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既是构成每个个体的内在人格尺度,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基本文化尺度。

因此,人文精神的重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实现现代转型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应当塑造一种传承历史、面向未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应成为人类文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他们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还应具备健全的精神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以传统文化应对价值虚无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它标志着崇高价值的放逐。其破坏性在于消解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得人们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信仰也随之阙如。尽管虚无主义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占主流地位,但是其破坏效应仍然不容忽视。事实表明,在虚无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国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存在着“道德失范”和“价值取向迷失”。因此,以传统文化回应以价值“不确定”为特征的虚无主义的挑战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以对理想人格的追寻守护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我们理应以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资源来实现安身立命、心灵净化,从而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和信仰王国。诚然,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吸取西方进步文化养分,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下,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背景下,高校理应肩负起发展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①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对虚无主义的侵蚀。

总之,尽管风险理论还须完善,中国在何种程度涉入风险社会的问题也还有待进一步厘清,然而,风险社会理论仍为我们重新检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 月26 日第1 版。

〔1〕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序言)〔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2.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0,156.

〔3〕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

〔4〕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 —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和美学〔M〕.赵文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119,235.

〔5〕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 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7 -8.

〔6〕许纪霖. 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J〕. 天涯,2007,(1):166.

〔7〕王玉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6):123.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9.

〔9〕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122.

〔10〕赵金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浙江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8 -139.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信仰价值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