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鸿铎
单体文化及其资本量化分析(下)
■ 周鸿铎
(续上期)
(七)市场文化
市场文化是当今世界人们接触最多的单体文化之一,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单体文化,但是,它同金融文化一样也是很多人不了解、不懂得的一种单体文化。就市场营销界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市场营销,很少有人从市场文化的角度关注市场。正因为这样,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行业、运营商等都拿不出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思想要求的具体策略,找不到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见,研究市场文化,把握市场文化的形式上的规律和本质上的规律,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文化是以市场为中心而确立的关于文化的概念、理念、符号的总称。市场文化所抽象的关于文化的概念、理念、符号就是文化产业生产的市场文化产品,也就是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切入点或突破口。概念、理念、符号是所有文化产品的代称,但是,由于文化涵盖的内容不同,由概念、理念、符号表示的市场文化产品的具体形式或形态也就不同。比如迪士尼娱乐公司生产的市场文化产品的“概念”就是娱乐文化,经营“理念”就是向消费者传播诚信,市场“符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米老鼠与唐老鸭。迪士尼娱乐公司市场文化产品营销的战略手段就是培养受众对迪士尼的信任感,目的是实现由迪斯尼娱乐公司生产的铅笔盒、玩具、裤子、衣服等物品。可见,市场文化运营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市场营销过程,研究市场文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销售实体性文化产品,而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销售创造出具有特质性的文化产品,即引领、驱动物质产品发展的运营模式。
现在,我国的市场文化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或者说还处在萌芽时期,它就像大雨过后的小草,从土中刚刚露出嫩芽,还很小,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吹打,急需要保护。这种市场文化虽然还很嫩小,但是它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大,甚至是大面积地同时萌发,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具有很强的集体生命力,即便是有个别小草嫩芽夭折了,市场文化整体还存在,而且成长速度很快。所谓小草嫩芽主要是指当前人们还没有把市场文化的“嫩芽”当作文化元素;所谓市场占有份额很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市场文化已成为整体文化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单体文化;二是指市场文化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有关文化政策的要求,已经能够构成市场文化嫩芽的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大的种类:1.已经独立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体文化群,比如科技文化、传媒文化、企业文化、金融文化、娱乐文化、模式文化、人力文化以及市场文化本体等;2.已被社会认可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比如信息服务文化、动漫游戏文化、设计服务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培训文化、工艺文化、文化休闲旅游、会展文化等。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市场文化体系将会在更宽泛的领域内形成。
市场文化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它随着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和具体文化政策的落实以及人们对文化引领功能、驱动功能认知度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单体文化产业实体、文化创意产业群体成为市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文化同其他单体文化相比较,它不仅是一种独立的单体文化,而且是撬动各类文化引领功能、驱动功能以及直接生产功能实现的“杠杆”。
(八)人力文化
“人力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可能还是第一次被使用,它的涵义是什么?这是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从文字结构上来看,“人力文化”由“人力”和“文化”两个概念构成。在习惯上,对于“人力”一般解释为人的劳力、人的力量、人的数量等;对于“文化”一般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解释科学吗?概括地讲,这种对“人力”和“文化”的解释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不完整,既不严谨,也不利于操作。
所谓人力是指人的能力,即劳动者在其有目的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力、技能、心理等状态的结合。人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所谓人的内在能力是指隐藏在人的机体内的各种能量元素的平衡。这种平衡的能量主要表现是:人们为实现其有目的的活动,在其智力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体力、技能、心理的科学结合所形成的各种活动形式。比如工业工人的劳动形式、农民的劳动形式、文化人的劳动形式、公务人员的劳动形式等。劳动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各类劳动者,由于职业的不同,其劳动形式是不相同的。所谓人的外在能力是指人们为了更充分地开发自身机体内的各种能量元素而采取不断学习、“充电”等手段,推动自身内在能力的提高、延伸和拓宽。
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比如在能力类型上,人的能力可区分为一般能力和较强能力、多种能力和特殊能力、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在能力水平上,人的能力可区分为能力水平低下、能力水平一般、能力水平较高、能力水平极高等;在能力表现上,人的能力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人生能力表现的时间上有早有晚,即“早熟”和“大器晚成”;一类是在人生能力表现的方式上,由于人们的气质和性格的不同,其表现方式有易于表现和不易于表现两种。人的能力的这种差别性,大多是自然性形成的或者说是天生的,少数是由外力作用的结果。由于人们内在能力的这种自然性差异,同样采用学习、“充电”等手段,其内在能力提高的幅度是不相同的,有的人经过学习、“充电”后,自身的内在能力大幅度提高,有的人的自身内在能力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可见,人的外在能力的提高受制于人的内在能力的这种自然性。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提高人口质量对于人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内在能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外在能力的驱动力,人的外在能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人(各类劳动者)对于外在能力的认识度和对环境条件、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在总体上,人的能力发挥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在能力的开发。人的能力的开发取决于两个条件:1.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人的智商健康状况;2.人的内在能力的开发度,即人的内在能力的自我开发度和在外力作用下人的内在能力的延伸、拓宽程度。
根据对人力即人的能力的简要分析和文化共享性特点的要求,所谓人力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人的内在能力的自我开发和外力开发的科学结合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其体系的核心文化是“能力文化”。它的基本特点是:
1.动态性。人是社会组织或社会集团中最活跃、最革命、最具有生命力的群体,由人力文化元素构成的人力文化最能够体现由“人”构成的这一生命力群体的动态性,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着人力文化在整体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影响和引导着其他文化的发展。
2.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核心(创造性的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文化创新,人力文化的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单体文化。所谓人力文化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指人力文化的运营者和研究者们在人力文化引领下发现的尚未被人们认知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二是指人力文化的运营者和研究者们在人力文化引领下的独立发明和创新;三是指人力文化的运营者和研究者们在人力文化引领下创立的新颖的解决文化运营问题的新方式;四是指人力文化的运营者和研究者们在人力文化引领下产生的新的、有意义的,并能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论和思维方式。
3.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对那种“去大众化”的、具有自我特质的、独具一格的人、事物以及其它现象的抽象。具体到人力文化来说,其个性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即强调人力的个性化。其主要表现是:人的创新力、思维力、运作力、协调力、组织力、说服力、活动力、感悟力等。人力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要求其运营者必须从人力文化的具体实际出发,特别是要从人力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能力文化”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发人力文化资源。由于人的能力的发挥与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些人在甲地其才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乙地其才能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可见,人力文化个性化特征对于其资源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4.多样性。人力文化的本源是人力,但是,由于人力的差异性很大,同一的人力文化范畴,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行业的表现形态不相同。因此,人力文化的运营者应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确定其相应的人力文化发展战略和策略。
5.适应性。从总体上来说,任何一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考虑文化的适应性,否则,文化的效益是很难得到发挥的。所谓人力文化的适应性特征,除了具有文化共有的适应性特征外,在人力文化创建的过程中,作为人力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能力文化”本身就为人力文化的形成营造好了一个适应性的环境条件。正因为这样,人力文化是一种易于发展的单体文化。
单体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真正能成为资本服务于人类的单体文化还不算很多。当前能够成为单体文化资本的单体文化主要有科技文化、传媒文化、企业文化、金融文化、娱乐文化、模式文化、市场文化、人力文化等。那么,这八大单体文化为何能成为当前服务于人类的文化资本呢?这是因为它们已具备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种单体文化要能够成为资本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其一,任何一种单体文化要成为资本,它必须具有一般资本共有的特点,这是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必须能够使其价值增值。否则,文化就是文化,它是不能成为文化资本的。
其二,任何一种单体文化要能成为资本,它必须具有完整的并成为社会共识的单体文化模式理论体系。这种单体文化模式理论体系的构成是:(一)由各类单体文化支点理论、动力理论、结构理论、资源理论构成的文化基础理论体系;(二)由各类单体文化资源理论、产品理论、经营理论、产业理论、运营理论、管理理论构成的文化应用理论体系;(三)由各类单体文化市场理论构成的文化市场理论体系;(四)由各类单体文化创新理论构成的文化纳新理论体系。这种单体文化模式理论体系是引领单体文化资本运营的灵魂和思想武器。
其三,任何一种单体文化要能成为资本,它必须能够对于物质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性作用,而且这种引领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基础性、普遍性。单体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的作用的发挥却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单体文化运营者对单体文化的运营才能够得到发挥。单体文化引领性作用的发挥程度同单体文化运营者对单体文化的性质、功能的认知度成正比,同时受制于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如若单体文化运营者的行为能够充分体现单体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也有利于单体文化以及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单体文化的引领性作用发挥的程度就高,反之就低。但是,单体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总是会发挥的,因为这是单体文化发展规律要求的,是不能违背的。
其四,任何一种单体文化要能成为资本,它必须是一种产业,必须具有自我生产的能力,必须能够创造价值。产业是人类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那些能够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并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力量的抽象。当人类创造产业这个概念时已经有三个问题是十分明确的:第一,产业一定是能够给人类带来价值的经营实体,否则,就不是产业。第二,所谓产业能够给人类带来价值有两种含义,即直接创造价值和间接创造价值。所谓直接创造价值的产业一般是指物质性产业实体和一些市场运营模式比较成熟的文化性产业实体;所谓间接创造价值的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引领力或驱动力的文化性产业实体。第三,产业是人类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充分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联合性的经营实体。根据人类对产业的理论抽象,对于产业也可以这样定义:产业是一种具有经济力(即生产力、市场力、服务力、协作力、衍生力、引领力或驱动力、聚合力等经济力的合力)的联合性经营实体。可见,产业是人类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创造的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概念,具体来说,它是生产具有同性质产品的生产单位所组成的生产群体,或者是具有同类社会经济职能的社会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群体。它区分为三类,即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文化产业是二十世纪初人们创造的又一个新的产业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的近百年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化经济属性的被认知和产业功能的被开发,人们为表述文化经济的新形态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并解释为“文化工业”,又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其五,任何一种单体文化要能成为资本,它必须具有聚合功能。聚合本来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指许多小分子通过化学作用结合成为大分子,进而形成为一种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现在,聚合已成为金融、计算机、资讯等许多行业、部门的日常用语。那么,具体到单体文化,要发挥其资本功能,培育单体文化的聚合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单体文化的聚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类单体文化内部的聚合;二是不同类型单体文化之间的聚合;三是现代单体文化与历史单体文化、异地单体文化的聚合。单体文化的聚合功能是单体文化的一种本质性功能,是单体文化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单体文化资本运营效益的一种体现,是单体文化资本运营者能力的一种体现。
单体文化是文化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资本运营的起始文化资本,因此,加强对单体文化资本研究,确立单体文化资本运营的切入点,有效提高单体文化资本效益,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我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个前所未有的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潮即将到来。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重点已开始从对文化本体的认知转向了对文化资本的认知,即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潮中如何经营文化,如何经营文化资本,如何实现文化资本的增殖。
在经营文化资本的过程中,要保证文化资本像物资资本那样能够持续地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就必须对文化资本实施量化经营。根据物资资本运营提供的经验,对资本实施量化,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都有重要意义。同样,对文化资本实施量化,对于企业来说,它既有利于企业大胆地去使用文化资本,又有利于企业对文化资本实施科学管理;对于社会来说,它既有利于国家从宏观的角度计量文化资本的价值,又有利于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强化对文化资源的管理。
文化资本是一个总概念,所谓文化资本的量化也就是对一个个单体文化资本的量化。下面以知识资本为个案对文化资本量化进行系统分析。
人们对于知识资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两个大阶段,即以20世纪中叶信息社会初露端倪为界,以前为知识本体论阶段,以后为知识认知论阶段。在知识本体论阶段,人们更多地是创造知识、解释知识,缺乏的是对知识的深度感悟。正因为这样,知识一般都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很少传播关于知识的应用问题。在知识认知论阶段,人们在积极地创造新知识、解释新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对知识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研究。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发现:知识是一种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引导力和驱动力。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作为一种完整的力量——知识资本力量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注入到了企业和社会生产其他部门。
知识资本作用的凸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三大变化,即企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发展的支柱资本发生了变化、企业文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知识化率大幅度提高;二是知识劳动者已成为现代企业劳动者的主体。现代知识劳动者主要有两类,即文化基础知识的创造者——知识分子和对人文资源、知识资源的直接应用者。企业发展的支柱资本发生的变化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支柱资本已由过去的单一的物质资本转变成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双项资本,即知识资本和物资资本。企业文化地位发生的变化主要指企业文化的辅助性功能转变成为引导性或驱动性功能。
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资本,它不仅对企业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于社会也产生着重大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作为文化产业支柱产业的知识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知识资本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力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在知识产业内部和其他相关产业开始使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要保证知识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加强对知识资本的运营管理。根据当前我国知识资本的运营现状,加强对知识资本运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资本实施量化,这是对知识资本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
量化本来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量化这个概念已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具体到知识资本来说,量化就是指知识资本的构成及其运营目标或任务的具体、明确的计量指标体系和计量范围,便于准确地界定知识资本的内涵和外延,便于准确地计算知识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资本量,便于准确地计算在一定期间内能够释放的知识资本量,便于准确地计算知识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及其利润。比如当前我国学术界计量科研成果量化指标和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指标,应该是知识资本量化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计量方式不是知识资本量化的标准形式,只是一种参考性的形式。
要准确地对知识资本进行量化,应在科学地界定知识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知识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知识劳动者是一种复合性概念,它主要包括知识分子、知识工人、知识的直接应用者。
那么,怎样界定知识分子?1989年版的《辞海》对知识分子是这样界定的:知识分子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目前在我国,界定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习惯上,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主要是指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多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对知识分子这种界定有其科学的一面,但也有欠科学的一面,它混淆了知识分子和知识工人的界限,把知识理论与知识应用等同起来。要对知识资本进行量化,必须把知识分子与知识工人科学地区分开来。知识分子是创造知识的劳动者,知识工人是应用知识的劳动者。知识分子创造的价值是通过知识工人的劳动实现的,而知识工人创造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只有知识分子与知识工人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完整的知识价值。知识分子创造知识,知识工人应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知识分子既能够创造知识,又能够应用知识。同样,有的知识工人既能够应用知识,又能够创造知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知识分子创造知识,知识工人应用知识的规律是不能改变的。现在在我国,大量的知识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观念上误认为知识分子既然创造了知识,就一定能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种观念上的误区造成了我国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长期“沉睡”在研究机构的保险柜里,也使一些人形成了不重视知识、不重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
知识工人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宽概念,它主要包括知识产品的直接生产者、知识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管理者、工程和技术设备的制造者、文化艺术的实践者、医疗卫生的实践者、职业性行政和事业运营战略的策划者等。在这些人群中,有一些人可能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从事的是知识应用类的工作,就应该属于知识工人,而不能因为他有知识就说成是知识分子,这是知识产业工人与物质产业工人的根本性区别。在知识经济社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工人,他们之间的不同并不是在于他们的知识水平的高低,而是在于他们的分工,因为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识。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知识资本功能的显露,不仅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开始消失,而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开始消失。
根据对知识资本量化及其核心量化内容的分析,实施知识资本量化,一定要深化对资本理论的创新研究;一定要深化对资本构成的动态化研究;一定要深化对知识商品价值的研究;一定要深化对资本价值构成研究;一定要深化对知识资本功能理论、管理理论研究。一句话,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效益的眼光研究知识资本、应用知识资本,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从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由不变资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C)和可变资本——劳动者的劳动(V)构成。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一方面实现了生产资料价值向新产品的转移,另一方面创造了新价值,即劳动者的自身价值和超过劳动者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M),或称为社会提供的价值,最终形成了一定时间内的特定的商品价值(或称社会总价值),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概括的C+V+M的商品价值。
从价值形态来看,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的比例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例关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
根据资本理论的共性特征和知识资本的特点,所谓知识资本的价值构成是由其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组成的一种比例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知识产品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例关系。
作为知识资本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即生产知识产品的生产资料价值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物质性生产资料的价值,可用C来表示;(二)知识性生产资料的价值,可用CZ来表示。由于知识性生产资料就是知识本体,它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劳动生产物,其价值由三部分组成:1.学习性的劳动力价值,可用CZX来表示;2.应用性的劳动力价值,可用CZY来表示;3.创新性的劳动力价值,可用CZC来表示。
作为知识资本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即生产知识产品的劳动力价值,它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一)知识产品的传统生产者,即知识工人“1”,可用V来表示;(二)知识产品生产的设计者、引领者、管理者,即知识工人“2”,可用VZ来表示;(三)知识产品生产的创新者,即知识工人“3”,可用VZC来表示。
知识产品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可以用M表示。这样,知识产品的价值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C +CZ(CZX+CZY+CZC)+V(V+VZ+VZC)+M。
知识资本价值构成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认识知它、如何运用它、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量化、量化到什么程度。现在在我国,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能否对知识资本进行科学的量化,能否把传统的劳动形式尽快地提升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劳动形式,能否把知识资本的价值构成进行科学细致的量化,它既是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是同单体文化的状况相联系的,是同单体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因此,研究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必须同研究单体文化、单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是同单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一定要强化对具有支柱性地位的单体文化研究,它是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促进整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保证和体现;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是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整体文化的发展走势相联系的,任何一类单体文化又都是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从宏观文化体系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准确的把握单体文化资本的走势,一定要强化对宏观的整体文化研究,它是研究单体文化资本走势的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单体文化产业一般承担着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实现单体文化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在推进我国整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单体文化产业的主体性作用。
当前,要保证单体文化产业的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实现,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弄清楚现在人们为什么这样关注文化问题。(一)文化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开发性的资源,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多数的文化资源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并未开发,如果说有开发的话,也仅仅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有一定的利用,并未实现文化资源开发同物质性资源开发的科学结合,使许多文化资源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二)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人类认知和开发的资源有两类,即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或称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形成的“根”来分析,人类认知和开发的资源只有一类,即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物质资源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资源。可见,文化资源是一种创新资源。由于人类文化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所以文化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具有很强的衍生性。(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原始的、可简单开发的物质资源越来越少,要深度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借用于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未开发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并成为社会资源的主体,所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选战略。(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实力的标志、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公民素质高低的标志、经济影响力高低的标志。在农业社会,农业文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文化将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总概念,它是一切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初级形态的总称。所谓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文化的加工所形成的对人类有益的信息文化,即创新的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可见,在信息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信息文化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文化或科技文化,它还包括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自然文化或科技文化深度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化、引领性文化、驱动性文化。(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对社会人文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劳动者素养的培养。不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是不可能开发文化资源的,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也就是对经营者、劳动者实施文化培养的过程。
第二,必须树立科学的整体文化观。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整体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化泛指人类文化,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资源;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文化,是同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才能够形成这种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大阶段,即单一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多元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整体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所谓单一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环境条件下缓慢发展的阶段,一般是指原始社会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的领域比较狭窄,生产和生活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文化是一个单一化的统一体,故称为单一化的人类文化。所谓多元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环境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发展阶段,一般是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初期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也就逐步拓宽,生产和生活的范围也就逐步扩大,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类活动的领域、生产和生活的范围出现了奇迹性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科学的限制,要求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文化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整体化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环境条件下高速发展的发展阶段,一般是指在信息社会,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中期以后的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生产、生活范围已不是一般的拓宽、扩大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品位问题,是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的问题。
从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是又是简单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去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而形成各类不同的文化(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知识,还尚未形成文化)。可见,在人们立足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统一的、被社会公认的文化定义是不可能形成的,于是造成了文化的复杂性。但是,若从整体文化的角度去定义文化,所谓给文化定义又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类认知客观实际和经验的概念、理念、符号的集合体。其他文化定义都是由这一整体性文化定义派生出的单体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整体。整体文化是人类学鼻祖泰勒最早使用过的概念,他认为:整体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才能、习惯等。整体文化这一概念虽然是由泰勒最早使用,但是,泰勒的整体文化观是一种不彻底的整体文化观,他仅仅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概括了整体文化。尽管如此,从泰勒的整体文化观中可以看出整体文化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整体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的整体文化只能是一种相对性的整体文化,而且是一种有意义的整体文化。
整体文化观是一种科学的、宏观的文化观,是有利于全面的、科学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观,是有利于深刻地把握某一单体文化范畴实质的文化观,是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观,是在信息社会才能形成的一种现代文化观,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文化观。
单体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其中有些单体文化就是人类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主体文化。比如传媒文化就是人类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一种主体性单体文化,它是在人类为传播其创造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而借用传播媒介实施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媒的本体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可以共享的一种物质文化。从传媒文化构建来看,它是一种单体文化体系,在电子传媒未形成以前,传媒文化是指印刷传媒文化(当然也会包括语言传媒、物体传媒、人物传媒、事件传媒、组织传媒等,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并不认识这些传媒文化)。现在的传媒文化是一个体系完整的传媒文化,它既包括完整的印刷传媒文化,又包括完整的电子传媒文化和其他传媒文化。
第三,必须逐步实现单体文化的重构。在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条件下,要发挥各类单体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单体文化发展的“模式集聚”战略的要求,逐步实现单体文化的重构,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框架下逐步实现单体文化的重构。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的要求,我国的各类单体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必须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比如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它必须在我国整体文化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根据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提供的经验和传媒融合时代对我国传播媒介的要求,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传播媒介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势也就是其它单体文化产业,特别是国民经济支柱性单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势。
现在是我国各类单体文化发展的最佳时机,一定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国家关于单体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努力把我国的各类单体文化产业,特别是主体性的单体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各类单体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续完)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周鸿铎著:《传媒经济论》(传经解读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③ 周鸿铎著:《传媒经济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关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对“知识经济”的定义。
⑤ 李学勤教授谈“文化是一个整体”:参见人民日报《大地》杂志2008年第7期。
⑥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⑦ 陈华文著:《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⑧ 周鸿铎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⑨ 周鸿铎著:《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