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领导方法与思想品格

2014-03-03 10:01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王炳林)

领导方法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邓小平的领导方法与思想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理论自觉与大胆实践。邓小平坚定的理论自信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其理论的自信则主要来源于理论自觉。邓小平充分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想有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首先是要学。但是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因为文革期间毛泽东批评过邓小平“不读书,不看报”,很多人就此认为邓小平不读书。其实就邓小平早年无论在欧洲、俄罗斯还是中国,都读了很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曾指出:“读书,关键是精,而不是多”,掌握了精,学习也就扎实了,也就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学完了以后还要细,学了再多,如果不细,特别是马列主义,那就真的没戏了。学生如果学习其他方面知识,比如西方哲学、宗教哲学等,可以学,但不一定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它是我们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立党之本,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所以,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做得很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他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科学,而不是宗教。正是这种信仰使他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仍能保持一种坚定与自信,百折不挠。这是理论自觉的一种品格,而这个品格的获得还与大胆实践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成为孤独的理论家,关键是“要干”。1990 年,邓小平有句话说得铿锵有力,“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因而他是真的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了实践,在大胆实践中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股票能不能搞、市场能不能搞、特区能不能搞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大胆实践中推进,并最终实现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成了邓小平理论。这就是理论自觉与大胆实践。

第二,尊重群众,实事求是。邓小平是非常尊重群众的,他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就是说,共产党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共产党这个组织形式具有生命力,关键是共产党善于组织群众与领导群众。这一点在邓小平改革开放进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众所周知,邓小平在世的时候,并不同意将他的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他明确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做法,而是我将群众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归纳的成果”。直至中共十五大,才开始将这个理论叫做邓小平理论。这一方面体现出邓小平的谦虚,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他是实实在在地将群众经验与群众路线当作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另外,他的群众路线思想还体现在情系民生方面。1978 年,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1992 年,邓小平南巡,为什么有后来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有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邓小平访问朝鲜归来后,在东北转了一圈,他心情很沉重地说,“我们对不起人民,我们在这三十年里究竟为农民做了些什么事情?”甚至有的人的生活水平还不如解放战争时期,所以他的心情非常沉重。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发展经济,要实现富起来,即使不能全部富起来,也要部分富起来。这就是尊重群众,要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正是这种坚定为民的心推动他不断改革,实现创新。当然,改革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由点到面,渐进性地改革,摸着石头走,实际上,摸着石头走,最能体现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探索规律的原则。

第三,大局意识与战略思维。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具有很强的大局意识。毛泽东在1956 年推荐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时这样评价他,“邓小平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应该说,三个“比较”充分体现出了毛泽东的赞美之情。在实践中,邓小平也确实表现出了较强的大局意识,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以牺牲自我来支持中央,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国家各大问题的处理,包括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两个大局思想,还有1989 年以后,他在做政治交代时讲的,“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这是邓小平最鲜明的特色。这种大局意识与他的战略思维与战略意识也是紧密联系的。他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一个宏观的谋划,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特点,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邓小平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在国际方面,从过去强调的革命与战争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并通过对基本国情的认识、经济体制的探索等方面,把握时代主题转换中的机遇。另外,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预见性,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握科技与发展的脉搏,这就是科学预见性,他预见到科技革命的影响。而战略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见性。毛泽东讲,“为着领导,必须预见”。列宁曾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邓小平的很多预言都变成了事实,这就是科学预见。邓小平作为一位注重大局的,注重战略的伟人,并不意味着他只管大局,不顾小节。邓小平是战略家,但战略家也很关注细节,有时细节影响战略、决定成败。比如1989 年,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为了促使中苏关系正常化,又不震动世界,邓小平提出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只握手不拥抱”。其实早在半年前,也就是1988 年10 月,邓小平办公室秘书就曾给李鹏总理办公室秘书打电话,要讨论首脑会晤的礼节细节,为首脑会晤礼节定个基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传递出错误信息,不走老路。为了这样一个大局,邓小平关注细节,就此而言,邓小平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战略家。

第四,辩证思维与思想解放。就辩证思维而言,邓小平身上有着鲜明的例子。当年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是按辩证法办事的大师,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指出按照邓小平的“照辩证法办事”。事实上,很多事例都体现了邓小平的这种辩证思维。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客观评价。“文革”以后,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既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犯错。事实上这是非常难的。承认了毛泽东犯错,还能否坚持毛泽东思想?若不承认毛泽东错误,不承认文革错误,那应该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所以,立场选择就显得非常艰难。当年华国锋既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又不敢承认毛泽东犯错,因而没有使该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邓小平就拥有这样的勇气,他既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又要指出毛泽东犯错,他顶住各种压力,包括部分领导的质疑,运用辩证思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毛泽东个人的错误并不能归结到毛泽东思想之中。另外,邓小平也提出“一国两制”、“两手抓”等方针,这些都是辩证思维的体现。“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也引起了争议,因为“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提出的,而事实上,台湾问题仍是一片空白,反而解决了香港问题。1982 年,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在谈及香港时,态度很强硬,以南京条约强调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邓小平则表示,“我们从未承认过南京条约”。之后,邓小平将“一国两制”构想应用到香港问题,1984年12 月,双方达成了一致。撒切尔夫人高度赞赏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方针。当时邓小平正在学习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他说,“我们一直在应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种思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作为各党校、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必修课,加以深入学习。

第五,注重制度与身体力行。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全局性与稳定性。但是现在也在反思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我们国家对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的贯彻还面临这么多问题?有了制度如何执行,如何落地?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领导们能不能身体力行,包括领导干部们的守法意识和能力。只有领导干部真正贯彻好了制度,我们的制度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所以,从邓小平这个典范来看,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实意义深远。但是,光有一个治理体系还不行,没有治理能力,没有领导干部们身体力行,再好的制度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邓小平给予他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强调了用制度解决好问题,例如,在用制度解决换届问题方面,我们国家的退休制、任期制与年龄制有机结合,有效保障了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第六,邓小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乐观豁达,坚忍不拔。他这样的性格也得益于理论的自信,得益于乐观的心态,相信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会过去,尤其是能够正确地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这也是他之所以健康与长寿的原因。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