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航彬,毛家武,陈柳元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广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梁航彬,毛家武,陈柳元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开始逐步成为各种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媒介手段,其作为学习生活必需品在给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相应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也成为了热点话题。对玉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广西大学生网络使用接触情况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供有效的对策。
广西大学生;玉林师范学院;网络媒介素养
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将网络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学习成长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网络自律能力,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必须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为此,笔者以调查分析广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为最终目的,选取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以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使大学生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提供支撑。
本文基于上网的时间和频率、网络信息辨别和评价及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情况等四个方面,具体从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网络认知素养、网络安全与道德法律素养和网络创新素养等5个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次调查对象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政史学院、体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的不同年级大学生,采用随机的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在问卷回收的同时,还采用访谈的形式对20位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潜在影响因素的了解。
(一)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
1、上网的时间和频率
大学生上网时间频率偏高。在“平时上网(使用手机或电脑)的频率”的问题上,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内的,占有比例为70%以上。其中上网时间日1~2小时和每天3~5小时的大学生,比例都在30%~40%之间。有21.72%的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也有少数(8%)的大学生一周只上几次网的情况,而每月上几次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0。
2、上网目的及计划性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将网络有效地使用在促进自身发展中。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大学生上网以娱乐游戏为目的的居多,其次为聊天、学习、查资料等。有34%的大学生选择娱乐游戏、打发时间作为上网的主要事情,而选择网络作为聊天工具与别人联络的大学生也占了21.7%的比例,而上网目的为学习、查资料,获取新闻信息、关注时事,求职或兼职需要以及其他,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9.42%、13.14%、0.57%、10.85%。当问到“利用网络关注时事的频率如何”时,依然有13.7%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上网看时事的习惯”。游戏、聊天等这样的网络娱乐内容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应该自觉约束控制自己,将其当做一种休闲方式,适度娱乐,避免依赖沉溺于其中。
同时,在调查人群中,有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开通有微博或者博客等,其中有28.22%的大学生选择了“差不多每天都用”。当问及使用微博的原因(多选)时,半数以上的人是因为“大家都在用”而开通的,而选择因为它信息面广泛、信息量大和可以关注公众人物的生活的,分别占有比例为66.67%和46.67%。这进一步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利用上网来打发闲暇时间,用于学习的占少数。
为了了解大学生接触网络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设计了上网计划类的调查问题,如表1:
表1 接触网络媒体是否会制定明确的上网计划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明确上网计划且不会受其他信息内容干扰的,仅占22.29%的比例;有基本的目的计划,但易受干扰的占有比例为33.71%,而没有上网目的性的比例却相对较高,达到了44%;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明确计划目的性,并能严格执行的比例竟然为0。由此可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都没有良好的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在访谈部分学生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最初的计划性总会在接触网络后被打乱。因为上网后总是不受控制地开始聊天、玩游戏或者看电影等,最终导致上网时间延长并破坏了原先的计划。
网络是大学生深入社会、认知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上网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调查,我们清楚地发现,目前大学生上网多没有形成计划,缺乏目的性,并且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来学习、获取知识。
(二)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
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即发现、处理及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不仅是质疑网络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会分析它的潜在信息和评价其社会意义。
表2 下面哪个网络问题更困扰你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真假难辨及伪文章误导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网络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37.14%和24.57%,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相应地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素养。
在“对网络上发布的某一事件的信息及网友的看法,你通常会”的问题上,有54.28%的人表示,会在看后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有32%的人会主动搜索资料,以期获得全面的信息;会直接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的仅占了9.7%的比例;而只有4%的人选择了“难以作出判断”。当进一步问及“获得更多的该事件信息后仍无法判断,你认为原因通常是”的问题时,获得的信息不够多,知识和能力不足、无法判断,认为事态未发展到足以下结论的地步,其他等四个选项的比例依次为23.43%、33.71%、33.14%、9.71%。以上两项问题的调查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主动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半数以上的人会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观点,有自己的认识;在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时候,有33.71%能主动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网络中发起的活动(如网络红人、人肉搜索等)的态度问题,有58.28%的人认为其出发点好,但要注意把握表达力度;只有4%的人完全赞成,认为其表达了广大网民的心声;而认为此类活动纯属恶搞或者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都为18.85%。而当网上观点存在争议性的时候,有55.43的大学生选择了保持中立态度,只有8%的人选择加入讨论并旁征博引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有4%的人还会受到强势观点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想法;偶尔帮助己方观点的战友说理的比例为29.71%,害怕受到抨击选择不参与的人占有2.86%的比例。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发现、处理及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不算太差,但也有待提高,大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评价素养。
(三)网络认知素养
网络认知素养,即了解网络或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有适度信任,并能正确认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防止受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1.网络基本认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听说过“网络媒介素养”这个词时,只有12%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并且很了解;而听说过但不知道其具体含义的占有58%的比例;表示从来没听说过的人占有比例达32%之高。进一步问及“所在高校进行过有关如何使用网络的培训教程?”的问题时,选择“学校有过很系统的培训”的仅占16.57%,将近半数的人只是听周围的人提过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而完全靠自己摸索,没有任何人指导过的人数也达到了三成以上。这说明大部分人对网络媒介素养缺乏认识,没有系统地教育学习,导致在对网络基本知识等了解不全面,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
2.网络媒介可信度的认识
表3 你会怀疑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吗
由上图表3可以看出,对于是否会怀疑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经常怀疑、偶尔怀疑、根据报道内容而定、从不怀疑及压根没有考虑过真实性问题的百分比例依次为13.71%、23.43%、58.29%、1.14%、2.29%。当进一步问及,“当你怀疑网络上某些内容的真实性时,你会怎么做?”,五成的人表示会继续关注,但不做深究;有27.43%的人会主动从更多的媒体去了解核实;不关心、无所谓和只听别人说不主动关注的比例分别为15.43%和6.28%。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信任,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会进行适当的质疑,对网络媒介可信度的认识较为乐观;但只有少部分的人会在怀疑网络信息的时候去主动查实求证。
3、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认识
在对大学生对于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认识调查中,从所持态度及影响使用两方面设计了问题。其一,“你对网络色情、暴力、反动等内容的垃圾信息持什么态度?”表示反感但不会举报占大部分,为72.57%;有10.85%的大学生会选择将它们举报;同时也有6.85%的人认为其没什么损害,没必要进行举报;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了9.71%的比例。其二,“上述垃圾信息会不会影响你对网络的使用?”有1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什么影响;认为影响很大,以后会尽量减少使用网络的占8%的比例;而76%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对这些信息反感,但不会影响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大多都有反感情绪,在回避不良信息的引导和影响上显示出比较积极的一面,但认识不足,有9成的大学生都不会主动举报此类垃圾信息。
(四)网络安全与道德法律素养
在网络世界中,许多大学生自制能力不足,易受到意志暗示性影响,有些学生会因此忽略自身原来具备的道德品质,例如出现发表反动、不健康言论,浏览黄色网站等现象。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大学生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在选择过程中相应的网络道德素养随之产生,成为考量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之一。
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网络色情等垃圾信息会觉得反感,但不觉得要进行举报,说明许多大学生对于黄色色情等网络信息持默许的态度。
在“你认为在网络上是否可以随意发布信息”的问题上,如表4:
表4 你认为在网络上是否可以随意发布信息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发布网络信息时具备较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只有8%的人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是自己的事儿,没有约束。
进一步问到对网络匿名发表评论的态度时,43.43%的人会根据实际情况,涉及争议较大的情况时会慎重考虑;其次认为“发表评论虽然是匿名,但IP可以泄露个人信息,所以还是保守点教好”所占比例为37.71%;害怕受到攻击,因而留言评论都有所顾忌的占13.14%的比例;仅有5.71%的人认为“反正是匿名的,可以大胆自由地发表评论。可见,网络安全意识还是存在于大部分大学生的潜意识中的。网络社会是现实和虚拟交互的双重空间,在大学生中网络社交已作为一种时尚普遍存在,正确使用网络交友,并正确认识随之而来的网络交友的危险性与不确定性,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网络安全素养。在QQ、MSN、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交友的情况调查上,有29.71%的选择只加认识的人为好友;有44.57%大学生的好友大部分都是认识的,但有时会接受一些陌生人的好友邀请;有19.42%的人选择在大部分认识的好友的基础上,主动加一些陌生好友;而有4%的大学生会申请两个号,一个用于专加认识的人,一个专加陌生人;仅有1.14%的人表示网络交友大部分或全部都为陌生人。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调查中,显现出较为积极的信息,表现在:其一,网络中发布信息或接受信息态度问题等,能够辩证看待且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其二,在网络交友中对于陌生人的交友会有所顾忌,不完全信任。
(五)网络创新素养
网络创新素养,表现在网络使用者不仅接收信息,还能够创造信息、主动发出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具体体现在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并传播自己及发布有意义的信息。此次调查在网络创新素养方面未做深入的调查,仅从发布信息的主动性、发布信息内容以及发布消息内容时是否会对其影响性作出思考等方面,开展简单表面的调查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表5 会不会主动在网上发布信息
进一步问及发布信息的目的时,有41.14%的同学选择了娱乐、分享自己的见解思想作为发布信息的主要目的;12.57 %的同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某个事,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学习工作需要(如求职、专业需要)而发布信息的占有比例为10.85%;有28%的人表示网上发布信息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纯粹个人爱好;还有7.43%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目的。
在“发布信息或观点时,会不会考虑它对别人产生的影响”问题上,30.28%的同学表示会着重考虑,网络是公开化的平台,发表言论不能产生坏的影响;50.28%的同学选择部分考虑,将某些影响过于不好的言论删除或修改;16%的同学选择“稍加考虑,但不会影响自己的表达”;还有3.43%的同学选择从不考虑,认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到,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很少会主动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进行交流,且发布信息大多也是用于娱乐和为了引起舆论关注,甚至有将近3成的同学发布时没任何目的意识,用于学习需求的也只占有极少数的比例;令人乐观的是,有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在发布网络信息时会部分或着重考虑到它的意义及影响性。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网络创新素养偏低,还有待提升。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信息,再结合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可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获取知识、人际沟通以及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而当代大学生现有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跟不上网络的急速发展及相适应的网络水平要求,具体表现在自我管理控制能力不强、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网络信息的辨别和认知技能较缺乏;网络创新素养偏低以及网络安全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所以,本文针对相应的调查结果,对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削弱对网络的依赖性
对网络的不同依赖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差异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上网最经常做的事情是“娱乐游戏和聊天交友”,上网次数频繁且时间长,并且上网缺乏计划性,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无意识的上网行为,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网络依赖,没有良好的自我网络行为管理素养。大学生生存在现实社会中,具有良好的教育知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储备,要能够辨别虚实,充分认识到网络仅仅是学习生活的用具,而不是精神依赖;学会理性地对待网络,有效利用好网络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减少对网络的精神依赖,适应社会现实生活。
学校可以将教育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管理网页等,增强自我网络行为的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完善制度;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优选,大学生应主动遵循学校关于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逐步培养自身良好的网络行为。
(二)增加媒介素养的教育师资力量,普及网络知识
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不了解网络媒介素养,并且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有相关培训和课程,大学生目前具备的网络媒介素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仅靠自我摸索,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处于普遍的低层次水平。因此,必须将网络媒介素养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作为基础网络知识教育的一部分,许多计算机类课程总是只注重于学生的技术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与批判能力的培养。应该更新网络教育的观念,将计算机技能掌握和网络媒介素养培养同时同步进行,在学习基础计算机知识的时候,积极宣传、适当普及网络知识,加强训练,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教师在信息时代急剧的变化背景下,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角色,适应网络教育新要求。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教导学生在网络中学会选择,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引导其浏览健康网站,将网络用于学习,学会上网查询资料和查阅信息。同时,开展网络媒介素养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增加媒介素养的教育师资力量,在提升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带动普及甚至提升大学生们的网络媒介素养。
(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道德,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的目标,使其具备网络道德观念、网络责任意识,自觉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
现代德育已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德育的基础上延伸出网络德育的部分,这种趋势表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应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教导大学生正确的辨识网络信息,依法文明地使用网络,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法律观念。同时网络安全教育也必不可少,学校应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具备良好网络道德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信息的侵害。
(四)发挥校园网作用,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在同一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普遍会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而且一般都会有较高的兴趣,因为这些事件往往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因此,大学生对校园网的点击和关注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积极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增强校园网站的新颖实用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加强互动,提高学生们的信任度,并使他们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约束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的网络媒介素养。
学校应关注大学生们学习之外的生活,努力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的休闲空余时间,使他们逐步脱离虚幻的网络世界。加强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闲暇意识,虚实结合,合理正确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质量。建立校园局域网、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及校园热线等,通过这些网络载体,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帮助同学们扩大视野。
学校要正视网络对校园文化形态的冲击,针对大学生的固有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活动,构建适应互联网络时代、积极健康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之余从其他业余活动中体验乐趣;另外,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课内外活动中,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创新、发出自我的声音,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网络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自我网络行为的管理控制能力等。
最后,加强大学生在入学时的引导。大学生初进入大学,从高中的紧张氛围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大多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生活杂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引导,多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座谈活动等,具体介绍大学的生活、学习以及各种学术竞赛、科技、体育文艺等社团活动的情况等,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专业和就业方向,从而为自己设立清晰的奋斗目标,引导其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特别强调如何科学使用网络,让网络为自己学习知识、成长成才服务。 ■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韩锡斌,程建钢.构建大学网络教学环境的两个主要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5(4).
[3]燕荣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83-85.
[4]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5]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7(3):38-40.
[6]郑春晔.青年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张志安.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8]陈栋.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以人人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9]张志安.解读“媒体素养教育”[J].传媒观察,2005(4).
[10]赵静,齐玉龙,王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96-98.
[11]许柳威.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2(1).
[12]杨云峰.论高校网络素养培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7,5(3).
[13]李敏智.广西高校女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基于广西区5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4]程亮,王占国.高校学生网络接触情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5]冯霞.当代大学生思想结构特质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41-45.
【责任编辑 潘琰佩】
Analysis of Guangxi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and Counter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NG Hang-bing, MAO Jia-wu,CHEN Liu-yu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In the age of internet,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various kinds of education appraisal system.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separable media means, providing great convenience for their study.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becomes a heated topic nowadays.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on the students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we analyze the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affecting elements, offer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net media literac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uangxi;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G206
A
1004-4671(2014)04-0114-06
2013-06-01
本文系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广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及培育途径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B024)的阶段性成果。
梁航彬(1980~),广西容县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