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增国,刘树堂,史衍玺
(青岛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青岛农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
房增国,刘树堂,史衍玺
(青岛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本文分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建设背景及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介绍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材建设、专业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并简要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由原农科本科生专业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部分)、农业环境保护专业(部分)和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专业(部分)以及理科的农业气象专业(部分)于1997年合并而成,隶属于农林科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
资源与环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均农业资源数量明显不足;②土壤生产力水平较低;③农业自然环境恶化,土壤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农业大省,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尤为紧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壤肥力质量较低。存在水土流失、土层浅薄、肥力不足等障碍因素。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实施了“生态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战略,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如何协调好国民经济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青岛农业大学于2010年将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面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两大领域,随着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高度重视,学科发展迅速。因而在未来一个阶段内,需要相当数量的掌握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及实践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①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果蔬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给土壤管理、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化学品的应用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更多的人才需求。②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与应用:正在进行的全国土壤养分详查和配方施肥给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需求带来新的增长点。③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对高层次后备人才的需求。④肥料产业:随着肥料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山东省就有肥料生产、销售企业八百余家,急需大批具备农业生产技术背景、又懂新型肥料研发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专业调研,提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应在土壤资源开发、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监测、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突出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化学、生物学、地学、信息科学综合的知识体系。在行业面向上以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技术为主,面向肥料产业培养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在发展方向上考研与到企业就业并重的办专业指导思想。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需求为导向,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突出专业应用型特色,实施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设置了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平台”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及共性要求,模块体现了个性原则。专业设定了116学分的必修课,31学分的选修课教学内容,32.5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验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35.2%。针对资源环境大类招生的实际,打通了大类基础平台课程。一方面,为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增加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为突出专业特色,增加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主干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增设了农田施肥原理与技术、肥料生产工艺、肥料市场营销、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新课程,通过特色课程打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专业及模块课程均单独设立实验课,实施综合性教学实习。
2.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与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是按照“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根据专业的发展状况、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了引进、在职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出国深造等方式,引进了1名高水平的学术方向带头人;为改善本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2年新增3名博士毕业生。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多种形式,立足在职在岗培训,大幅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确立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夯实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基础;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3.9%;有21人获博士学位,2人获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1.3%。教师中共有研究生导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具有国外留学背景与科研合作经历的教师8人。已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广泛、职称学历层次高的师资队伍,具有办特色专业的高水平人才支撑。
3.实验实践教学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为构建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2007—2012年先后争取山东省两期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经费500万元,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目前实验教学中心面积2322m2,拥有原子吸收、原子荧光、连续流动分析、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总有机碳分析仪等万元以上仪器11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达756万元。扩大开放实验室的范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农化分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功能性实验室,所有的教学与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全部为教学开放;同时加强实验课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了以相近实习内容为单元的片区实习基地,如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实习基地、环境地质与土壤实习基地、生态学实习基地等校外固定实习基地12处,完全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的改革与探索。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重点研究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等有效形式。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课件设计适应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建立灵活多样、反映学生真实能力的考试形式。近3年,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占必修课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6.7%、35.1%、45.1%。立项资助开发多媒体课件12个,应用效果较好。有2项多媒体课件获国家级评比二三等奖,获学校一等奖3项。目前,本专业教师承担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校级多媒体课件建设9门。
5.教材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严格教材选用制度,保证教材选用质量。本专业主要课程都选用国家或部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级以上获奖教材的比例在50%以上。积极鼓励教师参编适应性强的高规格教材,先后参编教材6部。主编的1部教材已列入“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6.专业管理机制建设改革与探索。将教研室管理转向专业管理。将原有的土壤、植物营养2个教研室合并,聘任了专业主任、副主任,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加强与院教学秘书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完成专业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主动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的目标,规划具体可行。专业主任不仅负责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质量监控,还负责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主要学习环节的针对性指导,成为教与学的纽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
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100%、92.3%、89.8%、98.8%及95.3%,平均就业率为95.2%。考研录取率在41.9%~63.5%之间,平均考研率为50.6%;考取211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学生占60%以上。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受到在学单位的好评。在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比例为8.6%,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为40.8%,其中在肥料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为30.8%,占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人数的75.5%。到农业推广、环境监测、化肥企业工作的学生,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G642.0
A
1674-9324(2014)01-0040-02
青岛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助(2010QAU003);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TSZY018)。
房增国(1971-),男,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