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014-02-28 01:59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设置情境数学

杨 斌

(重庆市万盛进盛实验中学,重庆 400800)

现代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具体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则表现为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如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等)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掌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及数学思维能力。为更好地践行这一宗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数学课程重新架构整合,删繁就简,去难存易,使现有知识体系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赋予教师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探索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知识体系简单化、授课内容浅易化,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学习能力,这一点必须始终明确。因此,在探索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适度坚持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摒弃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案设计、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要营造自由、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积极探索、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由此过程体验并积淀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养成,接纳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的目的。但是,摒弃“注入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不等于“放羊”式教学,在自由、开放的背后必须始终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课堂的节奏、调节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于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本身。教师必须围绕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程设计,整个课程教学的进行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条主线进行,否则矫枉过正,过度放纵,学生反而茫茫然抓不住重点。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并被广大教师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在问题情境的作用下,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掌握授课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关系脉络。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初衷,绝不可本末倒置故意为之,甚至脱离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否则教学情境徒然流于形式,热闹过后是学生的懵懂困惑,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必须包含丰富的教学信息,以旧知识带新知识,情境的选择尽可能的简单生动易于理解,兼具思考和启发双重属性,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过程,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适当予以引导,对于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颇、错误不必急于评价纠正,可以提出补充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自觉将生活中的相关情境纳入数学视域,去除不必要的信息,简化为数学模型加以探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固化。

三、有效设置教学问题

问答式教学自古有之,其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分析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训练,养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理清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此外,适时、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相信纵观任何一位数学老师的授课史,提问式语句在其整体教学语言中的比例都是“蔚为壮观”的。问答式教学被很多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采用。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现象引入问题,可以由实验或动手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困惑提出问题,可以由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引出问题……但这都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关键,问题设置的关键在于,其本身必须具备有效性。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不具启发作用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提问问题选择的切入点或切入时间不适宜,提问所衍生出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有效地设置问题才能打通学生认知中的关键节点,达到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功效。此外,问题的设置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前后发问必须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由渐入深,由简入难,由已知引发未知,由表象到本质,部分问题的设置还要能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或暴露学生认知体系的不足或盲区,从而引起学生自主反思,获得正确的理解。

四、不可忽视的习题课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最终结果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数学课程标注》也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这绝不等同于要把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排除于数学教学之外,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仍然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这一点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的教育中都不会改变。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并且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掌握扎实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在深度渐进的学习生涯中学生才能应对自如,逐渐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在符合“减负”标准的前提下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如数学运算能力、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等,必要时还要准备专门的习题课进行练习。数学技能的练习是枯燥的,因而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都应经过严格的挑选,具备针对性、典型性、研究性等属性,或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或者能够揭露学生认知中的盲点或不足,从而使习题课的有效性最大化。习题课题目的选择以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或富于趣味性或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为宜,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寓学于用,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活常见问题的好品质。

猜你喜欢
设置情境数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