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华 陈建龙 李智元
(西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被世人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高谷深,地质复杂,历来行路艰难,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形容西藏的交通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尤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着力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西藏迎来了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区交通运输系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西藏大学作为全区唯一设有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高校,目前培养的200余名毕业生中,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就业,这显然与学校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尽吻合。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国家政策固然是一方面,但专业设置僵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的实际,才是造成人才培养不能很好满足行业需求,无法较好地适应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提出了显著提升西藏大学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的目标。因此,借助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大学实际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西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极为必要。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公路,没有一辆民用汽车,经济往来全靠人背畜驮,交通发展极为缓慢。和平解放60年以来,西藏公路从无到有,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尼泊尔)公路等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络。2011年7月,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已累计运送旅客41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1.8亿多吨。拉萨贡嘎机场已经直接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加德满都等国内外重要城市通航,林芝机场、昌都邦达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和日喀则和平机场也都已建成并通航[1],此外,那曲机场也将于2012年开工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为辅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已基本形成。
受限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演进规律,西藏交通运输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方面难度很大,对应于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西藏的交通运输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西藏地域广阔,高寒缺氧,加上融资困难等原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与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大幅提升了进出西藏的客货运量,但铁路网单薄、技术标准较低、与中东部联系通道少的实际,使得区内运输仍需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较高,安全性和运输效率等方面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地区间公路交通发展不均衡。首府拉萨已实现了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但昌都、阿里两地区受特殊区位条件的限制,交通瓶颈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进出这些地区的公路及其内部的交通状况仍处于较落后状态,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迂回线路少,保通能力不强,运输供给不足[2],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交通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西藏公路建设施工环境艰苦,海拔高,生活条件差,制约了西藏技术人才的引进,公路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散,点多面广,地(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更为紧缺,加之西藏高等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布点集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不能满足交通运输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适应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的要求。
第四,进出藏交通方式的直接通达率较低。从拉萨贡嘎机场直飞的国内枢纽城市仅有7个,铁路对发城市7个[3],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对交通依赖性的不断增加,进出藏的交通瓶颈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要确保经济发展稳步增速,就必须在进一步加快区内铁路网、公路网、航空港站建设的同时,开通拉萨直通各省会城市及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的航班,促进西藏与各省区间的交流。
21世纪交通运输将进入高速化和智能化时代。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力发展智能运输系统,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以高速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4]。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西藏交通运输业也呈现出运输网络集成化、运输设备大型化、运输速度快捷化、运输组织智能化、运输管理信息化等特点,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着全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未来要实现“地地通航,地地通铁路,县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我区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就必须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既要掌握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能胜任运输生产各种岗位的工作,又必须具备对新技术、新装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快速反应能力[5-6]。与此同时,面对西藏日趋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我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除了应具备上述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教育,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2001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帮助西藏大学在空白基础上开设了交通运输工科专业,在工科建设、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工科实验室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4个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西南交通大学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于2012年9月正式开始与西藏大学创办交通运输专业联合培养本科生班,开启了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征程。
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旨在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学校教学资源现状,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能在铁路运输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咨询、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能适应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交通运输专业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信得过、留得住、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水平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新的培养方案以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融合西南交通大学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的要求,结合高原交通的特点,重点搭建信息技术类、经济与管理类和交通运输工程类等交通运输专业基础平台,切实强化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努力培养“信得过”的合格人才。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除开设好国家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要结合西藏实际,增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等西藏地方课程,筑牢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思想基础。
第二,要坚持立足西藏,努力培养“留得住”的合格人才。增设理想信念教育和区情教育有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到西藏建功立业的热情,鼓励大家到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正从基层做起,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丰富经验,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要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培养“上手快”的合格人才。要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增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辅修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把《环境工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强化构建高原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意识。
第四,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后劲足”的合格人才。树立大交通的概念,强化交通运输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增设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等方面的课程,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高原铁路运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后续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以及未来西藏区内铁路网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做好人才储备,以适应未来西藏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7]。西藏大学自开设交通运输专业以来,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效果和制约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问题。
1.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更新缓慢。受西藏特殊地域条件和有关政策的影响,在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方面,“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较少,在强化实践教学理念方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专业实践机会较少。铁路运输专业针对性强,在西藏从事铁路运输生产的部门十分有限,作为铁路基层生产单位的车站,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维稳形势较为敏感的时期。至今,西藏大学铁路运输专业学生还未真正在铁路部门实习过,而专业实践多是安排在实验室完成。
3.就业政策的灵活度不够。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到目前为止,西藏区内就业的铁路运输专业的学生,还无一人从事铁路运输行业。这些现实问题,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极为严重,更谈不上相对辛苦的实践教学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依托“1+2+1”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要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支援高校的专业品牌效应,重点强化适应西藏铁路运输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西藏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1.强化认识实习、校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针对西藏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实际,要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2.针对西藏生源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在联合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借助西南交通大学在校生的专业优势,构建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双方合作共赢的专业辅导与帮扶机制。成立兴趣爱好小组,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交通科技大赛等科研活动中联合组队,逐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理念,西藏大学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多加强与支援高校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充自身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使学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保持专业学习的连贯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1.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管理运作
西藏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采取“1+2+1”的模式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联合培养方案由两校共同制定实施。具体由西藏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第一、第四学年在西藏大学就读,第二、第三学年在西南交通大学以单独编班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联合培养生毕业时,由西藏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注明两校联合培养,西南交通大学附加印章予以认可。在学生管理方面,联合培养生在西南交通大学就读期间由两校共同管理,西藏大学派专人驻校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
2.教学及成绩认定
联合培养生第一学年在西藏大学学习期间,主修公共课和基础课,并根据西南交通大学的教学需求,开设单独的特设课程,成绩由西藏大学负责考核。第二、第三学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就读期间,主修专业课,突出对学生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西南交通大学考核办法和标准对其进行学业考核,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鉴定送至西藏大学,由西藏大学负责成绩登记及管理。第四学年,联合培养生在西藏大学完成毕业实习、设计、论文及答辩等环节,由西藏大学负责考核及鉴定。
开展“1+2+1”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是对口支援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精神,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信得过、留得住、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支援和受援双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根据西藏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将按照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工程技术实践与藏汉团结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的正式启动,不仅标志着西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是西藏大学借助交通大发展的有利契机,通过快速响应、创新模式、协同培养,实现交通专业由铁路方向迈向综合交通方向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此举必将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交通运输高层次管理与技术人才,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3]刘利娟,张宁,刘君伟.论西藏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金世洵.西藏自治区2011年发展改革白皮书[R].拉萨: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
[4][7]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5-10.
[5]孟俊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102-105.
[6]赵光辉,丘建华,赵艳.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