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洁,陆 昕,李树茁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小流域治理后农户福利变化与差异的研究
——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黎 洁,陆 昕,李树茁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在2013年3月入户调查、获取陕西省安康市白河、旬阳等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区506个样本农户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对应分析模型,分析了小流域治理前后农户的经济福利、农户对项目的评价以及农户家庭特征、小流域治理参与程度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福利方面,小流域治理后,农户的农业收入、非农收入以及家庭支出都有所增长;大多数农户对小流域治理持肯定态度,认为小流域治理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小流域治理项目减少了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缓解了水土流失状况;进而从家庭特征和参与小流域治理情况区分了样本农户的个体差异,发现非农收入对提高当地农户家庭年收入和支出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支出关系密切,被调查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情况与农户经济福利状况关系密切等。
小流域治理;农户福利;水土流失治理;环境保护;描述性统计;对应分析模型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0%,同时,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并探索相应的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明确提出并大规模全面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全国已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3.8万多条,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92万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1 533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580万hm2,经果林100万hm2,种草86.7万h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4 900多座,修建了长达数10万公里的乡村道路和田间道路,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
小流域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集水单元。我国把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定义为小流域[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流域内土壤、山地、水资源、光、热、气、肥的合理利用,对农林牧统一规划并加以科学管理方法,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及其他环境保护的目的[3]。小流域治理工程和植物措施并重,具体措施有坡地退耕还林、坡耕地改造、低产田改造、发展林果业、建设生态防护林、封禁治理、修建蓄水池、修筑堤坝、沟道削坡等[3-4]。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多位于我国偏远落后地区。此项目旨在减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它是与在流域内生产和生活的农户的生计活动密切相关的,并且小流域治理措施从设计到执行都强调农户的参与。因此,采用农户视角对小流域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于科学全面评价小流域治理工程效益、确保农户生计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对安康小流域治理与农户生计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小流域治理前后农户福利的变化情况;从家庭特征和参与小流域治理情况两方面区分农户差异,并运用对应分析模型分析农户个体差异与小流域治理后福利变化的关系。
国内研究者从宏观上评价了小流域治理的实施效果。如林积泉构建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来反映小流域治理后环境质量的改善[5];基于小流域治理具有的综合性,多数学者认为评价内容按类型可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8];陈维杰进行了近、远期效益综合分析[9];匡远配通过宏观数据研究了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减贫的关系[10]。此外,有学者对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从效益显著性、 资源与环境可支撑性和系统运行稳定性三个方面评价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是否有效[11]。小流域治理后对农户产生影响较大的是家庭粮食产量、就业结构和经济收入三方面的效益[12]。丁士军从农户的视角研究了云、贵、鄂、渝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中农户的满意情况,并定量分析了农户对项目措施和组织管理的满意度等[13]。
我国的小流域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上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上级主管部门做出决策,下一级主管部门或者科研单位规划设计,村民最后实施完成。在此过程中,村民基本上没有权利参与规划设计,容易造成实施困难、管护不力、防护效果差等现象[14]。当前,我国小流域治理尤其强调农户的参与,而且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项目有助于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和质量[15]。因此,本文在分析小流域治理项目对农户福利影响时,也将着重分析和考虑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的情况、政府对农户的支持与农户经济福利的关系等。
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土保持国家工程区域。安康市10个县(区)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现有大小河流941条。汉江流经安康石泉、汉阴等7个区县。丹江口水库以上汉江流长925公里,其中安康境内340公里,占水源段流长的37%。安康市10县区均在库区控制范围之内,地质情况复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比较频繁。一方面,这种状态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的居住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为确保丹江口库区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放心的水源和减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安康地区大力加强了小流域治理工作。
2007年10月,水利部在安康召开了水土保持工程启动会。在此之后,安康白河县等地实行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均属于“丹治一期工程”;2011-2015 年,“丹治二期工程”将安康10个县均列入治理范围。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组织的安康市小流域治理与农户生计调查。本次调查历时一周,以安康市小流域治理项目区的农户为调查对象,并以调查员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农村入户调查共涉及安康市的4个县(白河、旬阳、汉阴和石泉),8个乡镇,30个行政村。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580份,回收数量为507份,问卷回收率为87.41%,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506份,问卷有效率为99.8%。
(一)安康农户在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经济福利状况
福利通常可被理解为“效用”、“偏好”、“幸福度”、“快乐水平”等不同含义。阿马蒂亚·森提出将功能和能力作为指标来考察福利水平[16]。该理论认为个人的福利不仅在于其所占有的资源及其效用,更取决于个人功能及其能力的集合;并阐述了多维度的福利概念:认为福利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收入,还应该包含食品、住房、健康和心理等因素。经济福利是指社会福利中可直接或间接地与货币尺度挂钩的部分,而传统的福利理论注重的是经济福利,一般以经济收入作为福利的测度元素。以往相关研究对农户经济福利的测度,通常采用了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家庭纯收入以及家庭消费支出等指标[17-19]。
图1 小流域治理前与小流域治理后农户农业收入的对比
图2 小流域治理前与小流域治理后农户非农收入的对比
图3 小流域治理前与小流域治理后农户家庭月支出对比
本文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分析从农户的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家庭消费支出三个方面展开。被调查农户的收入和支出对应于调查前的12个月。首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认为安康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害,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最终体现在农户农业收入的改变*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和养殖收入。。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小流域治理前,当地32.9%农户农业收入在1 000元以下。但在小流域治理后却下降到16.6%;农业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由治理前32.3%大幅增加到治理后48.3%。其次,农户的非农收入主要包括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根据调查,如图2所示,非农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农户比例由治理前47.7%下降到治理后33.2%;家庭非农收入在15 001元至 25 000元、25 001元至35 000元以及35 0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由小流域治理前12.3%、11.2%、14.9%分别上升至治理后的17%、16.4%、20.8%。
图3反应了小流域治理前后被调查农户的家庭月支出分组变化情况。本文调查的家庭生活支出主要包括:食品支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通讯费用等。我们从图3可以看到,小流域治理之后,农户月支出水平低的占比减少,而农户月支出水平高的占比显著增加了。如家庭生活月支出在400元以下、401元至800元、801元至1 200元之间农户比例由小流域治理前14.3%、25.3%、19.8%分别下降至治理后6.2%、14.3%、16.5%;而月支出在1 601元至2 000元、2 0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在治理后明显提高,其中月支出在2 0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由16.1%大幅增长到35.1%。
(二)安康农户对小流域治理生态效益的评价
在以往的研究中,农户非经济福利包括:农户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情况、自然环境和心理状况等。本文根据安康小流域治理的具体状况,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和农户对小流域治理的评价。
1.生态效益。在小流域治理前,被调查农户当地所在河段经常发生洪水。45%的被调查农户表示,所在河段1-2年发生一次洪水,18%的农户表示5年发生一次洪水。而小流域治理后,68%的农户认为当地河段的防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小流域工程的治理,92.3%的被调查农户表示,上一年度本家庭耕地没有发生水土流失的状况,有91%的农户对小流域治理后的环境感到满意。可见,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于减少该地区洪涝灾害效果显著,同时,小流域治理工程也显著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农户对小流域治理的评价。大多数被调查农户对小流域治理项目的重要性的认知度较高。68.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对生产和生活很重要和重要,仅有11%的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对生产和生活不重要。
一方面,被调查农户在对小流域治理有利影响的评价中,73.5%的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最大的优势是提高了粮食产量,8.5%的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减少了劳动强度,16.6%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减少了自然灾害,还有1.4%农户选择其他有利影响。另一方面,被调查农户在对小流域治理不利影响的排序中,绝大部分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没有不利影响,少部分农户认为小流域治理存在的不利影响分别是:减少了耕地面积、项目增加了劳动投入、增加了经济负担等。
(三)农户小流域治理后的经济福利
森在研究福利的不平等问题时引入了异质性因素[16]。如个体内在或外在条件的差异、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不同、人际关系的差别以及家庭内部分配等因素会影响福利状况的高低。对于本研究而言,由于农户的社会人口特征、农户参与当地小流域治理项目情况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后同一区域农户的受益程度。
安康市小流域治理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因为采取自上而下的流程,所以重大决策主要来自水土保持部门。在征得村民代表大会意见的基础之上,政府相关部门与所辖村进行协调。农户参与相关决策的主要类型包括:小流域治理在何处实施,选择何种模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资金来源和劳动组织形式决策。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项目以投工为主。依据农户对参与该工程建设的意愿和能力,农户对相关工程进行投工。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内投工、投劳通常以村为单元对县水保站提出承诺书,镇政府牵头组织群众,村委会负责督促。在此过程中,政府也提供相应的支持。
本文采用对应分析模型,重点分析被调查农户家庭特征、参与小流域治理程度与项目实施后农户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方法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通对应分析模型,可在同一个坐标轴图形中将农户经济福利、家庭特征、参与程度等差异性指标同时反映出来。其中,家庭特征包含户主和家庭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家庭成员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家庭负担比(详见表1)。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项目的特征包括:农户是否参与了小流域治理的决策、参与项目、是否从项目获取工资和是否获得来自政府的支持(详见表2)。根据表1 和表2,我们可以得到对应分析结果,(见图4和图5)。
表1 不同家庭特征农户的经济福利情况
注:1.青年指年龄小于40岁,中年指年龄大于等于40岁且小于60岁,老年指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高初中比是指家庭成员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占家庭人口的比例高于样本的平均水平(57%),低初中比是指该比例小于样本的平均水平。家庭负担比=(65岁以上人数+18岁以下人数)÷18至65岁家庭劳动力人数,高负担比指家庭负担比大于样本平均水平(0.32),低负担比指家庭负担比小于样本平均水平。
2.家庭年收入=农林收入+养殖收入+家庭打工成员的汇款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下同)。
表2 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与农户经济福利
注:政府支持指政府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获取工资指的是农户从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获取了劳务工资。
图4 不同家庭特征农户收入与支出对应分析
图5 小流域治理不同参与情况的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对应分析
1.本文根据不同家庭特征农户收入与支出对应分析图4,本文有如下发现。
(1)高初中比例散点不仅与家庭非农收入散点位置相邻,且高初中比同家庭月支出关系密切。也即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农户能够获得更多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月支出水平。
(2)非农收入散点同家庭年收入散点和家庭月支出点相邻,农业收入点与家庭年收入点和家庭月支出点相距较远。这表明非农收入在家庭年收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仅靠农业收入无法维持当地农户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相较于农业,非农收入是农户增收更有效的途径。
(3)低家庭负担比、户主为中年与家庭年收入关系密切。家庭抚养负担是影响家庭人口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低负担比表明家庭中需要供养的老人和儿童较少,有更多可用劳动力,农户能更好从事劳动,而且高负担比的家庭比低负担比家庭的支出更多。中年户主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大多数家庭事务享有主要决定权和责任,对家庭收入情况有重要影响。
(4)户主为老年散点和户主为女性散点比较孤立,它们与农户经济状况指标关系都很弱。
2.根据图5,本文有如下发现。
(1)参与小流域治理决策同农户的农业收入关系密切。根据调查,参与了小流域治理决策的农户年平均农业收入为10 107元,远高于未参与决策农户年平均农业收入6 231元。一方面,农户对当地生产条件、气候、资源适宜性较为熟悉,在参考农户的意见后所制定出的小流域治理项目计划更加符合当地情况,对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农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农户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大,更愿意积极参与小流域治理,会更加积极参与到项目选址、模式选择等决策活动。
(2)获得政府支持和获取工资与农户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关系密切。安康当地较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通过招标承包给一些工程公司,而农户被雇佣成为工人。工程项目给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规模较小的工程则采取了政府给于补贴等形式进行。因此,有政府支持的农户更容易在小流域治理实施中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同时,在政府的技术指导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会更好地服务于农户。这些均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参与小流域治理时间在3至6年以及6年以上点同家庭月支出点位置相距较近。这表明农户参与小流域时间在3年以上与其家庭消费水平关系密切。目前,安康小流域治理属于“丹治工程”,第一期工程时间为2007-2010年,参与3年以上的农户基本上结束了第一期的工程。因为小流域治理效益逐步显现,从而对家庭消费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4)参与时间在3年以下的点同其他的点关系不密切。这表明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3年以下与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无明显联系。由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水土保持项目的效果尚未明显影响农户生产生活,因此农户的经济福利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5)未参与决策、未获得政府支持以及未获取工资的散点相距较近,且这些点同表示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指标的点相距较远。这表明未参与决策和未获得政府支持的农户在小流域治理中获取工资的可能性较小,获得收益的机会小,也未明显改变家庭经济福利状况。
本文通过入户调查,收集一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对应分析模型,分析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对安康农户经济福利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小流域治理后,安康农户经济福利有了明显的改善,如小流域治理之后农户的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家庭消费支出都有所提高。
第二,小流域治理项目减少了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缓解了水土流失状况。大部分农户对治理后的生态环境满意,大多数农户对于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成果持肯定态度。
第三,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非农收入在增加家庭总收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关系密切。
第四, 被调查农户参与小流域治理情况与农户经济福利的状况关系密切。具体地,参与小流域治理决策与农户农业收入关系密切,并且农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农户更愿意积极参与小流域治理;获得政府支持的农户更可能在小流域治理中获益;参与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农户,其家庭消费水平要高于参与时间较短的农户;农户未参与小流域治理决策、未获得政府支持与未从项目中获益关系密切。
总之,小流域治理项目是政府投资、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造福农村群众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安康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设计、执行和实施应重视当地群众的参与,应结合和充分考虑当地农户的生计特点,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应给予农户更多的技术支持,对适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提高信息透明度,增进农户了解和参与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农户获益机会。
[1] 刘 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2005(22):17-20.
[2] 李仁辉.国内外小流域治理研究现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3):32-34.
[3] 王占礼.小流域治理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1999(5):45-48.
[4] 刘晓宇.甘南县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11):175-176.
[5] 林积泉,王伯铎,马俊杰.小流域治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69-71.
[6] 王军强,陈存根,李同升.陕西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与模式选择[J].水土保持通报, 2003,23(6):61-64.
[7] 赵小勇,崔广柏, 付 强.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在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 2007(S1):436-448.
[8] 党小虎,刘国彬,李小利.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系统生态经济要素分析——以宁夏隆德县李太平小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 2006,26(10):3518-3525.
[9] 陈维杰,李重新, 李战.浑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3(22):82-85
[10] 匡远配,罗荷花.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减贫关系的实证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10(1):54-58.
[11] 戴全厚,刘国彬,刘明义.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2):209-218.
[12] 庹玉莲,杨庆媛, 陈国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农村家庭经济的影响研究——以永川区狮子村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2012,35(1):62-66.
[13] 丁士军,马志雄,张银银.农户参与水土保持项目的满意度分析——以云贵鄂渝小流域治理世界银行项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12(3):28-36.
[14] 王晶秋,史彦林.参与式方法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探索[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 5) :33-34.
[15] 曹连海.禹州市小流域参与式管理的措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电.2012(2):54-63.
[16] AMARTYA, SEN.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3:50-90.
[17] 黎 洁,妥宏武.基于可行能力的陕西周至退耕地区农户的福利状况分析[J].管理评论,2012,24(5):66-72.
[18] 高进云,乔荣锋.农地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99-105.
[19] 袁 方,蔡银莺.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测度——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J].资源科学,2012,34(3):449-458.
(责任编辑:冯蓉)
AStudyonChangeinRuralHouseholds′WelfareandIndividualDifferenceafterImplementationofSmallWatershedControlProject——a Case Study in Ankang City,Shaanxi Province,China
LI Jie,LU Xin,LI Shu-zhuo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e research uses questionnaires data of 506 example rural households collected in a first hand survey of the small watershed control project in four counties in Ankang City on March 2013,Shaanxi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he above and apply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tic model, the paper studies economic welfare of the rural household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small watershed control project,their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ousehold economic welfare,family demographic features and household involvement in the control proje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aspect of economic welfare, the rural household agricultural income,non-faming income and family expenditure all show some increase after implementing the control project. The households think that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proved after the control project as well and especially the control project reduces the local natural disaster and relieves water and soil erosion. Most households hav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control project. Furthermore,the paper differentiates the households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dem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project, finding that non-farming inc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usehold annu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levels of household members and the household income & expenditure. And the extent and features of household involvement in small watershed control project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their economic welfare.
mall watershed control project; rural household welfare; water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odel
2013-11-19
美国MOORE基金会项目(345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4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04,71203176)
黎 洁(1968-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 昕(199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树茁(1963-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3-31
A
1008-245X(2014)02-00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