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峻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钱学森人天观科学思想研究三十周年纪
叶 峻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在钱老的直接部署与亲切指导下,中国的人天观研究走过了30年的学术历程;其间,举行了8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成果310余份,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今天的人天观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正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谐构建、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钱学森;人天观研究;人体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直接部署与亲切指导下,我国的人天观研究自1983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学术历程。现在,我们回顾与总结我国人天观研究30年的成功经验和学术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科学使命之召唤。由此,我们不仅倍感荣幸且欣然,同时更觉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总结我国人天观研究的历史发展和丰硕成果,而且还将共商与规划我国人天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以此实际行动隆重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2周年。
为此,本文拟就我国人天观研究30年不渝的求索,我国人天观研究30年的初步成果,我国人天观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发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小结与探讨如下。
我国人天观研究的30年,是不平凡也不平静的30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人天观研究历程,既有过高潮迭起的年代,也曾经历低谷延宕的岁月。例如,在1990年,当我们举行全国第二届人天观学术讨论会时,竟有11个学术部门或单位与我们一同联合发起开会,并且还迎来了全国各地135位代表齐聚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热烈而畅快地研讨了人天观的方方面面[1]。不仅如此,我们还请到了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省科协主席、国际著名生物力学家康振黄教授(博导),以及包括四川大学、四川社科院、省委党校、省科协、省社科联等十几个学术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光临大会,康振黄更是亲自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词。然而, 2005年当我们在烟台大学举行全国第四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的时候,除了挂靠单位以外,几乎就没有联合发起开会的单位,并且也仅仅迎接到全国的38位代表与会;与此同时,我们还直接遭到了一些人竟把人体科学和人天观当成“伪科学”的无理质疑与无端责难的重重压力。面对当时国内的环境和压力,我们毫无退缩且自强不息,并在学会挂靠单位烟台大学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第四届研讨会依然开得隆重、顺利与成功:四天的学术会议,在研讨人天观的科学内涵与哲学规范的基础上,尤其着重讨论了人天观研究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由此开拓了人天观与社会现实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系列,从而圆满地实现和完成了会议预期的目标与任务,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学术影响。正因为如此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山西大学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学刊[3]、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动态》杂志[4]等海内外知名的学术期刊,都对我们这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会议及时作出了反映与报导。不仅如此,研讨会还向钱老发出了致敬信;并且在总会(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的指导与支持下——正是在这届研讨会上——在原全国人天观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我们还正式成立了中国人天观研究会,以利于我国人天观研究更进一步地开展下去。
正是在钱老人体科学和人天观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和作用,由此满怀笃志科学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从而矢志不渝地求索着与研究着人天观:诸如人天观的概念内涵研究;人天观的学科理论研究;人天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天观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天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天观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人天观与科学发展、和谐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等等,我们都努力地涉猎了,也认真地研讨即求索了,并且公开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出版发行了一些学术著作,由此也就在人类文化科学的历史上,留下了我们人天观研究的足迹与印记,以便于当今与后代的志士仁人们,能够沿着我们所走过的路径,继续不断地将人天观深入研究下去。
以上求索与研究始终秉持的正确方向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既是我们坚持人天观研究30年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深入研究人天观的珍贵遗产。对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同时亦须切实记取。有关其求索与研究的具体情况与详细内容,请参阅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且由学会赠送的《人天观研究》学术专集的相关学术论文[5],在此就无庸赘述了。
30年来,我国人天观的研究,先后开展并完成了三个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研究,由此取得了三项最终研究成果:《人天观初探》[6];《超级潜能——特异思维研究》[7];《社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8];2013年荟萃30年的研究成果,我们又编著出版了《人天观研究》学术专集[5]。以上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欢迎与好评,所以哲学界、科学界和社科界的一些老前辈与老专家,他们或以题辞的方式,或以书介、书评等方式,对于上述研究著作,都给予了多方面的评介与传扬,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学术影响。
不仅如此,我们也先后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约计85篇),以向我国学术理论界汇报我们研讨人天观的初步体会与心得。刊发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的人天观论文,按其论述的范畴或者角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综合类、专业类、分维类等几种论文类型。
1.综合类学术论文(约13篇)。此为从总体或全局,综合论述与探讨人天观的学术论文。例如:
(1)《人体科学、人天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兰州:《科学·经济·社会》学刊1993年第1期发表;北京:《自然辩证法》月刊1993年第5期转载;
(2)《人天观的科学方法论》,成都:《大自然探索》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北京《自然辩证法》月刊1989年第10期转载;
(3)《关于人天依存的科学考察及哲学思考》,太原:《晋阳学刊》1999年第2期发表;北京:《新华文摘》杂志1999年第9期转载;
(4)《关于人天依存的哲学理论思维》,《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发表;上海:《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2003年第6期摘编;
(5)《我国人天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钱学森人天观科学思想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发表;北京:《自然辩证法》月刊2006年第10期转载;
(6)《关于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北京:《思维科学通讯》季刊2006年第1期,宜州:《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先后发表;
……
2.专业类学术论文(约25篇)。此为从不同的学科或技术,专业论述与探讨人天观的学术论文。例如:
(1)《人天观:人体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哲学》,《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发表;北京:《新华文摘》杂志1997年第12期转载;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人天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2012年第5期发表;
(3)《自组织的宇宙和天人观》,北京:《潜科学》杂志1994年第4期发表;
(4)《<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人天观》,成都:《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发表;
(5)《煤电转化过程的集成优化与人天观》,北京:《洁净煤技术》杂志2007年第4期发表;
(6)《土壤微量元素变化与黄淮海平原文明变迁的人天观思考》,上海:《史林》杂志2006年第3期发表;
……
3.分维类学术论文(约47篇)。此为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或方面,分维论述与探讨人天观的学术论文。例如:
(1)《协同发展论与人天相依存》,烟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发表;北京:《新华文摘》杂志2010年第19期摘编;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人天观研究思路》,北京:《潜科学》杂志1994年第4期发表;
(3)《人天依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兴衰》,《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发表;
(4)《关于人天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哈尔滨:《北方论丛》学刊1988年第2期发表;北京:《自然辩证法》月刊1988年第7期转载;
(5)《从古代的“天人学”到现代的“人天观”》,鄂州:《人天科学研究》杂志1993年第5期,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先后发表;
(6)《从人体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发表;北京:《新兴学科》季刊1995年第4期和《自然辩证法》月刊1995年第11期同时转载;
……
以上这些人天观研究的学术论文,颇受学界与传媒的欢迎和好评,所以不少论文已被权威信息期刊如《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的相关月刊或季刊等所转载或摘编;甚至也有一篇论文竟被两个信息期刊同时转载的情形[9],从而获得了积极的学术评价,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国人天观研究30年来所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其科研项目、研究著述和学术论文的具体情况与详细内容,请参阅《人天观研究》一书的相关论文[5],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了。
在我国人天观研究30年学术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先后举行了八届人天观学术研讨会(三届省级会议加五届全国会议),其中包括在昆明成功举行的“全国第五届人天观学术研讨会暨三十周年纪庆会”。
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由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世界低碳环保联盟总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北京伟业发展基金会、烟台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中国人天观研究会等共同联合发起,在云南昆明大自然风情园举行的这届人天观研讨纪庆会议,迎来了全国各省、市的74位代表与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5篇,学术著作8本,可谓是我国人天观研究30周年学术成果的一次盛大检阅和集中展示。同样令人欣慰的是,除上述联合发起开会的单位与组织派出代表或发来贺信外,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临床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台湾大学等单位与组织的嘉宾,也一同光临大会,热情致贺并参与研讨。由此这届学术会议从开幕式到大会交流,再从分会交流到闭幕式,始终都充满了喜庆奋进的祥和气氛和密集交流的学术氛围。
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天观研究的指导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人天观研究的学术渊源,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天观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当代人天观研究务必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且做出应有的贡献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由此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顺利完成和达到了预期的任务与目的。正因为如此,“全国第五届人天观学术研讨会暨三十周年纪庆会”已成为我国人天观研究承上启下和面向未来的一次重要盛会。
关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并深化我国的人天观研究,学会上下现已形成了以下三个战略性的思考与共识。
(一)继续坚持人天观的基础理论研究
人天观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其基本概念研究,科学内容研究,学科理论研究,人天观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天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天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等基础理论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研究下去。
1990年6月28日,钱老在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首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时就曾经说过:“最近看到四川叶峻同志主编的《人天观初探》我认为,要建立人体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人天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20余年前我们撰著出版的《人天观初探》一书,只不过是初创了人天观研究的一个框架或草案而已;而今天我们所编著出版的《人天观研究》专集,也不过是对人天观研究框架或草案的继续与深化罢了。为了真正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天观——人体科学的哲学,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人天观的基础理论问题,丝毫也不能放松或懈怠。
(二)着力开展人天观与社会现实研究
人天观的科学研究与进一步发展,应当也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努力为社会发展服务并且做出应有的贡献:
1.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应当加强研究人天依存对于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这是因为,“人天观研究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332-333
2.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应当着力研究人天依存对于构建和谐、建设小康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早在2005年的全国第四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人与自然即人天关系的和谐依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人与自然亦即人天关系紧密相连而且应当协同发展。不言而喻,人天关系的和谐依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加强人天观的科学研究,无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5]332-233
3.为适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现实需要,还应当深入研究人天依存对于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等等,由此开拓并实现人天观与社会现实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系列的转变与落实。
(三)筹备建立学会下属的几个专委会
自2005年全国第四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研讨会开始酝酿,到2011年学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进一步酝酿研究,2013年当我们举行全国第五届人天观学术研讨会暨三十周年纪庆会的时候,学会上下已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家都认识到学会筹建几个专业委员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学会要筹建的几个专委会如下:
(1)人天观与科学发展观专业委员会(简称“科学发展委员会”);
(2)人天观与和谐社会构建专业委员会(简称“和谐构建委员会”);
(3)人天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生态文明委员会”);
(4)人天观与科技文化发展专业委员会(简称“科技文化委员会”);
(5)道学文化与人天观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道学人天观委员会”);
(6)人天观与人天科学实验专业委员会(简称“人天科学委员会”);
(7)人天观研究学术基金委员会(简称“人天观基金委员会”)。
大家迫切期望,在今后的一至两三年内,能将学会下属的这几个专委会尽快建立起来,并且积极地开展工作与活动,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天观研究的深入发展。令我们感到欣慰与鼓舞的是,上述几个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与继续坚持人天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着力开展人天观与社会现实研究,都是完全吻合与一致的。所以我们满怀期待并且坚信,学会这几个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必将大力推进我国人天观研究进一步地深入发展,同时也定将加强我们学会的学科建设和组织基础。
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并在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深入开展人天观的科学研究,以便迎接我国人天观研究40周年(2023年)的来临和人天观研究逾半个世纪(2033年)的发展,而矢志不渝地继往开来,锐意进取!
[1] 郁良俊.全国第二届人天观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1,(1):125-126.
[2] 叶 峻.我国人天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4-59.
[3] 叶 峻.全国第四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纪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107.
[4] 叶 峻.全国第四届人天观与发展观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J].哲学动态,2006,(2):6.
[5] 叶 峻,等.人天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2-333.
[6] 叶 峻,等.人天观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7] 叶 峻,等.超级潜能——特异思维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8] 叶 峻,等.社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9] 叶 峻.从人体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J]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57-62.
[10] 钱学森.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自然杂志,1991(1):3-8.
(责任编辑:司国安)
TheThirtiethAnniversaryoftheQianXuesen′sAnthropicPrinciple
YE Jun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China)
Under the direct deployment and cordial guidance of Qian Xuesen, the research of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its academic course of three decades. Eight academic conferences have been held, with more than 310 interflow results obtained. More than 80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over ten publications have been put out. While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by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bsorbing the results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s research on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is closely united with social practice,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harmonic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to-do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modern China.
Qian Xuesen; anthropic principle; three decades; research; development
2013-11-25
叶 峻(1939- ),男,四川渠县人,烟台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人天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天观研究会理事长。
NO31:K826.1
A
1008-245X(2014)01-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