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局秘书长 杨金海)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代表。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他就奔赴法国、俄国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力学习、研究、宣传并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长期在党中央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和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建国后不久,他负责中央书记处工作,对党的理论建设工作仍然十分重视。上世纪60 年代初,为了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传播到世界,他亲自批示成立了中央文献翻译部,并将其:作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的一个内设机构。这样中央编译局的职能就扩大了很多,不仅要向国内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要向世界翻译介绍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中央编译局的老前辈,更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所做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信仰永远值得学习和景仰。
因此,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特别是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文明观研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形态,当前所取得的每一思想成果几乎都可以从邓小平理论中找到思想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当今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大潮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每当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时,重温邓小平有关思想,总能够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常学常新,研究邓小平理论永无止境。
当前,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前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前人的思想,特别是要学习研究邓小平有关思想。这样,才能弄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关思想的来龙去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伟大复兴的目标。可以预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然而,也应当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时间的压缩必然使得各种社会矛盾空前集中,西方社会曾经有过的现代化弊病,也不断以压缩的方式在中国社会重演。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思想颓废、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尽快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将会严重受阻,甚至发生逆转,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当今中国,第一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精神懈怠。不仅不少社会成员是这样,不少共产党员和干部也是如此。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理想信念的缺失,表现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善恶颠倒等。例如,一些历来为人们所鞭笞的对象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电视台的节目,包括比阔、比美、自夸、自大、拼爹、啃老、卖弄风情、非婚生子等等,不一而足。一句话,传统的优秀价值正在崩落,而新的价值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历史转折关头,这不禁使人想起尼采曾经所处的西方社会的那个资本主义疯狂发展的年代。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的社会主义文明观,深刻反省和批判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旧的资本主义文明观。
旧的资本主义文明观是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今天已经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文明观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过分强调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由此,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生命属性,忽视人的社会伦理属性,大力张扬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斗争哲学。资本主义文明观曾经极大地解放了人的自然欲望,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异化现象。今天所看到的很多不合理现象,都跟这种日益落后的资本主义文明观联系在一起。比如,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可以丢掉做人的基本价值;为了追求自我利益,可以抛弃父母亲情;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可以损害社会的公正;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等等。总之,旧的资本主义文明观已经走到了尽头,时代呼唤新文明观出场。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为我们建构新文明观提供了唯一正确的方向。这种社会主义文明观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明观。这种新文明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辨证性地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78 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纠正了在很长时期内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的错误倾向。正是这一决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空前积极性。但是,随即也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1979 年夏,邓小平同志指导起草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 周年讲话文稿就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思想。1979 年10 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明确要求,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针对一些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他严肃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他大声疾呼,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邓小平同志还在不同场合,对“两个文明”建设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使这一思想不断得到丰富。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的两个轮子。物质文明建设是驱动轮,精神文明建设是方向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特别是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歪风邪气就会甚嚣尘上,我们的事业就面临风险,就经受挫折。
面对未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不仅对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建构当今人类的新型文明观也有重大价值。综观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所奉行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旧的价值观已经日薄西山,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开拓创新、公平正义、和谐友爱等新的价值观正如壮丽的朝阳,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必将以蓬勃的生命力,磅礡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