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喜平 刘金祥
中央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坚持用科学的价值导向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价值取向是伦理学范畴的基本概念,它表示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客体对主体利益或需要的满足,也表示主体对客体满足其利益或需要的评价,换言之,价值取向比较宽泛和多元,只要人与人、人与物发生利益关系,都应归结为价值取向问题。而价值导向则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功能在于矫正和倡领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并引导人们用正确的健康的价值取向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由此可以推断出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是价值导向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有一定的超前性,对价值取向具有承载和传输作用,是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二是价值取向复杂而多样,如何使价值取向成为价值导向的目的和归宿,是价值导向的主要特点和任务。歌德曾借《浮士德》的主人公之口说:在我心中有两个灵魂,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导向失效了,或者不完全适应新的情况,而新的又尚待建立,出现某种价值混乱甚至“价值真空”是难以避免的。但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更不能让错误的价值取向盛行起来。因此,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应按照《意见》提出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要求,对作为核心价值观重要依托和主要路径的价值导向建设予以充分的理论审视和高度的实践关照。
我们知道,价值导向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网络式地进行传输,这些渠道和方式有的相互补充,也有的相互抵触,呈现错综复杂的图景。但从宏观上看,舆论机制和褒奖机制是价值导向的两大质素。舆论机制的价值导向作用是突出而明显的,也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接受。只要透析和比照一下倡导集体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与倡导个人主义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不同理论情景和现实境况,就足以说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舆论是广义的,不仅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新闻媒介,而且包括书刊、电影、戏剧、歌曲等文化载体;不仅指见诸文字或图像的舆论,而且还体现在口头舆论上。特别是口头舆论,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前者。例如在认识论上,当人们的价值取向尚未确立,或者在价值取向上遇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的时候,最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左右,即心理学上的所谓“从众心理”。人究其本质是文化的动物,人既是文化的主动者,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又是文化的受动者,时时处处受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制约。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其濡染薰陶,被其潜移默化,这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逃离地球一样。舆论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如此,一方面舆论是人造的,另一方面人又深深地受到舆论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价值导向而言,舆论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比舆论更为重要且过去被忽视的是社会褒奖机制。简单地说,褒奖机制是社会对各种职业和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的物质和名誉的认同和首肯,显而易见,褒奖机制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对各种职业和各类人员的绩效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灵敏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考察褒奖机制时,把褒奖机制与社会运行联系起来,强调褒奖机制是社会正常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社会要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褒奖机制。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曾经指出:教授的工资是重要的,它不仅意味着较好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而且也标示出国家和社会对其价值的肯定程度,近年来各级政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就是在发挥褒奖机制的价值导向功能。基于此,《意见》提出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舆论机制和褒奖机制作为价值导向的两个重要维度,综合地表现在“社会价值体系”上,通常比较敏感的指标是社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评价的地位与比例。例如,中世纪的欧洲神学是至高无上的,神职人员具有令世俗社会羡慕敬仰的地位。随着文艺复兴的扩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勃兴,从事教育和科技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而神职人员的社会威望则日趋下降,这充分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分野。在当今美国,律师、法官、医生、科学家、大学教授等,是多年来居于前列的职业选择,这说明美国的价值导向比较理性和相对稳定,对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始终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而回望和剖解我国近年来社会职业层级结构,不难发现企业经理和政府官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总体上要高于教育工作者和科技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舆论机制与褒奖机制的不协调,产生这种不协调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与价值导向的某些失误不无关系。为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撞击带来的阵痛和负面效应,需要尽快建立适应转型期的科学价值导向,及时地有效地匡正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与失误。
从哲学上来分析,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与失误,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型失误、过与不及型失误。(一)单一型失误。这是指价值导向单一,缺乏多样性、差别性、层次性,在社会舆论上,讲“义”就不讲“利”,或者讲“利”就不讲“义”,对全体社会成员不分职业、层次、民族、宗教、信仰、年龄等,运用同一价值导向;在奖励系统上,则不患寡而患不均,担心对贡献突出的科技成员进行奖励会引起社会心理不平衡。(二)过与不及型失误。此类失误是指把本来需要倡导的价值取向推向极端,而对另一些需要倡导的价值取向则很少顾及,甚至弃之一旁。例如,对经济价值、金钱价值过去有所忽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需要倡导,但现在很多社会成员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想膨胀,这显然与我们党提倡的价值取向是严重背离的,表现在奖励机制上,主要是分配收入与劳动付出的巨大脱节,一些人并没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价值而富裕起来,此类误导不仅极大地挫伤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引发心理失衡甚至社会动荡,而且将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和职业选择,贻害众多,后患无穷。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性的社会变迁之后,我国正面临着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经济社会处于转轨变形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冲突,价值取向裂变多元,亟需正确的价值导向予以修复,亟待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统领。而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绝非易事,因为衍生偏差和失误的深层原因是过去某些决策不当和体制不顺。爱因斯坦说:“最佳的办法往往孕育于最艰难的处境和多次挫败之中。”既然价值导向的弊端和乖谬已经袒露,找到治疗和纠偏的路径也就为期不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只要深入贯彻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就能尽快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为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正确价值取向提供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