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利 曹 琳
(作者王明利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教授;曹琳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
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法两国,自1964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果。2004年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建立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是2004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十年。
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问题值得深究。法国作为西方大国,其对华报道在西方乃至全球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对法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构建良好的形象,促进中法乃至中欧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研究法国主流媒体涉华的传播策略及其政治立场。自2004年起,经过十年的发展磨合,法国媒体的对华态度已经较具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对其进行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
法国媒体热衷报道什么样的中国新闻是首先需要研究的基础问题。我们选择了《世界报》《费加罗报》《回声报》这三家在法国传媒界较具有代表性的报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日浏览记录与中国相关的报道内容,并进行汇总归类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法国媒体的多元报道。
通过对2013年3月至12月三份报纸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世界报》共刊出137篇涉华报道,它作为三份报纸中涉华报道最少的也达到了平均两天一篇的数量,可见在世界范围内,法国媒体对中国还是有极大的关注度和报道量的。通过每日摘录涉华新闻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按照类型可分为分析类和消息类报道,按照立场分为中立、正面和负面报道,报道领域则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就《世界报》而言,分析类 (61.3%)高于消息类 (38.7%),可见法国媒体注重对中国现象的分析和评论。在涉华报道的立场方面,中立、正面、负面报道分别是50%、10.5%、39.5%,中立报道占到一半比重,但负面报道仍高于正面报道。在内容方面,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分别占到7.3%、35.7%、21.4%、42.7%。《世界报》不同于《费加罗报》和《回声报》,后两份纸媒对我国经济、政治领域极为关注,而《世界报》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环境污染、计划生育、死刑、食品安全等。从报道内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报》涉华报道虽篇数不多,但涉及层面广泛,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文章的标题基本没有明显倾向性情绪,以中立为主。在关于反倾销的报道中更是客观承认:控诉中国是不理智且幼稚的做法,欧洲需要中国市场,谈判才是上策。可见《世界报》秉持中立立场占主导地位。
《费加罗报》在此期间的涉华报道为308篇,平均每天至少一篇涉华新闻。分析类报道比消息类报道高出8%,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领域的报道比例分别为41%、23%、31%和5%。《费加罗报》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军事、体育、娱乐等方面均有报道,但主题都比较细腻,属于以点带面的报道类型,如《王家卫又有新突破》《乒乓球就是由中国控制的比赛》等。中立报道只占26%,负面与正面基本持平 (37%),但从语言使用上我们还是可以明显感受到法媒所流露出来的负面情绪,比如5月24日《费加罗报》的新闻标题就采用了《对华恐慌使得防御变得有意义》,涉及了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再如《在中国的欧洲公司都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衰退》《中国秘密组建黑客组织》等。
我们在统计后发现, 《回声报》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最多,达到437篇。在报道类型方面,《回声报》涉华报道内容消息类和分析类平分秋色,比例分别为50.8%和49.2%;中立性报道占一半以上,为53.1%;负面报道 (29.4%)高于正面报道 (17.5%)。《回声报》的报道内容集中于经济领域 (64.3%),政治、社会比例相当,均为16.5%,科技报道 (2.7%)最少。经济领域新闻在《回声报》涉华报道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是中立报道达一半以上的主要原因。在4、5月两个月份报道中有7篇直指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负债问题,关于法国欲开拓中国农产品加工、化妆品及娱乐市场,雪铁龙在中国市场方面的报道更是事无巨细。分析现状和前景,出谋划策是报纸的最大卖点。而科技和政治报道基本为单纯的事实报道,社会报道主题则带有较明显负面情绪倾向,如海天盛筵、中国利用葡萄酒报复欧洲、中国窥探美国军事机密等。
我们再从不同领域涉华报道所持态度来分析各报样本。在科技领域方面,《世界报》正面报道占到100%,《费加罗报》正面和中立报道分别为75%和25%,无负面报道,《回声报》则为百分百中立。在经济领域,《世界报》的正面、中立和负面报道比例分别为10.2%、69.7%和20.1%,《费加罗报》的为50%、19.2%和30.8%, 《回声报》为33%、47%及20%。政治领域,三份报纸正面、中立和负面报道比例依次分别为19.9%、60.0%和21.1%,27%、9%和64%,0%、69%及31%。社会领域,《世界报》无正面报道,中立和负面分别为67.3%和32.7%,《费加罗报》正面、中立和负面分别为32.7%、26%及41.3%,《回声报》则是20.5%、53.4%和26.1%。
从法国媒体涉华问题报道所呈现的中立姿态偏多这一现象来看,其表现出了解中国形象的意愿。总体而言,法媒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形象偏于负面,对中国的政体采取谨慎提防的态度,其领导的社会自然也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与矛盾”;中国的经济形象基本上得到了肯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褒奖,但是一部分舆论仍倾向“中国威胁论”的立场,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我们看到法国媒体的大多数报道还是从比较保守,防御态势的视角出发,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隔阂必然会造成中国国家形象被扭曲”①。在一部分法媒看来,中国的一党专政就是集权统治。“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媒体塑造的”②,因而利用传媒塑造资本主义绝对优于社会主义的形象是法国乃至西方媒体永恒的主题和任务。
报纸创建历史背景和报道立场差异:三份报纸之所以有各自的侧重点与自身创建历史和办报宗旨有关。二战之后,法国新政府希望开办一份在国内外受到尊重的报纸以重塑形象,《世界报》因此诞生。主要读者多为社会精英人物,所以该报涉及层面广,侧重深层报道,讲究措辞,国际知名度较高。《费加罗报》更多地强调对大众的“说服”,重视社论和对新闻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化操作,受政党和商业集团利益影响较大。相比之下《回声报》的背景没有那么复杂,该报内容涉及国内外工农业、科技、经济政策等,读者多为金融、企业界人士。由于历史背景等复杂因素的相关作用,三者在报道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
受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尽管在政治、社会方面法国传媒对中国具有一定的负面情绪报道,但它们不约而同地在经济,特别是中法经济合作方面站在正面积极的立场上。他们深知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与中国搞好经济关系能使本国受益。这也是为什么现今的法媒涉华报道里中立立场占重要位置,而不是曾经的一味负面勾勒中国形象,这都是国际关系潜移默化的作用。
商业利益的驱动:媒体皆是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因而利益集团左右着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态度。对于商业媒体来说,有争议的新闻有助于提高销量和收视率。大多数法国媒体都属于一些大型联合公司,其经常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操纵媒体风向以确保自身的市场利益,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面对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状态,中国又该如何看待和采取怎样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呢?
第一,法媒对华形象的塑造存在一定固化思维,要想打破这一僵化模式,就要为其对华的了解开辟新视角。日前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学院的演讲中就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③。因此在传播中我们应重视多层面的讲述宣传,例如法国民众热衷于摄影,绘画展览等精神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艺术作品或历史文物向其介绍中国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国家社会状态。
第二,不仅要强化本国形象的文本宣传,还要重视引导实践效应。鼓励法国民众和新闻工作者到中国来亲身了解和体验生活,以获得真实的中国感应,使我们占有宣传主动权。例如中法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国应加大对法国民众来华旅行的宣传工作,简化签证等中间程序,增进民间交流合作,以提高对其的吸引力。
第三,注重传播技巧的完善,扩大对法传播渠道,在欧洲时报、地方电台增设涉华专栏,提升正能量。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对外宣传平台,例如汲取法语联盟在华文化传播的经验,让我国的孔子学院通过语言文化平台构建中国形象。
第四,对于法国这样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国家而言,我们需要加强艺术领域内容的对法传播和与法合作。比如电影节、时装周以及文物展览等方面的联合举办及交流,无疑都是对中国文化和形象的绝佳宣传,且不会招来刻意传播的反感,于无形中渗透和扩大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再譬如优秀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出口:《费加罗报》就把《一代宗师》比作一幅绝美的佳画。习主席在欧洲学院演讲时也提到共建在欧盟国家的第一个“中国馆”。这都对我国对外形象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五,我们在面对对中国缺乏了解的片面和失实报道时,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媒体沟通,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报道问题或宽容或改进。面对确实存在的问题时,要正视外媒合理的批评建议,迅速采取措施。《世界报》5月3日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报道,文章分析中国肉类食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报道侧面上也是在间接督促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严厉打击,并作出机构方面的改良。
注释:
① 张妮:《从〈2012〉看中国形象在西方媒体人眼中的变化》,《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② 吕晓勋:《国外媒体是怎样构建中国形象的》,《中国民族报》,2009年4月24日。
③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