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及特点

2014-03-02 02:03李金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辅修小学教师课程体系

□李金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及特点

□李金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其专业定位为“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型为教师,定制为六年”。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构成,各板块自成序列,互为补充;其特点表现在:文化基础与技能发展并重,专业发展与多向辅修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成长有效衔接。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学科结构失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的现状,2010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定向培养优质师资。这项工作已纳入国家教育部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根据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一直致力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

对六年制小教本科专业特质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定位是科学地建设其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型为教师,定制为六年”。定格在本科,是指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是在高等教育框架内建设的,是按培养本科学历的人才标准来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定性在教育,指的是该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是培养熟悉小学教育规律,具有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村优秀小学教师;定向在小学,是该专业面向农村小学培养高学历师资,是服务于农村的小学教育现实;定型为教师,指六年制培养的是农村小学师资,不是培养教育专家,因此,学生在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从教能力;定制为六年,指学制为六年,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相较,在办学层次上提升为“本科”,与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相较,虽同属本科层次,但培养的学制和模式存在差异,六年制课程安排上采取前两年文化基础课和技能课程双修的模式,两年后则通过高职对口考试进行分科专业课程培养。根据国家对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和体育教育九个专业方向。

二、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构成,各板块自成序列,互为补充。各分科专业课程结构相同,各类课程在总学时占比情况大致为:通识课程50%左右,专业课程15.2%左右,辅修课程约4.2%,任选课程约1.6%,实践课程约28%(见表1,以汉语言文学方向为例),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及师范课程的实用性。

表1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课程体系表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板块分为文化课程、技能课程、教育课程三类,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具体来看,文化课程以高中文化课程为主,包括《阅读与写作》、《基础数学》、《基础英语》、《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地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学科课程,帮助初招学生增强文化素养,同时增加了大学的通识文化课程,涉及政治、法律、哲学、数学、科学、英语、历史、计算机等学科门类课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奠定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课程的开设主要在前两年完成,但部分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阅读与写作》、《基础数学》、《高等数学》、《基础英语》、《大学英语》等根据需要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完成。这主要是因为前两年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内容较多,适当将部分大学通识文化课程放在后四年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把握。文化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占比例为33.2%左右(各个专业方向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比例上稍有不同,但占比差异不大。具体见表2。其中美术、体育教育、音乐教育方向学生在文化课程方面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同时减少了《高等数学》课程),在所有课程类型中所占学时比例最大,可以看出六年制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初招学生文化素质夯实和拓展的重视。

表2 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各专业方向文化课程占总学时比例情况表

技能课程借鉴了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初招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训练学生“三能三会”,即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除此之外,还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在这方面,主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大学体育》、《计算机操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大力强化技能训练。这部分课程在总体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大致为13.4%。不过音体美等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比例上有区别:体育教育方向学生由于前两年要增强体能素质训练,因此在前两年的技能课程中增加了《体能基础训练》和《专项基础训练》课程,技能课程比例达到15%;美术学和音乐学专业方向的部分技能课程则纳入到专业必修课程领域,因此比例低于13%。技能学习需要不断练习,因此新生一入学就需要向他们提出达标要求,让学生勤加练习,并在中职对口考试中进行相应测试,这样有利于结合初招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前两年打好技能发展的基础。

通识课程中的教育类课程占比4.4%,各专业开设课程一致,包括《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等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小学各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突破了过去“老三门”的课程内容局限。这类课程主要在后四年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学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构成,重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达到某一专业方向本科层次所需的质量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因专业而异,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大不相同。专业必修课程由一组紧扣专业方向的课程群组成,覆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知识,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理论专业基础;专业限选课程,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加强学生专业深度为目标。学生专业课程约占课程总时数的比例情况见表3,因美术、体育、音乐专业技能性要求上更高,在课时比例占比上相对要高一些。专业课程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方向,如音乐学、美术学,从一年级起就有计划地开设了部分基础专业课程,以强化学生相应的专业素养,如音乐学专业方向开设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钢琴演奏》、《舞蹈》等课程,美术专业方向开设了《素描(静物)》《色彩》课程等。

表3 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各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占总学时比例情况表

3.辅修课程

辅修课程针对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而设置,依据小学学科设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 、美术学 、体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九个模块,此外,考虑到学生将来要承担教育管理工作以及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相对突出的现状,专门增设了心理辅导模块,共十个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本专业方向以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共16学分。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但学生可以根据时间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多选。辅修课程集中在第七学期至第十一学期开设。设置辅修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专业主修的基础上,同时具备承担其它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提升农村教师多方面的素质,提高农村教师多学科专业的教学能力。

4.任选课程

任选课程强调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该课程模块涵盖中文类、数学类、英语类、科学类、教育类、信息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各类学科课程以及部分交叉、边沿学科的100多门课程。除此之外,其它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都纳入到选修课程,供学生全校范围内选择,这样充分拓展了选修的范围,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任选课程集中在第七学期到第十二学期,利于学生保证充裕的时间选修。

5.实践课程

各专业实践课程基本一致,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占比在28%左右。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因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占比稍高达31.1%,增加了《电工电子实习》《课件制作实践》《教学专题网站设计制作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等课程。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非常重视教育实践,在各个学期均安排了实践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入学教育、军训;从第二学期到第十一学期有劳动教育、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分别有一周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分两次,第九学期8周的教育实习和第十一学期全期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在第十二学期开展;还在第四学期 、第六学期、第十学期分别安排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充裕的实践课程着力使学生全面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即培养学校实施素质和技能发展训练与培养,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训练促进能力提升,生源地进行全面的教师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将培养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在实习基地和生源地充分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同时在生源地使学生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与特点,从而通过实践课程真正成长为一名可以承担农村小学课程教学、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的优秀小学教师。

三、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情况进行分析,该体系的特点表现在:

1.文化基础与技能发展的并重

六年制前两年主要学习高中文化知识及部分大学公共课程,对于学生基础文化水平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因此,需要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为此,在前两年的通识课程设置当中,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是主要课程类型,这一时期除了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之外,根据初招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增加了大量小学教育教学必需的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如音乐、舞蹈、钢琴、书法、计算机、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这样,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前两年设置了大量通识课程包括文化、技能课程的学习;不同于五年制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了基础文化学习的深度,加大了技能训练的力度,以适应本科师范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和基本教学素质要求。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2.专业发展与多向辅修的结合

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九个专业方向,能承担本专业学科的教学是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但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胜任本专业学科的教学,同时还需要能承担多门小学学科教学的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小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科研能力,因此,专业发展的同时需要进行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从当前的课程设计上看,六年制本科的课程结构除了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加大了比重外,同时设置了辅修课程,每个学生除了主修本专业学科课程以外,还需要在辅修课程中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并修满16学分。这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和小学教师综合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融合

专业理论的学习包括专业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师范生在专业知识水平上获得发展,了解教育、教学的原理与规律以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高师范生观察与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但无论是教育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塑造,均要指向应用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六年制课程体系大大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在:一是量的增加,在课程总学时数占比上达28%左右;二是门类的多样化,涉及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实践课程;三是设置上的创新,如教育见习实习,改变了以往四年制、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与实习连续安排、次数少、时间少的情况,将见习从实习中分离出来,并尽早进行安排,“通过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短时与长时相结合,使教育实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培养师范生面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教育智慧”。整体的设计由此凸显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4.职前培养与职后成长的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可以适应教师教育的不断开放,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与发展性。各类课程设计立足于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学生发展潜能的培养。这种发展潜能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创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比如各种技能课程的培养,不仅提升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成为学生未来幸福教育生活的重要源泉;辅修和任选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让学生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调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等等,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研究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教学的转化,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未来农村小学的岗位适应能力。这样,师范生毕业后能根据农村小学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职后自身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其专业定位为“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型为教师,定制为六年”。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构成,各板块自成序列,互为补充;课程体系注重文化基础与技能发展的并重,专业发展与多向辅修的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成长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课程体系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针对性与灵活性、适应性与实用性以及时代性与发展性。■

注:

①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2).

②余欣欣,李山.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2):88-95.

③杨丽萍.“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143-146.

【责任编辑 谢文海】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x-year College Directiona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for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LI Jin-guo
(Dept.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Six-year college directional training i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ts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is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n education, orientated to elementary school, finalize the design of teachers, customized for six years". Curriculum system consist of the gener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minor course, and practice course; these five plates form their own sequenc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s characteristic displays in: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weigh the same; professional and minors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converge; p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 after-job growth cohere effectively.

Six-year colleg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urriculum system

G625.1

A

1004-4671(2014)04-0139-05

2014-06-13

本文系 2012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2YJA880064) 成果之一;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成果。

李金国(1982~),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辅修小学教师课程体系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