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明
全球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任 明
在数字、移动通讯技术及新兴国家市场的推动下,全球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上涨的势头。然而电影的四大发行渠道——影院票房、付费电视平台、流媒体服务及光碟租赁各自的发展前景却并不相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于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大国。本文在梳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全球电影产业;新兴国家市场;流媒体服务;数字及移动通讯
近年来,由于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及新兴国家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电影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亦于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大国。2013年,中国票房总收入为217.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51%。本文在分析梳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在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及新兴国家市场的推动下,全球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上涨的势头。然而电影的四大发行渠道——影院票房、付费电视平台、流媒体服务及光碟租赁各自的发展前景并不相同。全球电影产业呈现出“数字化”发展占据绝对主流、新兴国家市场成为推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力量、好莱坞的高预算电影牢牢把控着全球市场这三种主要趋势与现状。
(一)“数字化”: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放映及观看的传统方式,也正在撼动传统的商业模式。移动视频终端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看电影的人数及频率。“从来没有这么多人看这么多的电影,但主要不是在电影院里”。据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预测报告显示,2013-2017年间,全球电影娱乐业将以平均每年3.6%的速度增长,将从2013年的903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060亿美元;流媒体服务将是其中最大的增长热点,年增长率将达到27.2%,将从2013年的6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74亿美元;影院票房收入将以平均每年5.2%的速度增长,将从2013年的36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444亿美元;付费电视平台将从2013年的68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95亿美元,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流媒体服务;DVD、蓝光光碟租售将会是唯一一个呈下降趋势的领域,预计将以每年4.9%的速度,从2013年的382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313亿美元,并将在2014年第一次被影院票房收入超过①。
更多电影作品可以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及互联网等进入市场,这为小公司、新作者及湮没多年的电影作品提供了与观众见面的新机会及盈利渠道。网络视频供应商成为电影版权新的购买方。据报道,2011-2012年间,美国网络视频供应商奈飞公司(Netflix)斥资大约48亿美元购买线上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授权及一些原创作品。
数字科技也将逐步拓展电影院的放映内容。在欧洲,数字影院直播歌剧、音乐会及体育比赛等已属常见;随着现场3D制作技术的成熟,这种多样化的放映内容将会对更多观众产生吸引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电影的生产及营销提供新的思路。
(二)新兴国家市场:推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力量
虽然2012年全球影院观影人次结束了此前连续三年的下降,达到69亿人次,但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新兴国家的推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2011年间,新兴国家影院观影人次增长显著,中国从1.57亿人次增长到3.7亿人次,增长了135.3%;俄罗斯增长了82.5%;巴西增长了71.5%。相比之下,几个观影文化较成熟的国家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下降:影院观影人次一直稳居全球第一的印度,从2005年的37.7亿人次下降到2011年的29.4亿人次,下降了22.02%;美国从14亿人次下降到12.84亿人次,下降了8.49%;日本下降了9.8%②。美国每个月至少去影院观看一次电影的观众比例从2000年的30%下降到2011年的10%③。
此外,金融危机等因素对欧洲电影市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2013年英国电影票房收入在近1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为19.2亿美元;法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6亿美元,下降了5.3%;德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3亿美元,下降了2%;西班牙下降幅度最大,为6.76亿美元,下降了15%④。
尽管新兴市场增长显著,但拥有成熟的电影消费文化的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在可预测的2017年以前仍将占主导地位——2013年,北美市场票房收入为109亿美元,是位居第二的中国市场的3倍。
(三)好莱坞大片:牢牢把控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
2013年,好莱坞海外票房收入为250亿美元,是其北美票房收入109亿美元的两倍多,凸显了海外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票房收入的重要性。以2013年票房收入在各大制片厂中排名第一的华纳兄弟为例,其全球票房收入为50.4亿美元,其中31.4亿美元来自海外市场,19亿美元来自国内市场⑤。
好莱坞六大制片厂通常花费超过4亿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制作、推广和发行自己的高预算电影。这些电影的海外票房通常占全球每年电影票房的70%左右,这一统治地位多年来未曾被撼动过。据联合国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最受欢迎的前30部电影中⑥,2010年排名前20的皆为美国出品(其中8部为联合出品),2011年排在前20位的电影中,有18部为美国出品(其中6部为联合出品);这些影片全部由好莱坞六大制片厂发行(其中一半的影片是以3D形式发行),为了适应全球观众的口味,续集、前传及由动漫改编的作品占据了这些高预算电影的大部分⑦。此外,国际发行市场也基本由好莱坞大制片厂控制,不是由好莱坞大制片厂发行的电影很难在海外获得高票房。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市场所体现出的本土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与号召力。除了每年生产1200多部影片的印度是本土电影的绝对天下之外——好莱坞电影长期以来只能占印度票房市场的10%以下——中日韩三国也都呈现出本土电影票房高于进口电影票房的趋势。以中国市场为例,从2007年至今,本土电影的票房收入一直高于进口电影的票房收入——唯一的例外是2012年,在一下子引进34部“美国大片”的冲击下,当年国产电影票房低于进口影片;2013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为127.67亿元,占总票房的58.65%。日本电影市场通常也是本土电影占优势,2013年本土电影票房占整个日本市场的60.6%,比2012年的63.7%略有下降。韩国本土电影票房在2011-2013年间分别占其总票房的52%、58.8%和59.7%,呈上升态势;2013年韩国票房收入排名前10位的影片中,有9部是本土影片⑧。
可以预测,好莱坞大制作的“标准配置”与本土电影的文化吸引力之间的竞争将持续进行,而电影产业日趋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及消费模式也将为观众的欣赏口味带来新的变化。
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好莱坞大制片厂的高预算电影把持全球票房市场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分为文化价值观、文化输出、科技发展、商业模式及人才供给共五个方面的挑战。
1.文化价值观上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美国借助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在输入国自身文化创作能力有限、传播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会造成文化价值观单方面流入甚至一部分受众盲目接受的情况,这对一国维护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形成平等对话的态势不利。好莱坞大片所宣扬的“正义在我”“拯救世界”的普世价值观与英雄主义情结通过娱乐的方式灌输到观众的潜意识之中,在缺乏反思及理性对话的情况下,构成了中国观众对美国的想象。
2.文化输出上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及话语渠道等问题。据《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一书⑨指出,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电影市场急剧膨胀,但难掩国产片输出困难的尴尬局面。2012年我国电影年产量700多部,但全年销往海外的影片共计75部,销往80个国家(地区),共计199部次,其中合拍片为46部,比例高达61.33%;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比2011年海外营销额20.24亿元同比减少48%;2013年上半年共有23部影片销往19个国家(地区),共计88部次,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5.41亿元⑩。与2013年进口影片在中国创下的90亿元票房相比,中国电影的出口数据显示出较大的差距。
3.科技发展上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中国电影在数字银幕标准、内容存储与传输、放映设备等技术领域需与国际接轨并进行自主创新,否则不断升级换代的数字影院设备将造成巨大的贸易逆差。据报道,数字电影放映如要符合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联合推出的DCI标准,每块银幕的费用将达10万美元。随着技术发展,影院放映系统的更新周期将不断被缩短,电影放映商将面临更新系统所产生的昂贵成本问题。此外,目前视觉特效通常占一部电影预算的10%-50%,不论从全球产业链还是本国电影自身发展所需来说,中国电影还面临着加快发展后期制作技术的挑战。
4.商业模式上的挑战是指中国电影以市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传播能力及盈利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线上、线下两个方面。万达集团花费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占有电影发行渠道及话语权的努力,但这一收购将如何拓展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盈利能力,尚需进行探讨。此外,优酷土豆等所开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全球的竞争力也仍需拭目以待。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所采取的会员制、包月订阅的方式正在被乐视网所效仿,但是否能被中国网络用户所接受还尚未可知(11)。
5.人才供给上的挑战表现为中国电影缺少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及高科技制作能力的人才。从主创人员的全球号召力来说,美国一线导演及演员的国际知名度与号召力非常强,而中国缺少具有国际市场号召力的一线导演及演员,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盈利能力。中国拥有一些技术上较成熟与先进的制作公司及产业基地,但缺少具有突破性想象力的电影人才及技术人员。
(二)存在的机遇
1.本土市场亟待发展,潜力巨大
2013年中国全国总票房为217.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51%,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银幕总数超过1.8万块。从2002年中国电影实行产业化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9.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17.69亿元人民币,11年间增长了22倍多。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票房市场大国。与电影票房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企业的成长。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29日,华谊、光线、乐视、博纳这四大民营电影公司参与创造的票房分别为26.02亿、20.7亿、10.49亿及9.09亿,加在一起占全年总票房的三成以上(12)。加上万达、星美、小马奔腾等民营公司及中影、上影等“国家队”,中国电影企业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繁荣景象,这从侧面反映了电影市场的旺盛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内三四线城市成为影院建设及电影票房的新增长点。国内电影公司正在开始想办法迎合这些观众的口味(13)。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网站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为广东(29.69亿元)、江苏(20.2亿元)、北京(18.6亿元)、浙江(18亿元)、上海(15.8亿元)、四川(11.36亿元)、湖北(10.7亿元)、辽宁(8.3亿元)、山东(7.55亿元)、福建(7.2亿元)(14)。北京和上海的票房收入分别占第三、第五位,显示了大城市电影市场的饱和及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
2.国际社会及汉语文化圈对中国电影的文化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934.3万人,23年间增长了128.6%(15)。随着中国人移居海外的范围与比例的不断扩大,海外汉语文化圈对中国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提升。此外,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使得电影作为交流工具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扩大。据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的系列研究成果显示,在涉及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国电影观众的调研问卷中,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理由相对集中。选择“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有680人,占受访总数的64%;选择“学习中文”的有635人,占总数的59.7%;选择“了解中国社会”的有447人,占总数的42.1%。这组数据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社会与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观看电影是他们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16)。
此外,中国港、澳、台地区与美、日、韩等国家与中国大陆在电影生产上的合作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消费市场。这种因合作而产生的“混血”文化,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发展及彼此学习。
3.互联网为电影的宣传与发行提供了全球化的平台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视频消费模式发展迅猛。据实行“订阅制”的网络视频供应商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的财报显示,2013年底,奈飞公司在全球拥有4400万名用户,其中1093万名为海外用户。在这些用户中,美国的付费用户为3171万名,海外的付费用户为972万名。2013年第四季度,该公司在美国的营业收入为7.41亿美元,利润为1.74亿美元,利润率高达23.4%。该公司推出的《纸牌屋》等原创剧,在中国的点击率超过900万,有很多政界及商界人士都是其粉丝。
国内视频及门户网站对视频资源的大力开发,也为电影公司推广、发行自己的电影作品提供了新的渠道。据优酷土豆集团的财报显示,优酷土豆2013年第四季度净收入为人民币9.013亿元(约合1.489亿美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42%,首度实现季度盈利,为网络视频在中国的盈利前景带来了曙光。
互联网也将是中国电影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据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互联网是海外观众欣赏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2012年涉及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观众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8%,选择“到电影院观看”的为36.5%(17)。
4.国际联合制片为本土电影发展带来新机遇
受制作成本、技术水平及税收激励等因素的影响,一部电影的主创、拍摄及后期制作等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并在不同国家中进行,这为电影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新分布提供了机会。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纷纷推出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不同国家的电影制作团队来本国拍片或进行后期制作。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推动与鼓励联合制片不仅将拉动地区经济,也将提供宝贵的人才培训及文化交流与输出的机会。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2007年开始实行的鼓励到英国拍片的税收激励政策被认为是英国电影产业的“游戏改变者”,有力推动了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创造了工作岗位,鼓励了文化上更具“英国性”的电影项目的制作。2014年4月,英国政府进一步降低激励政策的门槛,为独立制片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
印度也是在好莱坞技术外包过程中获利的国家之一。印度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影片的扫描、编辑、音响和画面特效及包装等;在印度进行电影后期制作所需的成本是英国的1/8,美国的1/4(18)。通过提供外包服务,印度的电影技术水平也不断获得提升。
中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通过合拍片的方式推动本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2014年4月23日,中国政府与英国签署了有关合拍片的协议,符合条件的合拍片将在双方市场上享受国产片的待遇,不再受进口配额的限制。
电影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领域,在视觉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将不断获得发展,电影内容生产的重要性及多样化也将日益彰显。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推动艺术与商业并进,重视以“创新”与“审美”为主要内涵的电影文化的培养。现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各地区及部门应积极明确电影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电影的制作、发行及消费过程越来越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目前采用35毫米胶片摄制的电影越来越少,数字制作费用在电影预算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数字存储及传输技术也使得观众看电影的时间、场所及媒介史无前例地多样化。国内有志于发展电影产业的地方政府应及早确立在科技研发、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布局、影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数字化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后期制作及数字特效技术在电影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这一产业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及相关企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已落成了数个聚焦数字电影技术的产业基地。2008年7月落成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建有16个现代化摄影棚,制作工艺采用全数字化和网络化;2012年揭牌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目标是“以数字电影拍摄为龙头,以后期制作为支撑,着力打造集电影申报、拍摄、制作、发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具备完善的电影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培训体系,融入全球电影工业产业链的知名数字电影产业基地”。然而,数字化发展不能求大求全或是一哄而上,如何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与本地区的创造力、文化活力相结合,值得有关部门仔细研究。
(二)以“短片竞赛”为抓手,尽快建立电影人才涌现机制
“短片”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是培养电影人才及推动电影艺术及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及奥斯卡金像奖等都设有“短片竞赛单元”及奖项。各地可以以“短片”这种对资金、人力、物力要求较低的制片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结合市民评选与专家评选的双重机制,建立常年的电影及动画短片竞赛制度,在推动人才涌现的同时,培养市民参与电影文化活动的兴趣、提高鉴赏水平。文化部及广电局可以“网络”及“短片”为抓手,建立各地政府及企业集团提名、推选优秀短片并进行评比的制度与平台,以推动电影人才在全国的涌现。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2006年起开始设立“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环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设有“大学生短片大赛”环节,但因其将参与对象设定为“大学生”,尚未能起到在全国范围内不拘一格选拔电影人才的作用。
(三)将合拍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及学习先进制片经验的渠道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及提供拍片便利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制片公司到本地进行拍摄及后期制作活动。学习伦敦、纽约等城市的成功经验,除税收激励等经济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在居委会或街道设立“电影协拍员”、提供维持秩序的保安、提供停车空间等全方位服务来打造“拍片首选”的友好形象;以电影拍摄活动提高本地在国内外的曝光率,拉动地区经济,为本地学生及电影爱好者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
在与国际团队合作时,电影公司要改变过去只是“在地协助”的被动局面,要积极策划主题、故事、人物形象等,与海外制片公司开展文化创意上的合作,学习先进的制片经验及人才培养方式等。
(四)树立新的“全产业链”理念,重视“在线”“移动”等新趋势
国内电影企业应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及IPTV等付费电视平台展开合作,以扩大自身版权内容的传播能力及影响力。据统计,2013年虽然全国电影票房增长了27.51%,但影院场均人次从2012年的22.42下降到2013年的21.26(19)。场均人次的下降意味着影院平均上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在院线投资及票房盈利等方面的前景并不明朗。中国亟需改变本土电影90%的收入来自票房这一现状,加大对相关版权及衍生产品的开发。
新的“全产业链”意味着必须将“在线”“移动”等新的视频消费方式考虑在公司的产业链之内。以乐视影业为例,由于重视互联网在电影的推广及消费中的重要价值,通过线上、线下的积极经营,目前乐视影业已经跃居中国前三大电影公司之列。通过在网站上推出自制剧、推出硬件终端产品“乐视电视”等战略步骤,乐视公司号称要将电影的研、投、制、宣、发、放的全流程进行互联网改造。
(五)重视制片、开发、特效及营销等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
中国电影90%的收入来自票房,而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只占其整体收入的30%,可以说,电影版权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其票房收入。成功的本土电影亟需推动知识产权在各种销售渠道及形象产品上的开发。以动画片为例,上影集团拥有500多部优秀国产美术片的版权,包括《大闹天宫》《九色鹿》《宝莲灯》等,如何以迪士尼乐园为契机,积极开发本土卡通资源,将本土卡通资源融入到迪士尼所拉动的卡通娱乐经济的发展中,这值得积极探讨。
此外,要重视对拥有整体运营能力及新媒体营销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一部电影要取得成功,制作人需要拥有对剧本和市场的判断能力、对投资预算、制作周期及推广节奏的把控能力;除积极提升本地人才的学习机会及经验积累外,还需要勇于引进具有成功市场经验的优秀人才。通过“短片竞赛”“青年导演计划”“电影精品工程”等项目,积极挖掘新的宣传推广渠道及模式,锻炼人才的实战能力。社交媒体与众筹网络为电影的融资与推广提供了新的空间,成熟企业与新创企业都可以加以利用。
(六)将培养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国内近年来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烂片大卖”等日趋严重的现象正在掣肘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彼此不信任”的气氛日益加重;不仅贾樟柯等文艺片导演深受其害,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一线导演的创作也深受影响。
各地应积极打造艺术电影院线,培养多样化的电影消费口味,发展健康活跃的电影评论文化,将培养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可借鉴欧盟“欧罗巴影院联盟”(Europa Cinemas)的模式,由政府出钱提供资助,推动艺术片在影院的放映,引导影院精心进行节目编排、积极培养青少年观众到影院观看艺术影片的习惯。鉴于国内影院的单厅上座率并不高(平均只有15%)的现状,可引导院线推出电影月票、套票等优惠措施,鼓励观众更多地去影院看电影,形成良好的电影消费氛围。
(七)以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全球电影产业链的参与
以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全球电影产业链的参与是印度电影的宝贵经验。印度信实娱乐集团曾投资美国电影明星乔治·克鲁尼、尼古拉斯·凯奇等成立的电影公司,利用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分一杯羹,并通过购买、合资等方式,进军海外院线市场及制作公司(20)。
近年来,中国电影企业也加大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力度。除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运营商AMC以外;2012年9月,小马奔腾联手印度信实娱乐集团收购了美国特效制作公司“数字王国”的核心资产;2014年3月,华谊兄弟宣布将联手他人向美国Studio 8公司投资1.2-1.5亿美元购买其股权,并将负责Studio 8出品的电影在大中华地区的发行业务。
中国电影企业与好莱坞各大公司在国内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联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SAIL)与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乐视影业和好莱坞电影视觉知识产权开发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好莱坞独立制片公司“传奇影业”与中影集团签署合作制片协议,美国迪士尼公司与上海SMG尚世影业签署合作协议等,都说明不仅中国企业在加大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好莱坞等外国企业也迫切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可以抓住这种共同需求,加紧投入到全球电影产业链的建设与竞争之中。
综上所述,在科技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的电影产业,在未来人类的生活与交流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电影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扩大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产业中的地位、份额及影响力。
注释:
① Pwc,Global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Outlook:2013-2017,June,2013.
②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Emerging Markets and the Digitalization of the Film Industry,August,2013.
③ Split screens,The Economist,23rd Feb.2013.
④ 这些票房信息综合了Hollywood Reporter及Variety的相关报道。
⑤ Screen Digest,Hollywood studios 2013 performance review,6th Jan,2014.
⑥ 为打造这一名单,联合国统计署收集了每个国家10部最受欢迎电影的相关信息(通常依据票房数据),同时以权重指标来为每个国家计算点数,从而产生了这一份体现电影受欢迎程度的名单。
⑦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Emerging Markets and the Digitalization of the Film Industry,August,2013.
⑧ Screen Digest,Admissions rally in leading box office markets,3rd,Feb.2014.
⑨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主编:《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⑩ 参见新华网:《中国电影出口呈下降趋势,国内市场火爆国外试水失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4/13/c_126385336.htm;登陆日期:2014年4月16日;另有网站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海外销售国产影片45部,247部次,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为14.14亿元人民币,与2012年的10.63亿元相比,增长了33.02%;参见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4_01_06_197652.shtml,登陆日期:2014年3月22日。
(11)《证券市场周刊再次质疑乐视网,包月用户数相去甚远》,http://www.chinaz.com/news/2012/0507/249947.shtml,登陆日期:2014年3月22日。
(12)《国内电影公司博弈忙:抢导演,占地盘》,《大河报》,2014年3月15日。
(13)How China's Homegrown Biz Is Threatening Hollywood's Payday,Variety,12th Sep.2013.
(14)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4/01/09/20140410172308750159.html,登陆日期:2014年3月22日。
(15)《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6)黄会林、封季尧等:《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
(17)黄会林、封季尧等: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下),《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
(18)(20)吉莉莉:《印度电影:“三板斧”挣外汇》,《中国文化报》,2012年4月2日。
(19)http://news.mtime.com/2014/01/13/1522926.html,登陆日期:2014年3月27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