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东,简方全
(1.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畜牧兽医站,香格里拉 674401;2.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草地与牧草
香格里拉县三个草地放牧功能区植被特征及生产力现状调查
王向东1,简方全2
(1.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畜牧兽医站,香格里拉 674401;2.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依据香格里拉草地季节性放牧利用特点,从低海拔的亚高山草地到高海拔的高山草地依次划分为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3个放牧功能区。以3个放牧功能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特征及生产力水平进行调查及监测,共记录鉴定草地植物120余份,草地常见草本植物40余份。并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普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放牧功能区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均有所下降,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香格里拉县;草地放牧功能区;植被特征;草地生产力
香格里拉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N 26°52′~28°52′、E 99°13′~100°19′,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高山与河谷高差较大,立体气候特征显著,雪山、森林、草原、湖泊、河流、峡谷交错分布,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环境和自然景观。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草地植被类型,全县拥有天然草地33.5万hm2,占土地面积的29%,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随着草地牧业的蓬勃发展,天然草地载畜量迅速增加,草地过牧超载现象逐渐显现,导致草地植被逐年退化,草地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为进一步了解香格里拉县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及生产力水平,分别对冬春牧场(海拔3 100~3 400 m)、过渡性牧场(3 400~3 900 m)和夏季牧场(3 900~4 300 m)3类放牧功能草地进行了野外牧草品种调查及植被样方监测,为制定以草定畜、草地减畜等草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
1.1 调查及监测区自然概况
调查监测区位于小中甸镇和平村所辖地域。和平村位于香格里拉县城南部,小中甸镇东部。小中甸镇地形北高南低,硕多岗河从北往南贯穿全境。镇所在地海拔3 207m,年均气温5.8℃,年降水量849.8 mm,无霜期120d,属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1]。
1.2 调查线路的选择
选择小中甸镇和平村牧区具有代表性的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为调查对象,根据3个放牧功能区草地垂直分布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线路及观测样区。调查线路为小中甸镇—拉扎坝—月浪—雪山线,基本涵盖了香格里拉县天然草地的海拔梯度范围,线路包含了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3个放牧功能区。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草地类型依据云南省上世纪80年代开展草山普查时制定的草地分类方法进行表述[2]。调查区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属亚高山草甸类草地,夏季牧场属高山高寒草甸类草地。
在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各设3个样区。2012年、2013年9月在样区内开展草地植物种类调查,并对草地植被盖度、草层高度、生物产量、可食牧草产量进行测定。植物调查只针对草地中的草本植物进行,在野外对活体植株进行现场鉴定,无法现场鉴定的植物采集样本进行后期实验室鉴定,调查时计数草本植物的种数。植物盖度采用样线法测定,采用长50 m的皮尺向3个方向测定,每个方向取50个点,每点间隔1 m,采用针刺法确定单点盖度,最后以百分率统计草地植被盖度。草层高度测定20次,求平均高度。植被生物量用0.5 m2正方形样方测定,每样区取6个样方,割取地上部分植株,分别测定样方地上生物量及可食牧草产量[3]。牧草的可食与不可食以当地牧民的判定方法为准,社区草地常见的西南委陵菜、西南鸢尾(冬春季植株干枯后可食)归入可食牧草类。
1.4 数据处理
对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并与1981—1982年全国第一次草山普查数据作对比分析[4],数据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1 草地植被物种调查
冬春牧场主要分布在村落周围的坝区、小盆地及河谷地带,地势较为平坦。草地型主要以早熟禾(Poa pratensis)、杂类草型;疏花剪股颖(Agrostis perlaxa)、杂类草型为主。地段性草地型主要有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杂类草型;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杂类草型。偏沼泽化地段为发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型。监测样地中草本植物种类一般有50~70种,常见植物属主要有早熟禾属(Poa spp.)、剪股颖属(Agrostis spp.)、委陵菜属(Potentilla spp.)、苔草属(Carex spp.)、大戟属(Euphorbia spp.)等。常见的草地植物有草地早熟禾(P.pratensis)、疏花剪股颖、华扁穗草、西南委陵菜(P.fulgens)、西南鸢尾、大狼毒、大理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等(见表1)。
过渡牧场位于坝区草甸以上的亚高山及高山森林覆盖区,坡度较大,主要由林间草地、疏林草地、森林下缘的灌丛草地组成。草地型主要有早熟禾、杂类草型;杂类草型为主。地段性草地型有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杂类草型;西南鸢尾、杂类草型。监测样地中草本植物种类一般20~30种,常见的植物属主要有早熟禾属、羊茅属(Festuca spp.)、委陵菜属、苔草属、橐吾属(Ligularia spp.)等。草地常见的主要植物有早熟禾、西南鸢尾、滇藏羊茅(Festuca vierhapperi)、绵毛橐吾(L.vellerea)、西南委陵菜等。
夏季牧场位于林线至雪线之间,包括高山杜鹃灌丛带、高山草甸及高山砾石疏生草甸。监测样地中草本植物种类一般有25~35种,常见的草地型主要有嵩草、杂类草型。地段性的草地型为杜鹃、杂类草型。常见的植物属有嵩(Kobresia ssp.)草属、早熟禾属、委陵菜属、苔草属、龙胆属(Gentiana ssp.)等。草地常见的植物主要有早熟禾、嵩草(K.myosuroides)、苔草(C.tristachya)、鳞叶龙胆(G.squarrosa)、西南委陵菜、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等。
表1 3类放牧功能草地常见植物
本次调查共记录3个草地放牧功能区草地植物120余份,其中,草地常见草本植物40余份。
2.2 草地植被特征及生产力监测
2.2.1 冬春牧场植被特征及生产力 冬春牧场主要分布在村落周围的坝区,是草食家畜冬春季的放牧草地。社区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部分农牧民由于缺乏放牧劳力,常年把家畜放养在冬春牧场上,冬春牧场变成了全年放牧制草场。另外,当地牧民有放养藏猪的习惯,藏猪在枯草期拱食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对草地的破坏十分严重。对冬春牧场草地的样方监测表明(表2),冬春牧场草地植被盖度58%~95%,平均盖度82%。草层高度2.5~19.0 cm,平均高度8 cm。地上生物量在801~1 913 kg/hm2之间,平均1 338 kg/hm2,其中可食牧草产量410~1 576 kg(DM)/hm2,平均1 016 kg/hm2。监测结果表明,冬春牧场监测样方间的植被盖度、可食牧草占比差别不大,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可食牧草产量样方间差异较大。与上世纪80年代草地进行比较,草地植被盖度和草层高度下降显著(P<0.05),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均显著下降(P<0.01)。表明在近30年来冬春牧场的草地植被呈逐步退化趋势。
2.2.2 过渡牧场植被特征及生产力 过渡牧场主要为坝区草地以上至林线上缘之间的林间草地及疏林草地,是牦牛、绵羊5月及9月冬春牧场与夏季牧场之间转场的过渡地带,是牦犏牛春秋季及高原黄牛、马等家畜夏季的放牧地。草地监测结果显示(表3),草地植被盖度在75%~93%之间,平均植被盖度86%。样方草层高度3.0~21.3 cm,平均高度8.2 cm。草地植被地上生物产量(按干物质计)540~2 509 kg/hm2,平均生物产量1 534 kg/hm2,其中可食牧草380~1 974 kg/hm2,平均1 272 kg/hm2。植被盖度样方间差异不大,草层高度、生物产量、可食牧草产量样方间差异明显。与上世纪80年代草地进行比较,草地植被盖度、可食牧草产量有所提高,草层高度、植被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3 过渡牧场植被特征及生产力水平测定
2.2.3 夏季牧场植被特征及生产力 夏季牧场处于森林上缘与雪峰之间,是放牧草地的最上端,由杜鹃灌丛带、高山草甸和高山砾石疏生草甸组成,是牦犏牛的夏季牧场。其中杜鹃灌丛带地面大部分为杜鹃占据,砾石疏生草甸植被稀疏,放牧利用价值均不大。夏季牧场主要以利用高山草甸为主,相对于冬春牧场,高山草甸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植株矮小。高山草甸监测结果显示(表4),草甸植被盖度50%~97%,平均盖度85%。草层高度1.0~6.3 cm,平均高度4.6 cm。草地生物产量(按干物质计)643~1 614 kg/hm2,平均1 810 kg/hm2,其中可食牧草产量463~1 280 kg/hm2,平均940 kg/hm2。监测结果显示,植被盖度样方间差异不大,草层高度、生物产量、可食牧草产量样方间差异较大。与上世纪80年代草地进行比较,植被盖度差异不大(P>0.05),草地生物产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占比下降显著(P<0.05),草层高度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牧草产量(D M)项目盖度/ % 草层高度/ c m 地上生物量/(k g · h m-2) 可食牧草产量/(k g · h m-2) 可食牧草占比/ % 1 9 8 0—1 9 8 1年平均数2 0 1 2—2 0 1 3年平均数8 6a8 5a9 . 7A4 . 6B2 5 1 4a1 1 7 4b1 8 1 0a9 4 0b7 2a8 0a
2.2.4 3个放牧功能区间的对比分析 从表2、表3、表4的监测数据来看,3个放牧功能区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均低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3个放牧功能区草地中,上世纪80年代植被盖度以冬春牧场最高,达到94%,现在则演化为最低,显著下降到82%。监测数据表明,3类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其中,冬春牧场草地退化程度最大。
1)本次草地植物种类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120余份,其中,草地常见草本植物40余份。调查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天然草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家畜可利用草本植物的种类较多。
2)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夏季牧场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3类牧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其中,冬春牧场草地退化程度最大。
3)社区畜群养殖现状、草地利用模式等基本情况调查及监测结果表明,社区草地存在冬春季牧场载畜量过高、夏季牧场放牧利用不足、3个草地放牧功能区之间利用不均衡的问题。增加人工草地的种植面积,控制草食畜养殖数量,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及利用制度,在社区提倡夏季牧场大尺度放牧、冬春季牧场划区轮牧等措施是促进当地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小中甸乡.乡镇概述[EB/OL].http://www.ynszxc.gov.cn/S1/S910/S911 /S921/C27884/DV/20071121/1 523037.shtml,2007-11-21.
[2]武丕琼.云南草地资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63-84.
[3]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9.
[4]墨继光,张学珍.香格里拉县高寒草地植被现状调查[J].云南草业,2000(2):1-6.
S812
A
2095-3887(2014)06-0038-03
10.3969/j.issn.2095-3887.2014.06.010
2014-08-11
国家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06)
王向东(1972-),男,纳西族,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及动物疫病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