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人平,宋若宁,祁 滨,刘铭杰,王桂春*
(1.大连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大连116111;2.大连金州新区气象局,辽宁大连116600)
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地球表面作为大气和地球能量交换的界面,地表气温是描述地表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决定着地表向大气的长波能量辐射能力,也是气候系统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金州地区处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海洋性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王秀萍等[1]研究得出,近45年来,无论是年还是季,大连地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变暖的趋势。许多气象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分析研究[2-13]。笔者在以上大背景下,查阅了大量文献,试图对金州地区近40年来地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指导。
1.1 资料 该研究使用的气象资料为金州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年平均地面温度。以该资料为基础形成时间资料序列,然后进行距平化处理,得到距平序列,距平基于1971~2010年30年的标准值为基础。
1.2 研究方法 采用趋势分析法,对地面温度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对地面温度资料序列T(t)用线性函数T=at+b来拟合,(t=1,2,…,n),按最小二乘法可得系数a和常数b,其中系数a是趋势项。
a值的正负表示该积温序列随时间变化的方向,正值表示积温随时间有增加的趋势,负值则表示趋于减小;a的绝对值大小表示变化的快慢程度。把a×10年称作气候倾向率,单位:℃ /10a。
2.1 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
2.1.1 金州地区年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图1表明,金州地区地面温度随时间有增温的趋势,相对于平均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多年滑动曲线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出增温的时间,由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面温度开始明显上升,在此之前,地面温度保持平稳态势。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变化趋势方程为y=0.018x-22.698。经F检验发现,显著性达5%。由气候倾向率定义可知,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变化的倾向率为0.18/10a。金州地区近40年地面温度变化呈升高的趋势,40年地面温度升高了0.72℃。
图1 1971~2010年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变化趋势
2.1.2 利用累积距平方法分析地面温度的突变。累积距平也是一种常用的、由曲线直观判断变化趋势的方法。对于序列x,其某一时刻t的累积距平表示为…,n,其中,将n个时刻累积距平值全部算出,即可绘出距平曲线进行趋势分析。
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表示距平值增加;累积距平曲线呈下降趋势则表示距平值减小。从曲线明显的上下起伏,可以判断其长期显著的演变趋势及持续性变化,还可以诊断出变化的时间。
金州地区地面温度累积距平曲线(图2),清晰的展示出40年来经历的波动状况。地面温度累积距平曲线于1987年发生突变。1987年前地面温度累积距平曲线下降趋势;1987年后地面温度累积距平曲线呈开始增长,且上升趋势至今未减。
图2 1971~2010年金州地区地面温度累积距平趋势
2.2 金州地区地面温度的年代变化 由表1可看出,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呈年代上升的,但上升的幅度不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地面温度的距平为负值,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面温度的距平超过平均值,呈正距平。由表1分析可知,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在近40年的变化中,20世纪80年代地面温度上升明显,在年代际的变化中,贡献突出。
表1 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年代变化
图3 金州地区冬季地面温度变化趋势
2.3 冬季地面温度变化分析 该研究中,季节的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的2月)。季平均气温为所在季的3个月气温的平均值。
分析金州地区冬季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可知,冬季地面温度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一致,随时间有明显增温的趋势,相对于冬季平均地面温度的年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冬季地面温度开始明显上升。增温幅度为0.296/10a,即40年冬季地面温度增高了1.184℃,远高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
利用金州区国家气象观测站近40年的地面温度资料,分析研究地面温度变化趋势规律,结果表明,金州地区地面温度变化率为0.18/10a,近40年地面温度升高0.72℃。40年来地面温度经历一次显著的波动,其突变点为1987年。地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地面温度的增高,不利于土壤墒情的保湿;冬季地面温度的增高,有利于病虫害越冬,会造成次年病虫害泛滥,为害庄稼和果树。应对措施:由于地面温度的升高,病虫越冬的基数增大,在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同时,应适当调整种植结构。
[1]王秀萍,祝庆林.近45年大连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成都:中国气象学会,2006.
[2]林学椿,于淑秋.近40 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6(10):16-21.
[3]缪启龙,许遐祯,潘文卓.南京56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5):620-625.
[4]王翠花,李雄,缪启龙.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4):441-447.
[5]史岚,王翠花,李雄,等.中国近50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2003,23(2):300-307.
[6]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4.
[7]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48-454.
[8]于淑秋.近50年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6):787-793.
[9]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J].干旱区地理,2005,28(4):176-182.
[10]吉奇,宋冀风,刘辉.近50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1-5.
[11]张黎红,王谦谦.大连地区近44a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6):1756-1760.
[12]潘文卓,缪启龙,许遐祯.1951-2006南京气温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94-701.
[13]张静,吕军,项瑛,等.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