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攻坚还需“心药”做引
借着如火如荼的巴西世界杯,“酒驾”再次成为热词。世界杯开赛11天,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1.1万起,平均一天1000起。酒驾再次抬头的背后,是各方的质疑:明知严刑峻法在前,为何依然有人敢逾越雷池?
必须承认,“醉驾入刑”三年多以来,治理酒驾在短期见效后,已经转入持久攻坚阶段。刚性的法律条文让我们看到了制度性求解之道,但问题是查处力度稍有放松,或者进入饮酒高峰季,已经蛰伏的酒驾就有可能重新抬头。法律是社会文明的最后防线,面对司机“喝与不喝”的内心纠结,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整治酒驾,又不能将希望全部寄于法律威慑,而应该培育对文明健康的珍惜之心、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让柔性的“心”真正起作用。
从“心”来分析,酒驾的背后是文化的冲突,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与现代交通文明的冲突。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的酒文化,给整治酒驾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现代交通文明以理性为基点,强调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司机有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酒文化以感性为基点,强调个人内心感受和世俗氛围,帮助饮酒者获得暂时忘忧、一抒胸臆的快感。因此,酒驾问题是不同文化双向建构而成,当交通事故的危害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之后,就自然上升为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进一步来看,即使在“醉驾入刑”后已初步形成抵制酒驾的公共意识,但一些个体意识仍然显得滞后。一方面,不少人对酒文化的糟粕认识不足,对酒驾给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往往持有宽容、放纵态度,表现为开车喝酒或者劝开车人喝酒;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惯性与接受新规的惰性相结合,挑战法律彰显特权的虚荣心态、希望逃脱惩处的侥幸心理与面对法律约束的逆反心理相交织,可能就会在人们的内心形成对整治酒驾的抵触,成为汽车社会的一大“心病”。
“心病”还需“心药”医。当前,我国针对酒驾已经开出了一张“复方”——既包括法律手段、文化手段,也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沉疴当用猛药,无论是何种“猛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人,应当是与酒驾最直接的相关者即机动车驾驶人。既然酒驾是文化冲突的产物,阻力来自于世俗心态,那么治理酒驾就需要构建一种“酒文化让步于交通文明”的国民认知。具体而言,应当从宣传教育、科学引导、严格执法、创新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共同发力,法、理、情三者交融,将抵制酒驾深植于国人内心,帮助广大驾驶人做到饮酒自律,从而找到酒文化与现代交通文化的最佳平衡点。
长期来看,我们在促成新旧两种文化良性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当致力于法治化进程,努力推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法治社会,使得需要在酒桌上才能办成的事在显性规则内得以解决,从而为我国汽车社会减少“酒精考验”,筑牢文明根基。