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杨,卓丽环
(1.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人是自然进化漫长历程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形式[1]。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历程中,人们与自然形成了依赖、共生、毁坏和保护的不同关系。近些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沙尘暴、暴雪、暴雨、雾霾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敲响了人们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警钟,人们也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2]。
居住区绿地虽然没有公园绿地占地面积大,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小,但是它能渗入人们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分布广泛、数量最多的绿地类型。公园绿地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公益性绿地,是可满足市民文化、休闲、娱乐需求的综合性绿地环境。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房地产开发商也把居住区绿地景观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居住区绿地既要满足人们的视觉观赏需求,又要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笔者探究哈尔滨居住区绿地的发展脉络,并对现有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分析,旨在为哈尔滨居住区绿地景观研究奠定基础。
1.1 居住区的概念 一般所称的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狭义的居住区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
1.2 居住区绿地概念 居住区绿地一般指在居住区或居住区小区范围内,在住宅建筑、公建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的用地。居住区用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
1.3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3.1 使用与景观功能。居住区绿地可承载居民的户外活动,通过高低错落的植物分隔空间,为居民提供多样的活动场所;通过组织路线引导视觉观赏,提供最佳的游览视线。起伏地形形成的林冠线还可美化环境,增加景观效果。
1.3.2 生态功能。居住区绿地在楼群的围合下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环境,绿地植物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如降温增湿、净化空气、防止西晒、防风、防尘、降噪、杀菌等。
1.3.3 防灾功能。居住区人群密集,应把居住区绿地作为地震、火灾等防灾避难的隐蔽疏散的安全场地。
1.4 居住绿地的分类
1.4.1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指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包括中心绿地、小游园、组团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归属“公园绿地”,而其他绿地则归属于“附属绿地”的范畴。组团绿地又称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结合组团不同建筑组合而形成,通常为一两个住宅组团服务。
1.4.2 公建绿地。公建绿地又称专用绿地,是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
1.4.3 道路绿地。道路绿地设置在居住区、小区各级道路两侧和中央绿化带用地,具备遮阴、防护和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
1.4.4 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是指建筑四周或住宅内院的绿地,包括住宅建筑四周的绿地、别墅庭院绿地、多层、低层住宅的底层庭院,是供私人使用的室外空间。
2.1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前,哈尔滨居住区建设具有典型的殖民地烙印,以浓郁的欧洲特色和东洋色彩为代表。殖民者和侨民主要居住在南岗和道里的核心地带,道外区则是中国人的聚集区[4]。曾有民谣说:“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各区域从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绿化标准、公用设施水平以及风格特点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5]。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俄密约》的签订使沙皇俄国获得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3]。哈尔滨被确定为中东铁路(1898年7月动工,1903年全线通车)的建设管理中心,使哈尔滨从一个晒网场和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俄国人选定地势较高、树木茂盛的狭长地带——秦家岗(即现今的南岗区),建设俄国人的高级住宅区;而傅家店(即原道外区,今太平区)则是中国筑路工人和难民居住的棚户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932年编制“大哈尔滨都邑计划”,重视居住、工业、商业、绿地等布局[4],在城市南部郊区划定1 087 km2建立日本人势力范围的“移民适地”[5]。
2.2 20世纪50~7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五”期间,注重经济建设,军工厂迁入,大中型企业“南厂北迁”,建立了如“三大动力”和“十大军工”等工业企业,使哈尔滨迅速从一个以商贸为主的消费性城市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6]。为满足职工家属的需求,形成了如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哈尔滨第一机械厂、亚麻厂、量具厂等职工家属区。此时的居住区按照苏联居住街坊模式规划,住宅建筑是3层红砖木结构楼房,采用周边、行列式布局,庭院内有较齐全的配套设施[7],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绿化仅在楼间空地上栽植一些树木,满足基本的绿化需求。大跃进时期提出“掌握小片空地,填平补齐安排住宅建设”,见缝插针,挤占庭院建房[8]。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动荡,私建滥建严重,居住区绿地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发展,曾经低矮破旧的危房棚户区需要重新改建。如“新发小区”、“地德里小区”、“荟芳里小区”等的改建项目,使居民走出破落的贫民窟,改善了居住环境[9]。随后又建设了许多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简单的花园式小区。如“辽河住宅新区”、“嵩山节能住宅小区”、“宣庆住宅新区”、“红旗示范新区”、“闽江小区”、“和平小区”等[10]。这个时期住宅小区基本形成,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为主,在林立的楼宇间注重绿地建设。行列式、周边式建筑布局形成带状、块状宅间绿地和组团中心绿地,且多以硬质铺装为主,结合花坛、雕塑、座椅[11],绿化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应用,能形成“花园式”绿地。
2.4 21世纪初期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产生了高档次的居住建筑和居住景观环境。21世纪初期,居住小区建设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形成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住宅新区。如“运华广场”、“和政花园”、“金桂园”、“泰海花园”、“黄河绿园”、“信恒现代城”、“中财雅典城”、“太古新天地”、“滨江凤凰城”、“泰富长安城”、“爱建滨江新城”、“欧洲新城”、“盟科观邸”、“福顺尚都”等。在随后的10多年中,在“北越、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下,哈尔滨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空间结构。以松花江为界限,划分江南、江北两大城区,构筑哈西板块、群力板块、东南板块、会展板块、松北板块、呼兰利民开发区六大板块。如“辰能溪树庭院”、“金域蓝城”、“纳帕英郡”、“天鹅湾”、“盛和天下”、“恒盛·豪庭”、“立汇美罗湾”、“泰山领秀”、“东方玫瑰园”、“盟科视界”、“公园丽景”、“上东辉煌城”、“上院”、“恒大绿洲”、“滨才城”等。这个时期的居住区体现多元生活业态,住宅高品质,创造悠闲的生活方式。居住区绿地主打生态牌,楼宇间绿地开敞,面积大,起伏地微地形内树群、花丛、小品错落有致,视觉景观优美,体现实用功能,注重私人空间的营造。
地产景观又称为“房地产景观”,中国的地产景观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为顺应市场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哈尔滨地产景观同样也正朝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开发建设的居住区,其绿地景观设计均来自于知名的设计团队,更加注重人与环境的融合。
3.1“辰能溪树庭院”“辰能溪树庭院”景观元素凸显新古典主义风格。道路以曲线为主,创造曲径通幽的游览小径,注重地形营造,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关系围合庭院空间,异地移植很多珍贵树种,将原生态景观渗透到每个角落。形成旱溪水景(图1)、主题雕塑、休闲广场、绿树草花于一身的“溪树”居住景观(图2)。
图1 旱溪水景
图2 丛生白桦
3.2 “四季上东”“四季上东”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从建筑到景观处处注重细节和品质,开启哈尔滨人生活的居住之道。居住区绿地景观直接模仿“北京星河湾地产”,铺装广场、起伏地形(图3)、亭廊雕塑(图4)、黄水石(图5)、雨花石排水沟(图6)等处处体现精致的细节品质。
图3 铺装广场、起伏地形
图4 亭廊雕塑
3.3 “招商诺丁山”“招商诺丁山”景观由美国豪张斯景观公司设计,周边有第三苗圃生态园和丁香科技博览园两大天然氧吧,让居民浸润在森林中自由呼吸。1.5万m2实景园林,开阔的视野中湖光山色交相呼应,花园中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天然大理石凳,以春夏秋冬为主题,打造4座不同风情的花园景观(图7~9)。
图5 黄水石
图6 雨花石排水沟
图7 铺装纹样
图8 浅溪
图9 地形
图10 自然水体
图11 起伏地形
3.4 “滨才城”“百年哈尔滨,一座滨才城”。“滨才城”绿地景观由美国豪张斯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德国西部莱茵河中上游雄伟壮丽的古城堡、历史文化名镇、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郁郁葱葱的葡萄园都是设计灵感的来源。茂密的丛林、起伏的地形、繁花似锦的花卉、流淌的溪流创造了一个拥有浓郁欧式文化符号及生态自然的景观社区(图10、11)。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居住品质的体现,是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放松地,是体现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聚居地。哈尔滨居住绿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虽然地处寒地城市,仍然力求做到将自由水体、起伏绿地、茂密丛林、细致铺装、精致小品等引入居住区中,给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惬意、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场所。
[1]莽萍.绿色生活手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克强.守护绿水青山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EB/OL].[2013-12-18]http://politics.caijing.com.cn.
[3]吴志强.城市规划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俞滨洋.印象·中华巴洛克——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保护与更新规划[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郑文裕.哈尔滨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关系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5):54-58.
[6]纪凤辉.哈尔滨寻根[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107.
[7]冷红,衰青.近现代东北城市规划理念及现实启示[J].时代建筑,2007(6):14-19.
[8]张祥洲.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9]张力,陶英军.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住区规划实践的探讨——以哈尔滨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6):80-83.
[10]王铭和,葛玉民,郑毅.冰城变奏曲——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大写意[J].学理论,1994(6):36-39.
[11]徐岩岩.哈尔滨居住植物景观评价[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